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3)
- 2023(12745)
- 2022(11340)
- 2021(10728)
- 2020(9144)
- 2019(20533)
- 2018(20274)
- 2017(39512)
- 2016(21196)
- 2015(23860)
- 2014(23558)
- 2013(22909)
- 2012(20699)
- 2011(18205)
- 2010(17677)
- 2009(15785)
- 2008(14813)
- 2007(12309)
- 2006(10300)
- 2005(8302)
- 学科
- 济(81013)
- 经济(80927)
- 管理(60682)
- 业(58025)
- 企(49099)
- 企业(49099)
- 方法(42398)
- 数学(37380)
- 数学方法(36862)
- 农(21121)
- 财(20562)
- 中国(19389)
- 业经(18043)
- 学(17738)
- 地方(15617)
- 贸(14325)
- 贸易(14319)
- 理论(14300)
- 农业(14227)
- 易(13910)
- 务(13852)
- 财务(13784)
- 财务管理(13755)
- 技术(13416)
- 和(13142)
- 企业财务(13024)
- 环境(12955)
- 制(12359)
- 划(11398)
- 银(10487)
- 机构
- 大学(289204)
- 学院(288022)
- 管理(120600)
- 济(111510)
- 经济(109164)
- 理学(106710)
- 理学院(105618)
- 管理学(103650)
- 管理学院(103137)
- 研究(89014)
- 中国(63932)
- 京(59473)
- 科学(56860)
- 财(48496)
- 业大(44842)
- 农(44086)
- 所(42328)
- 中心(41439)
- 财经(40700)
- 研究所(39306)
- 江(38613)
- 范(37324)
- 经(37314)
- 师范(36940)
- 北京(36460)
- 农业(34625)
- 经济学(33214)
- 院(33204)
- 州(31849)
- 经济管理(31037)
- 基金
- 项目(212794)
- 科学(167924)
- 基金(155497)
- 研究(154672)
- 家(135212)
- 国家(134124)
- 科学基金(116722)
- 社会(97087)
- 社会科(92030)
- 社会科学(92006)
- 基金项目(83536)
- 省(83058)
- 自然(77498)
- 自然科(75739)
- 自然科学(75718)
- 自然科学基金(74322)
- 教育(71368)
- 划(69860)
- 资助(63574)
- 编号(63397)
- 成果(49140)
- 重点(47035)
- 部(46701)
- 创(44733)
- 发(44508)
- 课题(42186)
- 创新(41652)
- 科研(41235)
- 教育部(40358)
- 大学(40126)
- 期刊
- 济(109917)
- 经济(109917)
- 研究(77640)
- 中国(45783)
- 学报(45680)
- 管理(41932)
- 科学(41931)
- 农(38684)
- 财(36174)
- 大学(35220)
- 学学(33267)
- 教育(30482)
- 农业(27594)
- 技术(26048)
- 业经(19194)
- 融(19043)
- 金融(19043)
- 财经(18623)
- 经济研究(17656)
- 经(15765)
- 图书(15626)
- 科技(14482)
- 问题(14443)
- 理论(14160)
- 业(13609)
- 技术经济(13582)
- 版(13406)
- 实践(13237)
- 践(13237)
- 资源(12537)
共检索到386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付宏 田丽
以"三亚宰客门"事件为案例,应用凸面镜及共振等社会物理学原理,剖析微博传播对该事件形成的作用机理;通过内容分析法,描绘微博传播作用下该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消解"演进模式;采用定量统计与"知微"平台微博传播影响力分析,剖析该事件舆情演进的动因:一是主管部门遮掩事实,成为网民情感负面态势的推动力;二是微博活跃用户的介入,成为舆情产生与发酵的催化剂;三是主动议程设置不当,错失舆情消解的良机。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陈春阳 黄秀玲
【目的/意义】为探讨微博舆情的生成机制以及传播规律。【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微博舆情现状以及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多主体仿真建模方法,将Deffuant有限信任模型引入研究中,对微博舆情生成机制和传播规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网民、媒体以及政府三种主体在意见交互时发挥的作用,塑造了微博舆情生成的多主体仿真模型。【结果/结论】这对微博舆情的恶意发展和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基于此,提出了进行信息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
微博 舆情 生成机制 传播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静 黄阳江豪 朱恒民 宋瑞晓
文章在传染病动力学SIR模型的基础上,将感染人群划分为从用户好友之间接触获取舆情信息和从阅读微信公众号获取两大类人群,模拟出基于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双层微信拓扑结构,并利用微信网络的信息互动模式对感染率进行改进,最后对此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双层微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变化符合实际生活中微信网络舆情的传播变化。
关键词:
微信网络 舆情传播 SIR模型 双层网络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成俊会 张思 吉清凯
庞大用户群体的积极参与、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形式与特有的信息裂变传播模式使微博成为社会舆情的放大器。在中国情境下,分析舆情传播规律进而有效引导舆情健康发展是当前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舆情的发展演变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以2017年热点事件"于欢案"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该事件不同传播阶段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于欢案"微博舆情阶段性传播网络较为稀疏,各阶段的传播规律差异性较大,产生阶段表现出典型的去中心化特征,由于互动的增加和观点的碰撞汇聚,爆发阶段呈现出中心化的传播特性,消亡阶段伴随大量节点退出传播,网络呈逐渐消解趋势。微博用户在舆情传播网络中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受到知名度、专业性、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洪小娟 姜楠 洪巍 黄卫东
信息传播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媒体基于转发等关系形成媒体信息传播网络,网络结构决定信息传播效果。以2014年食品安全微博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深入研究整体网络、子群网络的结构与特征,探讨媒体网络位置与信息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整体稀疏,呈现无标度网络特征,少数纸质媒体微博和电视媒体微博影响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网络中存在子群现象,且子群内部媒体分布呈地域性特征。媒体信息传播能力与其专业性、权威性及参与度密切相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廖海涵 王曰芬 关鹏
[目的/意义]探索微博舆情传播周期中不同传播者关注的舆情热点和传播内容的主要观点,进而发现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为舆情分析与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以特定舆情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以生命周期理论和LDA方法为指导,设计研究流程与构建研究模型,对微博舆情事件中不同传播者的话题进行主题研究,其中包括主题抽取和结果语义标注、各阶段的不同传播者主题的语义分析、基于时间维度的舆情主题观点识别与刻画。[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能够挖掘出舆情传播周期中不同传播者的主题结构、观点脉络以及特征,研判出分布在文字当中有关联性的、代表性的、重要的词语。同时,结论中还发现微博中的官媒、大众媒体发布信息中的话题和用户谈论的热点话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蕾 孙绍荣
重大工程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具有广泛及较高的公众关注度,舆情传播会给政府公信力与工程声誉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减弱重大工程的社会效益,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基于网络群体的不同利益关切度建立了舆情传播模型,首先分析了在重大工程网络舆情传播中公众风险感知度与政府舆情处置行为选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次主要研究了公众信任值考量下的政府决策行为及政府临界值管理模型,并得到了在不同网络舆情传播方向下政府选择采取积极处置措施的最优时间结点的计算方式。最后算例研究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决策管理部门实现舆情信息的有效处置及化解舆情危机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于凯 荣莉莉 郭文强 刘泉 颜克胜
当前,舆情传播模型及其演化研究大多是从在线社会网络(线上网络)或物理接触网络(线下网络)单一角度考虑。然而,现实中的舆情传播同时发生在线上网络和线下网络中,单一网络结构不能完整地反映更符合实际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模型。为此,本文构建了线上线下的双层耦合网络模型,并结合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层间对称和非对称的促进-抑制舆情传播机制。数值和实例分析的结果较好地验证了理论解析:(1)对称传播机制中,同配和异配层间连接模式促进了线上线下网络中的舆情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趣的是,耦合小世界网络中始终产生最有效的传播;(2)非对称传播机制中,同配连接模式对线上线下网络中舆情传播的抑制作用大于异配连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晓峰 陈楚楚 尹婵娟
在分析传统K-Means算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平均相似度的K-Means算法,通过对每个文本的平均相似度计算和排序,以文本平均相似度值为标准来选择初始聚类中心点。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更适合微博文本的特点,聚类精度和聚类稳定性均明显改善,微博舆情监测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微博 网络舆情 K-Means算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耿 陈海汉 陈福集 陈蕾雯
[目的/意义]微博舆情监管是政府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对微博舆情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微博舆情传播规律,为政府监管微博舆情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首先对微博舆情传播机制进行分析;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限随机动态链接的网络拓扑结构与多主体有界信任模型对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微博舆情演化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该模型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该现象的产生与初始沉默元胞比例和热门微博关注度有关,并且初始沉默元胞比例对舆情的演化规模与周期有影响,热门微博关注度对舆情观点演化有影响。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微博舆情 舆情演化 演化模型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张海涛 王丹 徐海玲 孙思阳
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了微博舆情情感分类模型,通过爬虫方式获取微博话题数据,利用word2vec训练词向量,采用NLPIR/ICTCLAS2016工具进行分词,进而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模型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实现有效的微博舆情情感分类,相较传统机器学习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陈雪刚
[目的/意义]针对海量的微博舆情信息及微博在网络舆论场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微博舆情,是提升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及分析能力的关键课题之一。目前已能以较高的准确度获取微博舆情,但仍存在舆情获取耗时长问题,为较有效地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微博舆情快速自聚类方法。[方法/过程]该方法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和处理海量的微博舆情信息,而后根据构建的微博文本相似度速算模型和文本自主聚类模型快速自主聚类微博舆情。文本相似度速算模型通过两文本间同名的特征词数与其特征词数量较小值的比值来度量文本相似度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晏敬东 杨彩霞 张炜南
[目的/意义]提出针对微博舆情不同阶段的引导控制工作流程,降低微博舆情危机的发生频次和影响程度。[方法/过程]借鉴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反映舆情事件的关键词被提及累计次数和变化幅度作为表征量,对微博舆情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并寻找各阶段舆情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引控工作流程。[结果/结论]微博舆情可划分为潜伏期、预热期、热议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其中潜伏期的工作重点在于识别、监控和研判,预热期的工作主要突出信息的控制、对称化及舆情主体的引导工作,热议期应更加重视舆情应急和控制工作,衰退期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王彦慈
【目的/意义】当前微博已成为重要的舆论场,针对海量微博信息的舆情难以快速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微博舆情流式快速自聚类方法。【方法/过程】该方法首先设计舆情最小距离聚类算法,包括构建舆情相似度计算模型,及构建舆情最佳聚类阈值确定方法;然后构建舆情流式自聚类模型,该模型利用云计算和最小距离聚类算法在横、纵两个方向聚类舆情信息,得到各主题的舆情集合。在横向上,以云计算的多个计算节点为聚类起始,同步并行聚类分配到其上的舆情信息。在纵向上,多个计算节点协同、流水线式聚类同一起始节点的舆情信息;最后在纵向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唐云锋 刘涛 王艳艳
当下,网络社交中的圈层化导致虚拟场域群体极化现象日趋突显。通过对网络圈层的形成过程与圈层特质分析发现,由于网络圈层主体的复杂性、圈层间群体的派别性、网络圈层技术的助推性以及网络圈层间文化的异质性,导致微博舆情传播中因圈层间主体观点相斥,在不同圈层的互动中产生冲突而形成群体极化。同时由于舆情主体圈层化、舆情传播的突发与裂变性以及传播平台间的共振性,微博舆情在虚拟场域中的群体极化容易与现实发生共振效应。
关键词:
圈层化 微博舆情传播 虚拟场域 群体极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