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37)
- 2023(16752)
- 2022(14291)
- 2021(13521)
- 2020(11204)
- 2019(26309)
- 2018(26077)
- 2017(50401)
- 2016(27173)
- 2015(31079)
- 2014(31065)
- 2013(30323)
- 2012(27883)
- 2011(24824)
- 2010(24734)
- 2009(22242)
- 2008(21335)
- 2007(18670)
- 2006(16124)
- 2005(13360)
- 学科
- 济(108767)
- 经济(108653)
- 管理(76410)
- 业(70179)
- 企(57967)
- 企业(57967)
- 方法(52303)
- 数学(45853)
- 数学方法(45040)
- 农(29448)
- 中国(29267)
- 地方(25600)
- 财(25346)
- 学(23930)
- 业经(23621)
- 农业(19841)
- 理论(19273)
- 贸(17792)
- 贸易(17777)
- 和(17383)
- 环境(17272)
- 易(17180)
- 制(17073)
- 技术(16704)
- 务(16058)
- 财务(15965)
- 财务管理(15928)
- 企业财务(14964)
- 划(14773)
- 银(13655)
- 机构
- 大学(376147)
- 学院(376074)
- 管理(150068)
- 济(141996)
- 经济(138636)
- 理学(130806)
- 理学院(129268)
- 管理学(126433)
- 管理学院(125751)
- 研究(122299)
- 中国(90138)
- 京(81189)
- 科学(79444)
- 财(63215)
- 所(60129)
- 农(60054)
- 业大(58297)
- 中心(57062)
- 研究所(55291)
- 江(54595)
- 财经(51450)
- 范(51354)
- 北京(50934)
- 师范(50854)
- 农业(46913)
- 经(46889)
- 院(45991)
- 州(44949)
- 经济学(42050)
- 技术(41473)
- 基金
- 项目(268297)
- 科学(210424)
- 研究(193747)
- 基金(193209)
- 家(168991)
- 国家(167635)
- 科学基金(144740)
- 社会(119720)
- 社会科(113295)
- 社会科学(113265)
- 省(104906)
- 基金项目(103004)
- 自然(96777)
- 自然科(94500)
- 自然科学(94475)
- 自然科学基金(92676)
- 教育(90204)
- 划(88961)
- 资助(80235)
- 编号(80035)
- 成果(63038)
- 重点(60089)
- 部(58008)
- 发(56570)
- 创(55225)
- 课题(54953)
- 创新(51543)
- 科研(51442)
- 大学(49956)
- 教育部(49569)
- 期刊
- 济(150407)
- 经济(150407)
- 研究(104773)
- 中国(71572)
- 学报(60313)
- 科学(55739)
- 管理(53525)
- 农(53241)
- 财(47820)
- 大学(46034)
- 教育(45428)
- 学学(43018)
- 农业(37141)
- 技术(36337)
- 融(26868)
- 金融(26868)
- 业经(25661)
- 经济研究(23543)
- 财经(23486)
- 图书(22122)
- 问题(20737)
- 经(20040)
- 资源(19283)
- 业(19223)
- 科技(18310)
- 统计(18106)
- 技术经济(18064)
- 版(18018)
- 理论(17091)
- 策(16393)
共检索到536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媛 姜博 初楠臣 代路伟 李晓庆 马玉媛 张雪松
利用Landsat TM数据获取2000和2015年哈尔滨市建设用地矢量数据,构建了一种更为简单可行的城市边缘区空间提取模型,界定了城市核心区、内缘区和外缘区的边界,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变化过程和扩张模式。结果表明:基于建设用地变化构建的城市边缘区提取方法——"滑动切割"模型,通过设定提取阈值,获取城市核心区、内缘区和外缘区的边界是可行的;近15年来,哈尔滨城市边缘区已从二环和四环之间延伸到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外围,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集中化与破碎化并存;根据边缘区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城市边缘区扩张模式包括"外延式、跳跃式和稳定式"三种,基本形成了"东张西建",多种扩张模式并存的城市扩张格局;在交通设施、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基本形成了"南工北农"的城市区域空间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蕾 周生路 任奎
城市边缘地区内部建设用地扩张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当前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构造城市扩张综合指数(UICI)反映城市边缘区内部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并按计算结果将各镇(街道)城市用地扩张归纳为剧变型、快变型、缓变型及相对稳定型4种类型。在建立城市用地扩张影响因素因子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推动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因素中科技水平是决定因素,经济水平、人口状况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主城关联因素不可忽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饶传坤 赵宪峰
随着大城市空间扩张的加快,其边缘区城镇日益成为城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杭州市良渚城镇13年间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扩张机理分析,总结其城镇功能与空间结构等特征,认为良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空间破碎、功能分散、建设用地混杂以及旧城更新缓慢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多元主体、中心城区产业外迁和大型项目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如若缺乏合理的引导,边缘区城镇极易沦落为大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疏散的无序载体。为此,今后应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同决策框架、制定双向融合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紧凑有序的空间开发时序,以促进边缘区城镇健康有序发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城镇空间 城市扩张 良渚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艳 刘传龙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之间,区域内的廊道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能够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景观空间。基于这个主题,以滁州市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廊道的形态,探讨了廊道的网络结构,阐述了廊道的形成因素,指出了廊道连通作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廊道的三种规划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和有机生长模式。欲使城市边缘区廊道成为连接城市建成区与乡村的桥梁,让城市融入广阔的乡村自然环境之中。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廊道 景观 网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裴丹 李迪华 俞孔坚
城市边缘区在快速城市化条件下面临土地、资金和劳动力重构的挑战。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探讨即将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提出把土地开发经营方式、农村管理体制、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政府-开发商-村民”的合作模式和土地使用权股份的形式,维护各方利益和社会公正,有步骤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农村城市化 和谐 顺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卢新潮 徐苏宁 刘羿伯 赵欣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滨河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地城市。以哈尔滨马家沟滨河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及生态图底分析,发现其存在水体污染严重、径流量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防护性差、缓冲绿带破碎化等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滨河区环境、社会和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寒地滨河区规划策略,从恢复河流自然岸线、划定滨河区生态红线、连接河流与周边绿地斑块、构建地区雨洪调蓄系统、增强气候防护设计、控制周边土地开发、贯通滨河区开放空间7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关键词:
城市滨河区 生态规划 寒地城市 哈尔滨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梅昀 邓胜华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胜华 梅昀 陈曲 黎孔清 张信者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武汉市城...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研究 对应分析 武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文亮 张丽娟 陈红 张金峰 高玉宏
采用1989,2001和2007年LandsatTM/ETM+遥感数据,利用单窗算法对哈尔滨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从热岛强度、不同类型下垫面转换对温度的影响以及温度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哈尔滨市地表温度随城市扩展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哈尔滨市城镇面积、城镇用地比重、城市扩展指数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城市主要沿香坊区公滨路、哈阿公路、太平区和松花江以北地区扩展;哈尔滨市高温区面积表现为持续增长,常温区、低温区面积不断减少;城市用地对地表热效应贡献最大,其他类型下垫面向城市用地转换均表现为正温度效应;哈尔滨市城市扩展与温度场强度转移方向相一致,城市扩展是导致城市地表热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城市扩展 地表热环境 重心转移 哈尔滨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 吕芳 吴怡璇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分析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序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城环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特征,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提供科学价值。结果表明,大连市甘井子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10%,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7%;2000~2006年甘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 吕芳 吴怡璇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 GIS 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 分析 2000、 2003、 2006 和 2009 年 4 个时序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数据, 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 对其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城环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特征, 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提供科学价值。结果表明, 大连市甘井子区 2000 ~ 2009 年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 耕地、 园地、 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建设用地、 林地、 水域面积有所增加, 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10% ,...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大全 金浩然 赵星烁
了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背后的驱动机制是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演变的关键,也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年和2010年昌平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研究地形、区位、可达性、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土地从非建设用途转变为住宅、工业、采矿、商业用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建设用地类型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②有关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有所不同。具体地,地形和规划对各类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有所差异;住宅用地扩张受地铁站点影响比较明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工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补拙,魏金俤,张燕
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城市边缘区作为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的过渡地带 ,耕地与其它建设用地矛盾极为尖锐。本文将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耕地预警研究中 ,运用统计法与模型法对城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并将其应用于对温州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预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曙光 蔡德发 孙慧玲
地方财源建设关乎地方财政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其本质是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哈尔滨市财政收入总量及其构成,针对其财源建设的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招商引资项目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较低、资金与税收政策要素制约等问题,提出改造传统产业、拓展支柱财源,发展新兴产业、汲取财力财源,加快园区建设、挖掘潜力财源,规范招商引资、争取政策财源,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地方财源,以及创新财政机制、实现持续财源等对策。
关键词:
财源建设 园区建设 县域经济 地方财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超 戈大专 龙花楼 刘嗣明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