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1)
- 2023(16489)
- 2022(14454)
- 2021(13628)
- 2020(11420)
- 2019(26442)
- 2018(26186)
- 2017(50588)
- 2016(27390)
- 2015(30856)
- 2014(30386)
- 2013(29724)
- 2012(26713)
- 2011(23651)
- 2010(23502)
- 2009(21878)
- 2008(21461)
- 2007(18769)
- 2006(16349)
- 2005(14154)
- 学科
- 济(104688)
- 经济(104562)
- 管理(90950)
- 业(84442)
- 企(74580)
- 企业(74580)
- 方法(52712)
- 数学(44631)
- 数学方法(43976)
- 财(34101)
- 农(26985)
- 中国(25431)
- 业经(24596)
- 务(24579)
- 财务(24489)
- 财务管理(24437)
- 企业财务(23142)
- 学(22388)
- 理论(20547)
- 制(20370)
- 地方(18454)
- 农业(18113)
- 和(17961)
- 贸(17957)
- 贸易(17947)
- 易(17416)
- 划(16513)
- 技术(16487)
- 银(16045)
- 银行(16009)
- 机构
- 大学(379022)
- 学院(378108)
- 管理(156444)
- 济(146833)
- 经济(143487)
- 理学(135094)
- 理学院(133712)
- 管理学(131310)
- 管理学院(130601)
- 研究(115254)
- 中国(88451)
- 京(79371)
- 财(71359)
- 科学(71277)
- 财经(57097)
- 所(55861)
- 业大(54460)
- 江(54449)
- 农(54310)
- 中心(53976)
- 经(51956)
- 研究所(50700)
- 北京(49476)
- 范(48367)
- 师范(47928)
- 州(44485)
- 经济学(43820)
- 财经大学(42842)
- 院(42488)
- 农业(42319)
- 基金
- 项目(259164)
- 科学(204486)
- 研究(190769)
- 基金(188682)
- 家(163030)
- 国家(161675)
- 科学基金(140857)
- 社会(119589)
- 社会科(113246)
- 社会科学(113215)
- 省(100750)
- 基金项目(100218)
- 自然(92531)
- 自然科(90401)
- 自然科学(90382)
- 教育(89089)
- 自然科学基金(88728)
- 划(84481)
- 编号(78911)
- 资助(78152)
- 成果(63044)
- 重点(57481)
- 部(57334)
- 创(53879)
- 发(53476)
- 课题(53098)
- 创新(50133)
- 教育部(49944)
- 科研(49911)
- 项目编号(49344)
- 期刊
- 济(158718)
- 经济(158718)
- 研究(107340)
- 中国(67031)
- 财(59511)
- 管理(59469)
- 学报(56406)
- 科学(52452)
- 农(48152)
- 大学(43898)
- 教育(41718)
- 学学(41247)
- 技术(34729)
- 农业(33345)
- 融(30498)
- 金融(30498)
- 财经(28091)
- 业经(26717)
- 经济研究(24724)
- 经(23978)
- 问题(19946)
- 图书(19843)
- 财会(18756)
- 技术经济(18726)
- 业(18520)
- 理论(18058)
- 版(17720)
- 现代(17046)
- 科技(17016)
- 商业(16799)
共检索到542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袁学英 颉茂华
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经成为会计乃至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种,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与监管方面的问题。但管理者就如何在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中进行权衡选择这一问题未做深入讨论。本文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管理者如何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同样,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也是正相关,说明管理者会考虑两种方法的成本孰低进行选择。本文还发现管理者会根据当年已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其应计盈余...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乌兰格勒
本文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了管理者如何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同样,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也是正相关,说明管理者会考虑两种方法的成本孰低进行选择;管理者会根据当年已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其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即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之间有替代关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穆达
基于成本收益理论,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管理者如何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同样,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说明管理者会考虑两种方法的成本孰低进行选择。进一步发现管理者会根据当年已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其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即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之间有替代关系。通过分析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的过程,提出增加盈余管理成本,以及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使用的盈余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监管措施的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乌兰格勒
本文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了管理者如何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同样,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也是正相关,说明管理者会考虑两种方法的成本孰低进行选择;管理者会根据当年已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其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即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之间有替代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爱民 傅元略 陈高才
文章从前景理论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追求和超越市场阈值与政策阈值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前景理论能较好的解释各种阈值两侧管理层的风险态度以及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关系,同时也检验了前景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关键词:
前景理论 盈余管理 市场阈值 政策阈值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福胜 吉姗姗 程富
本文对比分析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且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短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大,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大;公司管理层会使用应计盈余管理或真实盈余管理来满足"盈余阈值";满足"盈余阈值"的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具有显著负效应,而满足"盈余阈值"的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具有显著正效应;仅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比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具有更优的未来经营业绩。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利益相关者对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理解。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权
本文以信号传递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盈余管理方式进行度量;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财务历史数据为支撑,实地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权益成本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应计项目和投资收益是盈余管理空间较大的两种方式,而关联方交易和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空间较小,可操作性差;上市公司管理层每调增1元的利润,平均需要付出0.06元的权益资本成本,可见,上市公司为其盈余管理行为所需付出的权益代价较低,对其惩罚力度不足。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杨成文 成丽
本文将企业伦理引入盈余管理行为分析框架,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的理财行为,更多的涉及到企业的理财道德;文章运用企业伦理的原则评价盈余管理行为,并剖析了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伦理道德根源;认为相关者利益、企业利益与伦理道德是一致的,盈余管理使企业违背了伦理道德,其不能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可能能够促进企业短期利润的提高,但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永平 罗建科
本文通过设计不同的指标变量考察了制造业和农业两大行业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发现不同行业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手段并不完全相同。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在IPO前既可能利用诸如管理费用等线上项目也可能利用诸如营业外收支等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而农业类上市公司在IPO前更多地利用管理费用等线上项目而非营业外收支等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不过其在IPO后更趋于进行营业外收支等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珏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2006)》执行后,中国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亏损的上市公司,如果其主营业务业绩下滑、成长性不足,更倾向于通过持有较多金融资产,并有选择性地出售来实现扭亏;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有选择性地出售金融资产获取投资收益来平滑利润。因此,对于非金融行业,将投资收益从营业利润构成项目中移除,单独进行披露;重新设计非金融行业投资收益项目的构成要素;重新规定相关投资收益的列示途径;继续强化综合收益观,完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应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红 孙茜
估值判断会因综合收益列报模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利用实验设计检验了列报模式对评估师估值判断的影响,及其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调查和分析表明不同的综合收益列报模式对评估判断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符合中国评估行业现状;评估师能够识别盈余管理,但综合收益和它的组成部分的详细披露并没有显著增强公司盈余管理的透明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从刚 权小锋
公司治理理论自股东治理观逐渐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以来,利益相关者能否有效发挥治理作用一直是被广泛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切入,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考察利益相关者能否对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形成制约来探讨其公司治理作用。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分析师、机构投资者、媒体、审计师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对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治理作用,其治理效果可概括为监督效应、压力效应、替代效应;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利益关联的性质、程度与作用渠道的不同,其公司治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利益相关者治理效果存在替代效应,其异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从刚 权小锋
公司治理理论自股东治理观逐渐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以来,利益相关者能否有效发挥治理作用一直是被广泛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切入,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考察利益相关者能否对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形成制约来探讨其公司治理作用。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分析师、机构投资者、媒体、审计师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对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治理作用,其治理效果可概括为监督效应、压力效应、替代效应;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利益关联的性质、程度与作用渠道的不同,其公司治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利益相关者治理效果存在替代效应,其异质性和公司特征、内部治理机制、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各主体的成本和收益,最终影响公司治理效果。因此,应从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和改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改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效果,以最大化地发挥其监督效应并减少压力效应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傅蕴英 康继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冬芳
一、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存疑1975年10月,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公司宣告破产引起商界的广泛关注。而令人不解的是,Grant公司在破产前一年,即1974年,其营业净利润近1000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银行扩大贷款总额达6亿美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73年末,公司股票价格仍按其收益20倍的价格出售。为什么银行会为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发放贷款,而且投资者也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