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73)
- 2023(17964)
- 2022(15544)
- 2021(14527)
- 2020(12396)
- 2019(28129)
- 2018(27895)
- 2017(53595)
- 2016(29225)
- 2015(32641)
- 2014(31737)
- 2013(30927)
- 2012(28001)
- 2011(25029)
- 2010(24896)
- 2009(22651)
- 2008(21837)
- 2007(18848)
- 2006(16142)
- 2005(13378)
- 学科
- 济(110644)
- 经济(110525)
- 管理(84809)
- 业(81772)
- 企(69355)
- 企业(69355)
- 方法(55592)
- 数学(48705)
- 数学方法(47918)
- 农(29046)
- 中国(28588)
- 财(28171)
- 业经(25135)
- 学(24749)
- 技术(22045)
- 地方(21211)
- 贸(20413)
- 贸易(20403)
- 理论(20130)
- 易(19785)
- 农业(19668)
- 制(18734)
- 务(18377)
- 财务(18294)
- 财务管理(18260)
- 企业财务(17274)
- 和(17236)
- 环境(17056)
- 银(15961)
- 银行(15888)
- 机构
- 大学(401298)
- 学院(401167)
- 管理(160196)
- 济(154113)
- 经济(150861)
- 理学(140827)
- 理学院(139235)
- 管理学(136228)
- 管理学院(135524)
- 研究(129677)
- 中国(93944)
- 科学(84831)
- 京(84136)
- 农(70046)
- 财(67817)
- 业大(65816)
- 所(64578)
- 研究所(59748)
- 中心(59167)
- 江(56653)
- 财经(55734)
- 农业(55495)
- 北京(52041)
- 范(51740)
- 师范(51103)
- 经(50907)
- 院(47652)
- 经济学(46107)
- 州(46059)
- 技术(44359)
- 基金
- 项目(288043)
- 科学(226018)
- 基金(208729)
- 研究(203313)
- 家(184815)
- 国家(183297)
- 科学基金(157368)
- 社会(127273)
- 社会科(120642)
- 社会科学(120611)
- 省(114218)
- 基金项目(110926)
- 自然(106021)
- 自然科(103671)
- 自然科学(103641)
- 自然科学基金(101783)
- 划(96429)
- 教育(95072)
- 资助(86177)
- 编号(81704)
- 重点(64753)
- 成果(63775)
- 创(62777)
- 部(62121)
- 发(60615)
- 创新(58115)
- 课题(56473)
- 科研(55777)
- 计划(54387)
- 大学(53394)
- 期刊
- 济(156650)
- 经济(156650)
- 研究(108045)
- 中国(72738)
- 学报(70501)
- 科学(62410)
- 农(61959)
- 管理(58223)
- 大学(52980)
- 财(51321)
- 学学(50230)
- 教育(45347)
- 农业(42804)
- 技术(36346)
- 融(28802)
- 金融(28802)
- 业经(27258)
- 财经(26154)
- 经济研究(26130)
- 业(23030)
- 经(22392)
- 科技(21712)
- 问题(20225)
- 版(20130)
- 技术经济(19554)
- 图书(19148)
- 业大(19125)
- 统计(19016)
- 商业(18316)
- 策(18179)
共检索到557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斌 林若鸿
为探寻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的转换规律,借助演化理论,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影响关系模型,提出新旧创新流之间影响关系的变化机理;并以青岛海尔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主流与新流创新在协同发展和转换的过程中影响关系的变化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企业的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的转换不仅是新旧创新流交互的结果,也是企业为顺应外部环境变化所进行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
主流创新 新流创新 转换 影响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斌 欧伟强
以时间、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创新协同度为维度,构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四维理论模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探讨四维视阈下创新要素、创新形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流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要素的创新流,要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必须进行创新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管理。创新要素组合的突变重组,导致主、新流创新轨道的切换,创新能力层级提升,进而实现更高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
主流与新流创新 演进 创新要素 协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欧伟强 朱斌
以创新生命周期、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创新协同度为维度,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四维理论模型,剖析主流与新流创新要素演进规律,阐释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方式。开展多案例实证研究,总结和提炼中国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要素优化配置规律与启示。结果表明:(1)创新能力、要素适宜度、创新协同度的变化与创新生命周期演进趋势基本一致;(2)企业要素优化配置方向是充分挖掘创新潜力、提升要素适宜度,从而确保创新活动达到优化状态;(3)企业可综合采取适应型、协同型和更替型要素配置方式,促进主流与新流协同发展,实现最高创新能力水平和最优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斌 欧伟强
以时间、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创新协同度为维度,构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四维理论模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探讨四维视阈下创新要素、创新形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流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要素的创新流,要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必须进行创新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管理。创新要素组合的突变重组,导致主、新流创新轨道的切换,创新能力层级提升,进而实现更高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
主流与新流创新 演进 创新要素 协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赐联,朱斌
基于不同企业创新战略而衍生的主流与新流创新特征,运用逻辑框架法思想,从创新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4个维度,构建出体现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基于正态云的创新绩效评价模型以解决部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最后,以国内6家汽车企业为例,测算其以燃油动力为主的主流创新绩效和以新能源动力为主的新流创新绩效。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能有效衡量不同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的差异,同时,测算两种创新对企业整体创新绩效的贡献。
关键词:
主流创新 新流创新 云模型 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斌 陈艳华
高动荡转型环境下,如何确保新旧创新(体系)的顺利过渡与转换是企业界与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创新流视角,以6家正在或已经经历创新转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案例进行剖析,构建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转换风险控制机制。结果显示: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转换风险识别是构成两流创新风险控制行为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模式、能力和资源的变异风险识别;在识别和评估两流创新转换风险的基础上,遵循风险识别(感知)—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治理效果的逻辑,通过结构惯例更新、资源弹性治理逻辑、过渡型学习控制两流创新变异风险,最终促成新流创新绩效赶超跨越。研究结论对处于创新转型期的企业提供以下启示:确保对两流创新转换风险快速感知,加强创新转换风险评估规范建立,以提高对两流创新转换的环境适应力、降低转换风险,促成新一轮主流创新转换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任大帅 朱斌 史轩亚
本文基于创造力理论和创新流视角,分别对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绩效进行了二维度划分,构建了二维度组织创造力、高层管理者风格以及企业主新流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63份有效企业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适应型领导直接正向影响向例组织创造力和主流创新,间接正向影响新流创新;有限授权领导直接正向影响变例组织创造力、向例组织创造力以及主流创新;变例组织创造力在有限授权领导和新流创新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向例组织创造力在有限授权领导和主流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适应型领导和主流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方金城 朱斌
标杆学习对企业主流与新流技术创新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类型的标杆学习对两种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竞争性标杆学习和功能性标杆学习,分别通过以直接影响为主和间接影响为主的综合作用路径,正向促进企业主流技术创新;两类标杆学习对企业新流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均通过间接影响路径起作用。组织惯例更新在标杆学习影响企业主流技术创新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标杆学习影响企业新流技术创新中则起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小童 高昌林
本文在CDM模型框架基础上利用三阶段递推模型对国家统计局2007年创新调查的部分微观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的创新决策正相关,与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负相关;企业是否属于企业集团、企业员工素质与企业创新决策正相关;企业的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创新产出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的知识生产过程有显著的负作用。
关键词:
CDM模型 技术创新 知识生产函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喜光 马栋栋
技术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它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重要角色之一。本文以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STIRPAT模型考察科技创新效率对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在短期内可能会加重雾霾污染,但长期内会减轻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曲线形式;城市化水平会显著改善雾霾污染,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会加重雾霾污染;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人口密度与FDI会显著降低雾霾污染。因此,本研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的匹配程度、实现区域之间的联防联动、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升级、提升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有效实现京津冀区域的雾霾治理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申嫦娥 王红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连续、互动、系统的过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但技术进步却十分缓慢,症结到底出在哪一个环节呢?目前国内对创新效应的研究大多是单一环节的,本文借鉴Stephen Roper等的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三个连续递进的多环节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把创新价值链延伸到了企业绩效。文章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1993-2008年期间,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源的内部研发转化为新产品的效应显著,但外部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效应不显著,新产品转化为企业绩效一环的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斌 陈艳华
创新政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规则设计,对加快推进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提升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引导、支撑和推动作用。在探索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规律、构建政策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围绕主流与新流创新生成、变异、选择和协同4个时期的创新政策需求,对164家大中型科技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实施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创新基金制度、设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制度、建设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众创空间、推行科技创新券是政府推进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实现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急需且有效的政策手段。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武 王学军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区)2006年的截面数据,定量研究了区域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智力资本及其各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人力资本和区域结构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高度相关,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结构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这说明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地区的关系资本很大程度上受结构资本的影响和制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