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01)
2023(16524)
2022(14298)
2021(12995)
2020(10883)
2019(24967)
2018(24690)
2017(47641)
2016(25570)
2015(28582)
2014(28445)
2013(28108)
2012(25705)
2011(23130)
2010(23104)
2009(21130)
2008(20226)
2007(17509)
2006(15351)
2005(13190)
作者
(73121)
(61073)
(60385)
(57859)
(38870)
(29160)
(27536)
(24102)
(23263)
(21460)
(20611)
(20576)
(19346)
(18972)
(18942)
(18568)
(18129)
(17835)
(17479)
(17331)
(14951)
(14937)
(14640)
(13928)
(13720)
(13571)
(13263)
(13171)
(12233)
(11862)
学科
(121449)
经济(121332)
管理(75626)
(67651)
(56896)
企业(56896)
方法(51199)
数学(44850)
数学方法(44272)
中国(28942)
(26582)
地方(26433)
(25659)
(24734)
业经(24176)
环境(19003)
农业(18058)
理论(17901)
(17295)
(17230)
(17141)
贸易(17134)
(16545)
(16510)
财务(16472)
财务管理(16437)
企业财务(15608)
技术(15589)
地方经济(15318)
(15286)
机构
大学(365727)
学院(364284)
(152546)
经济(149334)
管理(146020)
理学(127341)
理学院(125955)
管理学(123606)
管理学院(122944)
研究(121651)
中国(87843)
(76707)
科学(74686)
(66425)
(59652)
(54915)
中心(54624)
研究所(54528)
财经(54360)
业大(53667)
(51488)
(49455)
北京(48062)
(47794)
师范(47377)
经济学(46800)
(44770)
农业(42825)
经济学院(41915)
(41767)
基金
项目(254548)
科学(200792)
基金(185762)
研究(184741)
(161639)
国家(160351)
科学基金(138779)
社会(118390)
社会科(112218)
社会科学(112184)
基金项目(98783)
(98550)
自然(90417)
自然科(88304)
自然科学(88281)
自然科学基金(86631)
教育(84706)
(82870)
资助(76339)
编号(74337)
成果(58753)
重点(56680)
(56007)
(54352)
(52466)
课题(50693)
国家社会(49044)
创新(49020)
科研(48464)
教育部(48401)
期刊
(166843)
经济(166843)
研究(107572)
中国(62578)
学报(55689)
管理(53567)
科学(51855)
(50712)
(48686)
大学(42717)
学学(40513)
教育(36424)
农业(33765)
技术(33322)
经济研究(27241)
(26847)
金融(26847)
财经(26754)
业经(25580)
(22921)
问题(22583)
技术经济(19376)
统计(17619)
图书(17091)
(17044)
科技(16850)
理论(16846)
现代(16432)
资源(16124)
(16059)
共检索到522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付喜娥  钱达  韩立波  张凯云  
准确评估绿色基础设施的总经济价值,是辅助投资决策的必要前提。本文从投资价值、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三方面,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总经济价值评估模型,然后应用成本—收益分析与乘数分析法,分析苏州独墅湖高教区总经济价值。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总经济价值较高,对区域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熊瑶   吴海磊  
文章预设生态修复和文化开发两种发展模式,采用条件价值问卷对南京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并进行威尔科克森(Wilcoxon)有效性检验与皮尔逊(Pearson)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模式下,2021年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为4.07亿元,显著高于文化开发模式下的非使用价值总量;(2)实验收集数据不存在嵌入效应,数据具有有效性;(3)受访者的交通便利、文化景观、森林园路状况满意度等自变量与因变量支付意愿(WTP)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而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出行时长、交通工具与WTP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最终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提出未来幕燕森林公园应遵循的生态修复发展模式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范翔宇  卢新海  刘进进  
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0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三重差分方法与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批次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地区和第二批试点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影响更为显著。(3)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呈负向调节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负向影响最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次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最末。(4)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具有“由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促进具有技术嵌入和环境赋能作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提升和效益转化还有待重视和加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龙宇  尚晓琪  赵洋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生态基础设施能够缓解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进社会和人类福祉。梳理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效益评估流程、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将其划分为绿色、蓝色、蓝绿色和棕色四种,分类并举例说明生态、社会经济和心理效益及其内容,从现状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估类型、确定评估方法、原则和指标、效益计算和分析五个步骤整理效益评价流程。此外,从效益供给方和受益方两个角度分类总结了常用的评估方法的概念、效益评价范围及其局限性。最后提出深化效益研究、标准化评估方法、完善效益监测体系、关注城市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偏好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龙宇  尚晓琪  赵洋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生态基础设施能够缓解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进社会和人类福祉。梳理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效益评估流程、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将其划分为绿色、蓝色、蓝绿色和棕色四种,分类并举例说明生态、社会经济和心理效益及其内容,从现状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估类型、确定评估方法、原则和指标、效益计算和分析五个步骤整理效益评价流程。此外,从效益供给方和受益方两个角度分类总结了常用的评估方法的概念、效益评价范围及其局限性。最后提出深化效益研究、标准化评估方法、完善效益监测体系、关注城市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偏好等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希  李敏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是研究城市绿色空间实体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受到了广泛重视。对英国的绿色基础设施估值工具箱进行了评述,着重论述了其理论定义、内容分类、技术方法和实践意义,以及该理论对我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秋明  冯维波  
文章立足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研究与我国城市更新特点和诉求,通过对更新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类型进行解析,提出"绿色骨架构建、空间魅力塑造、发展动力重构"3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城市更新的路径,以期探究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的内在关系,并为我国城市更新探求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生态途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应君  张青萍  王末顺  吴晓华  
强调具有基础性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解决当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化途径,起到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作用。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演进历程,以及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为主的构成要素,从构建原则、构建程序、实施途径、管理机制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方法,强调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博  
美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土地资源和控制城市蔓延的开放空间网络,代表着一种较新的精明保护思想。在系统论述其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实施管理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我国相关研究和保护规划的借鉴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婷  陈凯华  卢涛  穆荣平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大设施")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为促进我国大设施的管理与发展,充分发挥大设施投资建设的价值,迫切需要开展综合效益评估,这也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管理机构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覆盖大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度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实例应用研究。主要贡献:一是在对大设施及其综合效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大设施综合效益的实现过程和构成;二是构建了"评估阶段+评估目标+利益相关者"三维评估框架,可体现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大设施的特点,可考虑对于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集群效益的评估目标,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效益需求;三是建立了较完备的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为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大设施综合效益的评估提供了系统性的多维评估维度和指标选择;四是以FAST为例进行了评估体系的实证应用研究,为全面评估和掌握FAST综合效益提供了系统性的证据,国内尚属首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壮程  张明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缓解资源错配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机制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和绿色金融能够增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理论结论,并通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上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产业集聚程度、合理发展绿色金融、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传浩  谭君印  胡钰苓  赵柄鉴  李益  
在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基于“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视角,利用2008~2019年长江上游33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OLS回归、空间计量和逐步回归方法,详细探讨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基建赋能长江上游城市绿色转型,对生态空间转型的赋能效应较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转型更加突出;(2)新基建对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因素具有加速效应,强化了新基建对城市绿色转型的正效应;(3)新基建能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企业数字化赋能效应和环境规制导向效应对“三生”空间转型产生差异化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其中,绿色技术主要驱动生产空间转型,企业数字化重点赋能生活空间转型,环境规制则促进生态空间转型。基于以上结果,提出构建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数字化、实施多样化环境规制工具等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钰  王坤岩  姚晓东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反映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是衡量运营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基于二次目标函数的DEA交叉效率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12年公共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35个大中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济效益整体状况并不乐观,且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效益递减的特征;进一步基于投入规模的聚类分析表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济效益与投入规模并不成正比。对于效益状况较差的城市,采取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战略,并以具有相似投入规模的高效城市为标杆调整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将有助于总产出的增加和效益的提升。另外,国家的政策倾斜也将有助于矫正城市间公共基础设施经济效益不平衡状况。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郭姣姣  薛惠锋  
实现投资效益稳步增长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关键。本文以影响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益的复杂多因素为视角,选取资金、人力为投入指标,行业生产总值、人员工资为产出指标,通过构建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益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益分别进行纵向测度与横向对比。结果表明:全国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投资经济效益呈稳定上涨态势,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仅有6个省市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达到规模效应,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匮乏,而东、中、西部地区投资绩效呈"东部领先、中部赶超、西部发展"的基本态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绿色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宽带中国”示范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经过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且这一提升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重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互联网水平提升效应和数字金融助推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经济相似、地理邻近城市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