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6)
2023(8826)
2022(7603)
2021(7185)
2020(6100)
2019(14087)
2018(13630)
2017(26905)
2016(14082)
2015(15342)
2014(14831)
2013(14304)
2012(12918)
2011(11109)
2010(10544)
2009(9162)
2008(8275)
2007(6562)
2006(5214)
2005(4232)
作者
(37080)
(31468)
(31050)
(29647)
(19660)
(15191)
(14078)
(12307)
(12101)
(10801)
(10670)
(10636)
(10006)
(9751)
(9549)
(9383)
(9299)
(9128)
(9102)
(8814)
(7595)
(7451)
(7406)
(7221)
(7090)
(6965)
(6678)
(6326)
(6143)
(6083)
学科
(59317)
经济(59276)
管理(36949)
(36233)
(29552)
企业(29552)
方法(29275)
数学(26899)
数学方法(26554)
(14712)
(14312)
(13173)
地方(13143)
中国(12809)
业经(11076)
农业(9822)
(9771)
贸易(9764)
(9446)
(9414)
财务(9383)
财务管理(9365)
土地(9252)
环境(9039)
企业财务(8962)
(8783)
技术(8048)
产业(7734)
(7693)
(7006)
机构
学院(184636)
大学(184439)
(77045)
经济(75682)
管理(75342)
理学(66840)
理学院(66057)
管理学(64808)
管理学院(64465)
研究(59226)
中国(43287)
科学(37950)
(37331)
(32343)
(30630)
业大(29760)
中心(28670)
(27626)
财经(27572)
研究所(25865)
(25443)
(25208)
经济学(24697)
农业(24158)
(23648)
师范(23352)
(22936)
经济学院(22620)
北京(21886)
财经大学(21026)
基金
项目(142540)
科学(114654)
基金(107640)
研究(99560)
(95424)
国家(94782)
科学基金(82853)
社会(65836)
社会科(62742)
社会科学(62728)
基金项目(58497)
自然(55931)
自然科(54644)
自然科学(54627)
(54594)
自然科学基金(53614)
(46963)
教育(45255)
资助(42631)
编号(38106)
重点(32430)
(31718)
(30669)
(30123)
国家社会(28563)
创新(28370)
科研(28138)
成果(27540)
教育部(27163)
计划(26914)
期刊
(72549)
经济(72549)
研究(45807)
中国(30150)
学报(29331)
科学(28913)
(25847)
管理(25323)
(24439)
大学(22490)
学学(21725)
农业(17865)
技术(15855)
财经(12912)
业经(12190)
(11870)
金融(11870)
经济研究(11843)
教育(11717)
资源(11273)
(11139)
问题(10524)
(9555)
科技(8638)
(8637)
技术经济(8449)
统计(8429)
现代(7927)
理论(7810)
(7807)
共检索到243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珊珊  李阳兵  王萌萌  罗光杰  
采用2004年、2010年和2015年分辨率均为2.5 m的SPOT等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创建200 m×200 m网格的微空间单元,计算单元网格内地类面积占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法,深入研究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4年林地、耕地、聚落和裸岩裸土网格内平均占比分别为6.46%、11.76%、0.87%、28.86%,2010年分别为10.36%、8.77%、1.27%、27.13%,2015年分别为9.13%、10.30%、26.18%、1.29%;(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3)耕地热点区呈减少趋势,且后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林地热点区总体增加,裸岩裸土极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东北部收缩。而近几年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西北部延伸,花椒林则主要分布于北部干热河谷地带。简而言之,花江峡谷区林地面积增加,且逐渐向集中连片演变,而裸岩地逐渐向峡谷区北部以及东北部收缩,研究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逐渐转好。本文以典型岩溶地貌单元为代表,揭示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内部差异性,对研究更大尺度土地利用演变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权  李阳兵  刘亚香  
揭示当前多因素驱动下岩溶槽谷区典型地貌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规律,对山坡-槽坝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和耦合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2005、2010、2014、2017年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研对解译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地动态度相关指标计算,揭示了岩溶槽谷区山坡-槽坝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动态度以及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发展,在3个连续阶段岩溶槽谷区山坡-槽坝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与动态度为:2014~2017年>2010~2014年>2005~2010年,且西部槽谷>东部槽谷>中部槽谷,槽坝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较山坡快且稳定。(2)岩溶槽谷区山坡-槽坝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是:城镇用地、居民用地、水田主要分布于槽坝;灌木林地、有林地、草地、山地旱地等主要分布于山坡上。由于山坡-槽坝自然环境的不同与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西中东部槽谷变化出现各自差异以及土地利用受到局限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亚男  刁承泰  袁道先  
岩溶水文系统的开放性和脆弱性,使其很容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的深刻影响,造成水质的持续恶化。对比研究埋藏型岩溶垄脊槽谷区岩溶水质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区水质20年来的变化以及水质的空间变异与土地利用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集约化的农业耕作、炸石填土增加土地面积、利用落水洞排放污水和独特的微型稻田水位控制设施对岩溶地下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这也表明人类活动已经对该区水文地球化学产生了区域性的重大影响。面对区域岩溶水质恶化的趋势,通过土地整理,保护岩溶水质是迫切需要关注的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智谋  赵宇鸾  薛朝浪  
[目的] 分析岩溶地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及其空间分异的特征,可为岩溶区国土空间优化、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在界定山-坝系统的概念,构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特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典型山-坝系统惠水县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坝区、山坝交错区、山区3个子系统,并采用3S技术、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等方法,对1990—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化及分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空间形态方面,研究区各子系统总体上耕地存量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波动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坝区持续增加,山坝交错区波动上升,山区呈下降趋势。坝区、山坝交错区和山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均上升。(2)功能形态方面,各子系统生活功能增加且增速快,生产功能面积不同程度减少,而生态功能则是在山区先减后增,在坝区、山坝交错区减少。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山区先缩减后增高,其他两个子系统变化与山区相反。[结论] 不同历史时期坝区、山坝交错区、山区的土地利用演化方向及其空间格局分异显著。研究成果对探讨贵州省不同区位条件、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质背景山-坝系统的土地利用问题,统筹山坝系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红艳  周金星  崔明  但新球  丁访军  
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也是极其敏感的。针对贵州岩溶峡谷地区石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定位监测样地选取在石漠化典型地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治理前后石漠化程度监测数据分析,定量评价了石漠化对区域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可为定量评价石漠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地的石漠化程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红艳  崔明  周金星  但新球  丁访军  吕相海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治伟  朱章雄  
研究目的:分析各岩溶环境类型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建议,以期为岩溶区土地利用优化组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野外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裸露型岩溶区缺水少土、旱涝易发,土地利用应以保持水土、恢复生态为原则,坚持生态与经济效益并举,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良性循环;覆盖型岩溶区以防止新生石漠化、水源枯竭和地面塌陷为主要任务;埋藏型岩溶区重点防止砂页岩盖层塌陷、地热水及油气开采可能引发的深部岩溶水及地表土地污染。研究结论:不同类型岩溶环境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不同,因地制宜是土地利用总的原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健斌  张英  张志伟  侯磊  曾维莲  
为探讨西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010、2015及2020年共3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得30 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0—2020年林芝市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等4类用地稍有减少,而耕地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至了原来的2.66倍。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河谷平地。建设用地动态度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呈现出逐年扩张的态势;耕地的变化动态度次之,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12%/a;县(区)域尺度上,巴宜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乡(镇)域尺度上,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其次是巴宜区更张门巴民族乡和巴宜区林芝镇。人口密度变化、粮食产量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城镇化率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和海拔等7个因子显著影响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是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同时作用的结果,各个因子相互作用后解释力全部得到增强,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景安  倪九派  
西南岩溶山区的水文地质-地貌基底,塑造独特的驱动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流水-斑块自然营力,如水土资源组合、小生境结构形成、化学元素富集、特定作物指示等,控制着人们如何才能重建该区健康生态-经济范型的根本过程,以获得清晰的基底环境与土地利用间效应与响应的科学认识。为更好做好岩溶山区生态完整性的恢复与人们福祉的提高,本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为:①认识基底环境与土地利用间的相互关系,重建重要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开展合适土地利用实践的选择为适宜性手段,重建岩溶景观生态完整性;②理解基底环境内的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过程,分析它们的不同健康程度,整体认识岩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演化,为合适生态-经济范型的厘定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淑英  陈灵梅  王莉  史建桥  李海萍  
研究目的:揭示农牧交错区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分类统计。研究结果:由于微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尤其是在北部和中部,稍高出地面的小丘上是耕地,低一点的地方是草地,再低一点的地方便是沼泽地、盐碱地、湖泡。1935—2008年耕地分布与高程关系显示,海拔135—145 m的耕地所占比重有逐渐减少趋势,而海拔130—135 m和145—155 m的耕地分布比重有逐渐增加趋势,耕地有向海拔低处和高处两极扩张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区特殊的地形与水气关系,使得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影响显著,高程引起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呈现分层现象,而坡度因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启春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图斑信息为基础,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交通网络的聚集规律,及其基于交通网络布局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海珠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水域和园地是占绝对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具有西城东村的特点;土地利用沿交通网络强烈聚集,同时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相关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少华  
利用郑州沿黄旅游区2000—2014年土地遥感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访谈与调研,运用GIS技术、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等,分析旅游区时空分异特征及土地利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使区域用地由传统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向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多样化用地类型转变,这揭示了沿黄旅游区从过去传统农区向现代新型旅游社区过渡的演变过程及特征;旅游驱动带来沿黄区土地空间重构,继而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沿黄旅游区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有助于处理好沿黄地带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引导沿黄旅游区旅游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远琴  任平  洪步庭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1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以期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冲突分布较为分散,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奉节县、开县、石柱县与涪陵区,严重与较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外围区县,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长寿区和巴南区;(2)建设用地冲突分布较为集中,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严重和较严重冲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和不冲突也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且大多位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3)综合土地利用冲突的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域与奉节县,严重与较严重冲突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鲁光,聂晓红,刘恩峰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 ,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 :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扇形结构特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圈层 ,但与西方圈层模式相比 ,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 ,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 ;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 ,随时间变化较平稳 ;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 ,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各圈层又可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扇形地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军伟  孔祥斌  张凤荣  姜广辉  
基于北京山区各区县1995—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应用经济学洛伦茨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的概念进行北京山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2002年空间基尼系数为0.325,下同)和园地(0.276)分布最不均衡(过于集中),耕地(0.258)和未利用地(0.234)次之,林地(0.18)分布相对均衡(比较分散);在时间尺度上,园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不均衡程度有所减弱,而耕地、林地却有增加。这说明北京山区各区县5种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该结论可为山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