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70)
- 2023(19232)
- 2022(16774)
- 2021(16042)
- 2020(13432)
- 2019(31539)
- 2018(31337)
- 2017(59090)
- 2016(32338)
- 2015(37140)
- 2014(37297)
- 2013(36772)
- 2012(34083)
- 2011(30643)
- 2010(30851)
- 2009(28679)
- 2008(28479)
- 2007(25006)
- 2006(21505)
- 2005(19026)
- 学科
- 济(131979)
- 经济(131837)
- 管理(90773)
- 业(86149)
- 企(71232)
- 企业(71232)
- 方法(63511)
- 数学(55703)
- 数学方法(54817)
- 中国(35907)
- 农(35054)
- 财(32533)
- 学(29133)
- 业经(27711)
- 贸(26161)
- 贸易(26149)
- 易(25433)
- 地方(24877)
- 制(23457)
- 农业(23086)
- 理论(22378)
- 和(20657)
- 务(20574)
- 财务(20479)
- 财务管理(20426)
- 银(19536)
- 银行(19477)
- 环境(19409)
- 企业财务(19274)
- 技术(19188)
- 机构
- 大学(465029)
- 学院(463361)
- 济(185112)
- 经济(181100)
- 管理(179284)
- 研究(157696)
- 理学(155347)
- 理学院(153551)
- 管理学(150387)
- 管理学院(149572)
- 中国(118175)
- 京(99855)
- 科学(99563)
- 财(82594)
- 所(80437)
- 农(77584)
- 研究所(73551)
- 中心(71766)
- 业大(70725)
- 江(66827)
- 财经(66584)
- 北京(63520)
- 范(61950)
- 师范(61342)
- 农业(61121)
- 经(60489)
- 院(57192)
- 经济学(55588)
- 州(54252)
- 经济学院(50109)
- 基金
- 项目(314153)
- 科学(245422)
- 基金(226961)
- 研究(226134)
- 家(198811)
- 国家(197212)
- 科学基金(168308)
- 社会(140126)
- 社会科(132657)
- 社会科学(132616)
- 省(121953)
- 基金项目(119557)
- 自然(111357)
- 自然科(108808)
- 自然科学(108777)
- 自然科学基金(106776)
- 教育(105678)
- 划(103397)
- 资助(95664)
- 编号(92465)
- 成果(75140)
- 重点(70643)
- 部(69247)
- 发(66311)
- 创(64247)
- 课题(64059)
- 科研(60561)
- 创新(60012)
- 教育部(59061)
- 大学(58930)
- 期刊
- 济(198941)
- 经济(198941)
- 研究(132945)
- 中国(87695)
- 学报(76840)
- 农(70169)
- 科学(69443)
- 管理(64613)
- 财(63559)
- 大学(57877)
- 学学(54255)
- 教育(53431)
- 农业(48845)
- 技术(42509)
- 融(36999)
- 金融(36999)
- 经济研究(32673)
- 财经(31983)
- 业经(31792)
- 经(27389)
- 业(26644)
- 问题(25664)
- 图书(24592)
- 统计(23068)
- 技术经济(22924)
- 版(22705)
- 贸(22314)
- 科技(21432)
- 理论(21302)
- 资源(20898)
共检索到677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发根 单葆国
对2020年、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格局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了绿色发展情景与常规发展情景下的能源供需总量、结构、布局、流向和流量等要素。研究发现:2030年之前中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增长,能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一次能源结构趋于清洁化和低碳化,但煤炭仍将是第一大能源;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逐渐取代工业成为终端用能的增长主力,但工业仍是能源消费的第一大行业;"三华"仍是全国能源消费重心,能源流将持续扩大,保持自西向东、由北往南、陆海进口的基本流向。
关键词:
能源需求 供应 结构 布局 能源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毕清华 范英 蔡圣华 夏炎
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设定了3种经济发展情景:基准情景、强化低碳情景和粗放型情景。分析了3种情景下我国未来的一次能源需求量、能源消费结构及CO2排放趋势,为把握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形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分析工具。研究方法是在Monash模型的基础上构造的我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DECGE)。结果显示,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率预期,如果没有额外的政策措施,2020年之前我国能源需求仍将快速增长,但在适度的低碳政策引导下,我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将控制在45.52亿t标煤,CO2排放强度将达到1.635 t/万元,相对2005年下降45...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镭 刘立涛 王礼茂 陈枫楠 张超 沈明 钟帅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年的能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佩民 俞家宝
2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黄佩民俞家宝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22%的人口,在今后30—40年的较长时间里,能否做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佩民 俞家宝
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黄佩民俞家宝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22%的人口,在今后30~40年的较长时间里,能否做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岳瑞锋 朱永杰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小敏 付加锋
针对我国提出的2020年单位GDP的CO_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构建了能源SAM表和CGE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利用CGE模型的宏观平衡与政策分析能力,估算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执行难易程度。模拟结果显示:①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贡献有限,主要节能量来源于产业能源强度下降,高能耗行业仍是今后调控的主要对象;②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有一定把握,但仍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延续性和出台新的保障措施。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严格调控高耗能行业,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兼顾行业减排潜力差异,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减排贡献,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要依赖技术进步与创新。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能源强度 CGE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袁峰
基于1990—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法构建了中国能源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总数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将正交试验法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发展进行情景预测及相关路径规划。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总数增加和能源结构优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上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对2016—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的发展路径进行情景预测,其中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最低可降至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樊星 马树才 朱连洲
通过构建中国能源C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碳税和碳排放变量,细化出能源部门,并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作为生产要素,设定节能减排基准情景,针对碳减排、碳税和能源结构调整这三个不同的能源政策对经济发展以及碳排放的冲击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单一的能源政策总有不足之处,要么减排效果欠佳,要么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将减排政策系统化,构造一个适应现实需要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潼,陈健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经济增长率,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经济增长,就是实实在在的增长。中国在1999 - 2004 可以实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是中国实现亚高速增长的外部保障。在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大政方针下, 预计1999 - 2004 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基本平衡,资本项目收支尚可有少量盈余,外汇储备可以大体维持在20 世纪末的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余康
提升能源效率是破解当前发展过程中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难困境的关键选择。本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假设条件下,构建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提出了能源效率与市场化改革、技术进步之间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中国1997—2014年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静态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和截面加权估计与误差修正方法,研究了市场化改革和技术进步对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经济规模、贸易依存度、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变量后,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等对中国省际能源效率的改进起着显著的作用。其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市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磊 柏玲
区域间的空间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在进行能源强度收敛研究时不可忽略空间依赖性和时间动态性。在考虑空间维度的地理邻近性和时间维度的动态性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29个省区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研究表明: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并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动态趋势看,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东、中、西部的能源强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能源强度存在绝对σ收敛,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本文构建了中国的能源环境C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环境反馈机制,详细划分能源部门,并利用该模型模拟分析减少重工业出口退税、征收化石能源从价资源税以及经济结构变动的节能减排效果和宏观经济影响。基于数量模拟结果,本文认为征收化石能源从价资源税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对宏观经济也将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其征收必须结合各种补贴形式,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合理透明的能源价格机制。另外,中国必须长期有步骤分阶段地降低重工业比例,提高第三产业比例,短期内可逐步取消重工业的出口退税。
关键词:
能源环境CGE模型 节能减排 政策模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解树江 郑文文
由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能源报联合主办,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协办的"2011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于2011年1月8日下午在人民日报社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主题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战略与展望"。来自国家能源局、人民日报社、国务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