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4)
2023(13388)
2022(11296)
2021(10770)
2020(9171)
2019(21394)
2018(21023)
2017(40244)
2016(21583)
2015(24424)
2014(24296)
2013(24178)
2012(22349)
2011(20079)
2010(19684)
2009(18173)
2008(18000)
2007(15626)
2006(12979)
2005(11597)
作者
(61334)
(51840)
(51377)
(49164)
(32763)
(24957)
(23541)
(20165)
(19514)
(18183)
(17600)
(17380)
(16237)
(16195)
(16101)
(16027)
(15681)
(15318)
(14909)
(14701)
(12595)
(12576)
(12497)
(11792)
(11643)
(11572)
(11425)
(11126)
(10379)
(10334)
学科
(91667)
经济(91576)
管理(60519)
(59097)
(47452)
企业(47452)
方法(46697)
数学(42193)
数学方法(41699)
中国(25168)
(24352)
(24001)
(21736)
贸易(21730)
(21311)
(18387)
业经(17483)
(16401)
农业(15874)
(15722)
财务(15676)
财务管理(15639)
企业财务(14875)
地方(14738)
(14112)
银行(14086)
环境(13730)
(13594)
金融(13591)
(13433)
机构
大学(311232)
学院(308625)
(135120)
经济(132747)
管理(119882)
研究(105419)
理学(104524)
理学院(103390)
管理学(101585)
管理学院(101009)
中国(80280)
(64713)
科学(63462)
(59675)
(52529)
(52085)
中心(48914)
财经(48783)
研究所(48216)
业大(46279)
(44651)
经济学(43377)
(43033)
农业(41393)
北京(40301)
经济学院(39339)
(38468)
师范(38043)
(37906)
财经大学(36628)
基金
项目(212745)
科学(168824)
基金(158928)
研究(151650)
(139736)
国家(138681)
科学基金(119017)
社会(98667)
社会科(93778)
社会科学(93755)
基金项目(83510)
(79997)
自然(77923)
自然科(76195)
自然科学(76171)
自然科学基金(74863)
教育(70134)
(68818)
资助(66057)
编号(58824)
(48932)
重点(48231)
成果(47049)
(45214)
(44140)
国家社会(42398)
教育部(42085)
科研(41946)
创新(41476)
大学(40279)
期刊
(134869)
经济(134869)
研究(86259)
中国(53989)
学报(49851)
(47103)
科学(45890)
(45702)
管理(42032)
大学(37976)
学学(36080)
农业(31414)
教育(26674)
技术(26521)
(26031)
金融(26031)
财经(24316)
经济研究(23473)
(20954)
业经(20396)
问题(18778)
(18295)
(17754)
统计(16240)
技术经济(15492)
国际(15341)
(15044)
世界(14898)
(14348)
理论(13759)
共检索到438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忠民  陈向涛  姚宇  
本研究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和Tapio评价标准,对比国家五年计划,分阶段对我国1978年到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历史分析,分析表明:各阶段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因素不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二氧化碳与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状态不显著。以此历史经验数据为基础,结合权威经济学者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预期,根据不同发展情境构建了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缺口的计算模型,对我国实现承诺减排目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承诺,压力巨大;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技术进步,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玉梅  乔娟  
为推进低碳农业发展,运用脱钩理论采用Tapio弹性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政策推行以来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保障农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同时碳排放量也逐渐下降。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脱钩趋势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趋势同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状态呈现为由衰退连接—扩张连接的转变。畜牧业对减排贡献较大,主要碳源畜种为牛、猪、家禽。应继续推广科学的饲喂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种养结合以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飞  
预测我国碳排放量的变动趋势,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利用中国1997~2011年碳排放数据,分别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模型、灰色模型、二次指数模型建立中国碳排放的单项预测模型;(2)采用标准差法进行非负权重分配,建立了中国碳排放的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单项预测模型。(3)应用该组合模型对中国2014~2026年的中国碳排放量。预测表明,中国碳排放存在较大的减排缺口,碳减排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上进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琼  佴伶俐  欧名豪  盛业旭  
研究采用脱钩理论和弹性脱钩评价标准,对2001—2009年我国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据此设置相应的情景对2020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了预测,进而对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管控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09年,我国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弱脱钩的状态,脱钩系数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现行建设用地管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管控目标基本可行,当脱钩系数控制在中等水平、经济平稳增长(年均7%)或脱钩系数控制在低水平、经济快速增长(年均10%)的情况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俊岭  
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计算了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从能源消耗来看,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可见钢铁工业总能耗的增加主要的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脱钩状态实则为弱脱钩。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与粗钢产量之间未实现强脱钩,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要实现完全强脱钩任重而道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俊岭  
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计算了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从能源消耗来看,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可见钢铁工业总能耗的增加主要的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脱钩状态实则为弱脱钩。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与粗钢产量之间未实现强脱钩,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要实现完全强脱钩任重而道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健  王尧  王颖  
在2025年天津市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压力下,明确碳减排能力及任务迫在眉睫。文章运用Tapio脱钩模型,从整体和部门分别对2007—2016年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天津市碳减排优先次序和发展瓶颈,并借助LMDI分解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因素,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意见。结果表明:2007—2016年,天津市经济与碳排放总量均呈高速增长态势,两者之间呈"弱脱钩"状态,而6部门的脱钩状态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增长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工业和生活消费及其他子部门经济占比较大;能源效率始终是促进天津市实现脱钩的关键,工业和商业子部门能源效率贡献较多;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负向抑制效应逐渐明显;碳排放强度水平有待提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武力超  王冉  巫丽敏  
基于对《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边境调节税条款的解读及其规制商品的条件和征税标准预期,本文分析了减排应对"碳关税"的重要性,并提出产业角度减排为对策的应对措施,以期在前关税时期做好迎接冲击的准备。本文首先将我国国内产业分为九部门,利用脱钩(Tapio)分析各产业碳排放与产业增加值间的关系,关注各产业减排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减排重要性及与美国行业碳控制倾向的对比,分析预测美国未来"碳关税"的产业倾向,针对我国电力、交通、制造、采掘及其他第三产业五个减排重点关注产业,分别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加快实现与欧美具有可比性的减排目标。贸易出口产业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次"碳关税"征收的主要对象,因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彬  李国平  
以中国2000—201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的关系。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得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指标并分析二者的特征。其次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大部分省份的可持续性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幅度,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转变,并且追赶省份与模仿省份的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最后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泽宇  卢雪凤  韩增林  董晓菲  
基于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长中海洋资源消耗的回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量随海洋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2006-2014年海洋资源消耗量增长趋势减缓,海洋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与海洋资源消耗的脱钩。(2)1997-2014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辽宁、河北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弱脱钩为主,上海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强脱钩为主,海南、广西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到2014年脱钩显著的区域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3)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正向作用,而强度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抑制作用,着力提高技术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调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是实现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泽宇  卢雪凤  韩增林  董晓菲  
基于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长中海洋资源消耗的回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量随海洋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2006-2014年海洋资源消耗量增长趋势减缓,海洋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与海洋资源消耗的脱钩。(2)1997-2014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辽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稻田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5~2009年及其地、市、州2008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湖北农地利用碳排量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2)区域差异明显:农地碳排放总量,江汉平原、鄂东北地区高,鄂西、鄂东南地区较低;农地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即鄂东>鄂中>鄂西。进一步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可见近些年来农地利用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安静  郭琳  赵景峰  
本文将Tapio脱钩指数和LMDI分解方法结合,分别从中国整体层面和中国省份层面对2000-2019年间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数进行测算并对脱钩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演变过程。(2)能源强度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弱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30.6%),而人均GDP的增长则是抑制两者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114.8%)。(3)各个驱动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能源强度在一些省份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促进了其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能源大省,则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焦高乐  严明义  
文章以我国2003—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各省份城镇化水平及其碳强度之间的脱钩关系和关联规则。首先,对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区域特征。其次,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同时碳强度不断下降,大部分省份的碳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并且追赶省份与模范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碳强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各省份状态转移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宋沁颖  张麒  
识别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将其分解为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交通强度、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6个驱动因素,分析不同脱钩状态下各因素驱动效果尤为关键,其中,所采用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因素分解法具有消除残值、分解更完全的优势。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但理想脱钩状态省份从0个上升到8个;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是阻碍碳减排最关键因素,人口城市化、交通强度、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能源强度、交通强度是形成不同脱钩状态主因。构建“高效、紧凑、智能”城市交运体系有助于交通部门更早实现碳达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