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9)
- 2023(16855)
- 2022(13782)
- 2021(12584)
- 2020(10202)
- 2019(23144)
- 2018(22630)
- 2017(42558)
- 2016(22377)
- 2015(25015)
- 2014(24709)
- 2013(24534)
- 2012(23041)
- 2011(21059)
- 2010(20696)
- 2009(18917)
- 2008(18039)
- 2007(15450)
- 2006(13745)
- 2005(12554)
- 学科
- 济(119791)
- 经济(119690)
- 管理(59303)
- 业(56064)
- 方法(43602)
- 企(42288)
- 企业(42288)
- 数学(39185)
- 数学方法(38790)
- 中国(33867)
- 地方(30598)
- 农(29487)
- 业经(25635)
- 财(21471)
- 农业(20330)
- 贸(20319)
- 贸易(20302)
- 学(20249)
- 易(19662)
- 制(17797)
- 环境(17528)
- 地方经济(17490)
- 融(17175)
- 金融(17173)
- 银(16695)
- 银行(16680)
- 行(16234)
- 发(15936)
- 产业(15152)
- 和(14832)
- 机构
- 学院(321358)
- 大学(321226)
- 济(149967)
- 经济(147362)
- 管理(123117)
- 研究(117804)
- 理学(105676)
- 理学院(104462)
- 管理学(102921)
- 管理学院(102292)
- 中国(90429)
- 京(68073)
- 科学(67790)
- 财(63892)
- 所(57907)
- 中心(53557)
- 研究所(52588)
- 财经(50956)
- 农(49725)
- 经济学(47909)
- 江(47317)
- 经(46590)
- 业大(43509)
- 北京(43154)
- 范(43144)
- 经济学院(42973)
- 师范(42758)
- 院(42685)
- 农业(38433)
- 财经大学(37930)
- 基金
- 项目(217581)
- 科学(174171)
- 研究(161435)
- 基金(160511)
- 家(139185)
- 国家(138091)
- 科学基金(119491)
- 社会(107600)
- 社会科(102291)
- 社会科学(102270)
- 省(84254)
- 基金项目(83748)
- 自然(73657)
- 教育(72399)
- 自然科(71965)
- 自然科学(71947)
- 自然科学基金(70640)
- 划(70188)
- 资助(65067)
- 编号(63427)
- 发(52723)
- 成果(50286)
- 重点(49388)
- 部(48891)
- 国家社会(46321)
- 创(45336)
- 课题(43971)
- 发展(42952)
- 创新(42618)
- 教育部(42408)
- 期刊
- 济(169097)
- 经济(169097)
- 研究(99982)
- 中国(66121)
- 财(46682)
- 管理(46510)
- 农(45616)
- 学报(44807)
- 科学(44557)
- 大学(35201)
- 学学(33090)
- 农业(31942)
- 融(31785)
- 金融(31785)
- 教育(31094)
- 技术(29805)
- 经济研究(28381)
- 业经(26097)
- 财经(25757)
- 经(22424)
- 问题(22062)
- 贸(18687)
- 世界(17836)
- 技术经济(17550)
- 业(17354)
- 国际(16850)
- 统计(16716)
- 资源(16079)
- 策(14906)
- 图书(14676)
共检索到492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钞小静 沈路 薛志欣
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形态属性,从信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及不同形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域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峰分布呈现明显的右移趋势,且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空间关联和局域集聚特征。(3)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综合测度 时空演进 区域差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春娥 吴黎军 韩岳峰
文章从数字软硬件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创新驱动环境和数字通信业务量4个维度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厚今薄古”法计算各指标和年份的权重,对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数字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和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稍有放缓;不同省份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遥遥领先,是甘肃、黑龙江和新疆的四倍之多,但在2019—2020年,不同省份间“数字鸿沟”有所下降;最后,加入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干扰项,利用一致性信度系数验证了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君 高瀛璐
研究目标:量化分析中国省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方法: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出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国民经济均有显著的拉动和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产业数字化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化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大多数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的时间趋势均呈交叉关系。中国数字产业属于“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受出口需求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对数字产业化部门的诱发效应及依赖程度整体上大于产业数字化部门,但产业数字化部门受消费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大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税收贡献效应最为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大于数字产业化。研究创新: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类为基础,构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系统、客观地揭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关联效应的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研究价值:为把握数字产业融合特征提供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思路,对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广斌 李莹
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产出效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算2018年我国各省数字经济投入和产出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DEA网络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数字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数字经济总指数、投入指数以及产出指数均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空间格局,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北京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为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次之,东北以及西南地区属于数字经济低发达地区,西北地区为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且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与中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各省数字经济产出效率来看,我国仅有八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产出综合效率有效,其余省份均存在纯技术效率无效或者规模效率无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博文 周世军
为了厘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与演变趋势,文章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检验,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绝对与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及演变趋势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且北京、上海、广东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2)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各地区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其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最大。(3)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决定,其贡献率约占70%,而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约占30%;从内部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最大。(4)从演变趋势来看,中国各地区的内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高-高或低-低集聚特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佘干军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聚焦于短期竞争力的培育,对潜在竞争力的关注度较低,立足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强化数字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二,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依城市群分布形成梯队布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三省份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梯队的省份多为第一梯队三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地区。数字经济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依城市群的发展分布为数字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数字经济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导产业高度关联。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结果与势头均良好;反之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投入冗余,与区域产业难以联动发展,这一问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第四,在我国畅通数字经济的内循环存在可行性,但是需要逐步实现。可在畅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自内循环的基础上,畅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数字经济循环,依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内循环半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袁世昌
基于2013—2021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CRITIC-熵权法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QAP分析法揭示各维度差异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并运用改进的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省域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维度量化其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不同省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各省域数实融合平均水平变化最小,数字产业平均变化水平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平均水平变化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创新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网络结构来看,各省份之间数字经济联系不够紧密,邻近省份易形成凝聚子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在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梅国平 王旭伟 季凯文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文章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1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加权变异系数、Moran's I等方法揭示了新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态势。研究发现:新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相对于新产业,新业态占新经济的比重更大。新经济发展的高值区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高地。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为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环境差异是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四大地区内部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四大地区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来源具有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林昌 付加锋 李江苏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日益攀升,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引发了全球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认识低碳经济,该文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设计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7年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不同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②不同省份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③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是能源分布、能源利用、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层次分析 低碳产出 低碳消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珺东 李波
省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经济问题,但是单一的评价方法很难有效地对省域经济这样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给出科学评价。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灰色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的组合评价方法,选取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5个年度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三种方法的综合排名结果。其次,利用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各地区综合排名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得出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呈现"东部平稳、中部发展、西部落后"格局的结论。最后,就促进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提出决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