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76)
2023(16589)
2022(14354)
2021(13316)
2020(11193)
2019(25818)
2018(25762)
2017(49883)
2016(26665)
2015(30359)
2014(30349)
2013(30042)
2012(27797)
2011(24839)
2010(24929)
2009(22953)
2008(22340)
2007(19500)
2006(17313)
2005(14744)
作者
(76474)
(63270)
(62791)
(59736)
(40134)
(30336)
(28781)
(24777)
(24006)
(22523)
(21459)
(21132)
(19953)
(19741)
(19435)
(19097)
(19015)
(18631)
(17975)
(17924)
(15622)
(15459)
(15258)
(14526)
(14179)
(14075)
(13997)
(13770)
(12863)
(12490)
学科
(107611)
经济(107492)
(75476)
管理(75231)
(58387)
企业(58387)
方法(50644)
数学(43943)
数学方法(43334)
(37754)
中国(31104)
(27820)
业经(26455)
农业(24742)
地方(22782)
(22513)
(21337)
(19813)
贸易(19797)
(19262)
理论(17936)
(17549)
银行(17511)
(16800)
(16755)
技术(16131)
环境(16002)
(15861)
财务(15785)
财务管理(15743)
机构
大学(380367)
学院(379276)
管理(152733)
(150633)
经济(147139)
理学(132538)
理学院(131125)
管理学(128779)
管理学院(128062)
研究(121729)
中国(92059)
(80178)
科学(74343)
(70740)
(60938)
(59034)
中心(56905)
财经(56486)
业大(55924)
(55255)
研究所(53527)
(51381)
(50795)
师范(50371)
北京(50317)
农业(46557)
经济学(45100)
(45077)
(44412)
财经大学(42083)
基金
项目(260566)
科学(205038)
研究(193675)
基金(188576)
(163011)
国家(161578)
科学基金(139398)
社会(122452)
社会科(115806)
社会科学(115774)
(101980)
基金项目(100402)
自然(89191)
教育(88910)
自然科(87109)
自然科学(87087)
自然科学基金(85490)
(85249)
编号(80671)
资助(76915)
成果(65538)
重点(57596)
(57554)
(55790)
课题(54581)
(53825)
创新(50111)
国家社会(50036)
教育部(49712)
项目编号(49479)
期刊
(165075)
经济(165075)
研究(110844)
中国(71473)
(58675)
学报(58185)
管理(54911)
科学(53519)
(52214)
大学(45473)
教育(42610)
学学(42542)
农业(39636)
(33746)
金融(33746)
技术(33503)
业经(30001)
财经(27025)
经济研究(25316)
图书(24464)
(23082)
问题(22572)
理论(18895)
(18127)
(18019)
技术经济(17817)
科技(17799)
实践(17376)
(17376)
商业(17326)
共检索到553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尚子娟   任禹崑   杨斌   陈怀平  
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分析框架、耦合指标体系,采用201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论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双赢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宝龙   唐子云  
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南省2012—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湖南省整体层面及各市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在湖南省层面以及各市州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渐同向且同速,与长沙市相比,其他市州的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231上升至2021年的0.909,2019—2021年达到极度耦合协调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态势;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有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乡村从业人员、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机械耕地面积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等。最后,提出湖南省未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宝龙   唐子云  
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南省2012—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湖南省整体层面及各市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在湖南省层面以及各市州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渐同向且同速,与长沙市相比,其他市州的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231上升至2021年的0.909,2019—2021年达到极度耦合协调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态势;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有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乡村从业人员、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机械耕地面积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等。最后,提出湖南省未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文路  覃建雄  张江峰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凌   冶建明   朱梦梦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客观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乡村发展综合特征,根据地区差异性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包含42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借助改进后的熵值法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并结合协调影响力指数开展兵团乡村振兴的格局解析与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1)兵团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维度发展水平评价得分和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2)兵团乡村振兴耦合度、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师市间差异明显;协调度呈现“天山南坡发展区—天山北坡发展区—沿边口岸经济区—南疆发展区”的空间格局。(3)结合协调影响力指数来看,五大维度在研究期间对不同师市的作用方向各异。(4)综合协调度与协调影响力指数,将研究区乡村发展细分为3类6型共11个亚类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兵团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师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兴旺维度对兵团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制约作用显著。未来应基于上述分类结果,针对现存短板出台相应振兴策略,走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梦芝  周平  
本文在构建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观察期内稳步提升,整体呈现“拮抗-磨合-协调”的发展演变态势,具体表现为“流通产业升级滞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流通产业升级”的相对发展趋势;四大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东北部、西部依次降低。因此,应加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畅通乡村商贸流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释放乡村振兴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助力效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邓熙舜  罗利平  蒋勇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涛   廖晓霞   陈金锐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乡村跨越式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呈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迈向中度协调水平。地区异质性不断扩大,形成东部和中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滞后的空间格局。发展指数高的省份溢出效应显著,增速快,耦合协调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联动效应不足,组内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应正视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牛文浩  申淑虹  张蚌蚌  
[目的]定量评估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地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指数进行定量测度,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直观展现了各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指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对于5个维度各自的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而对于耦合度,其高值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2)基于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类型进行了划分,其中濒临失调型地区5个、勉强协调型地区19个、初级协调型地区3个、中级协调型地区4个,总体来看,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度指数偏低。(3)基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振兴协调指数的空间分异性是由多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均GDP是影响其空间分异性的核心因素。[结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需要顶层制度的设计,也需要区域政策的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空间布局的优化,同时还要关注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好5个维度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逐步降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勤林  邹冬寒  
从工农互促有效度和城乡发展融合度两个子系统出发构建工农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农城乡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利用tobit模型,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工农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工农互促有效度和城乡发展融合度较低,尤其是前者过低,导致工农城乡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省域间、板块间工农城乡耦合协调水平差距明显,且西部最差;各省工农城乡耦合协调等级在2012-2017年间均未出现明显改善;村级道路建设对工农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水平,最后是农民受教育程度。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在构建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6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速度滞后于乡村振兴的步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从中度失调演化为轻度失调,但良性改善仍建立在颉颃阶段的基础之上;大部分省份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仍未跨越颉颃阶段;各省耦合协调关系以轻度失调为主;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增强,在空间上呈现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海央  朱明月  张林  
文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研究发现:2009—2020年,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区域间差异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东北地区外,全国与其他区域均具有空间收敛特征,尤其以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农村金融“量”与“质”的系统性失衡、“质”的空间性失衡对高质量发展造成核心障碍,农业耕地质量及利用效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对乡村产业振兴造成核心障碍。以上因素应是提升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瞄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生  刘小凤  蒋淑玲  丁翠翠  郭庆然  杨柳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家君   肖杰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