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6)
- 2023(15198)
- 2022(13276)
- 2021(12345)
- 2020(10428)
- 2019(23918)
- 2018(23501)
- 2017(45560)
- 2016(24713)
- 2015(27407)
- 2014(27016)
- 2013(26381)
- 2012(23919)
- 2011(21397)
- 2010(20838)
- 2009(18687)
- 2008(17726)
- 2007(14893)
- 2006(12626)
- 2005(10297)
- 学科
- 济(93457)
- 经济(93358)
- 管理(69366)
- 业(65814)
- 企(54320)
- 企业(54320)
- 方法(47849)
- 数学(42416)
- 数学方法(41863)
- 农(25270)
- 财(23921)
- 学(22587)
- 中国(22280)
- 业经(20370)
- 地方(17670)
- 贸(17435)
- 贸易(17431)
- 农业(17154)
- 易(16941)
- 务(15614)
- 财务(15537)
- 财务管理(15508)
- 环境(15449)
- 技术(15432)
- 制(14927)
- 理论(14758)
- 企业财务(14686)
- 和(14559)
- 划(12938)
- 银(12344)
- 机构
- 大学(341631)
- 学院(340046)
- 管理(137681)
- 济(130040)
- 经济(127324)
- 理学(121603)
- 理学院(120261)
- 管理学(117902)
- 管理学院(117321)
- 研究(110662)
- 中国(79459)
- 科学(74084)
- 京(71409)
- 农(63443)
- 业大(59214)
- 财(55816)
- 所(55327)
- 研究所(51620)
- 中心(50880)
- 农业(50603)
- 财经(46710)
- 江(46496)
- 北京(43722)
- 范(43426)
- 师范(42858)
- 经(42810)
- 院(40778)
- 经济学(38608)
- 州(37879)
- 技术(36128)
- 基金
- 项目(252651)
- 科学(197477)
- 基金(184260)
- 研究(175694)
- 家(164103)
- 国家(162824)
- 科学基金(139287)
- 社会(110169)
- 社会科(104482)
- 社会科学(104454)
- 基金项目(99091)
- 省(98678)
- 自然(95007)
- 自然科(92820)
- 自然科学(92792)
- 自然科学基金(91106)
- 划(84164)
- 教育(80604)
- 资助(75324)
- 编号(70421)
- 重点(56700)
- 部(54667)
- 成果(53625)
- 发(52884)
- 创(52647)
- 科研(49481)
- 创新(49216)
- 计划(48677)
- 课题(47356)
- 大学(46310)
- 期刊
- 济(127948)
- 经济(127948)
- 研究(88163)
- 学报(63222)
- 中国(56478)
- 农(55686)
- 科学(55197)
- 大学(46618)
- 管理(46505)
- 学学(44405)
- 财(41135)
- 农业(38780)
- 教育(31517)
- 技术(28266)
- 业经(22567)
- 融(22271)
- 金融(22271)
- 财经(21400)
- 经济研究(20869)
- 业(19877)
- 经(18228)
- 科技(18191)
- 图书(17571)
- 业大(17494)
- 版(17485)
- 问题(17181)
- 资源(16962)
- 理论(15451)
- 技术经济(15446)
- 商业(14875)
共检索到459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现慧 王占岐 杨俊 刘婧鸣
准确识别不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耕地实际产能的响应规律是指导耕地利用投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在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实际产能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实际产能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利用标准耕作制度二级指标区,对湖北省进行了市域尺度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豫皖丘陵山区、沿江平原区和盆周秦巴山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耕地实际产能已呈现倒U曲线关系,证实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可以有效识别不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耕地实际产能的响应规律。将各市耕地利用投入水平与相应临界值进行对比,得出襄阳等市应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调整耕地利用投入结构,发挥耕地集约利用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而随州等市则需加强耕地利用投入结构优化,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的结构效益。该研究可为优化耕地利用投入结构和制定差异化耕地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张俊飚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加强。研究结论:收入差距使耕地库兹涅茨曲线转折阈值提高,且滞后到达。因此,以社会整体福利提高为目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耕地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建民 石忆邵
耕地流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耕地流失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进行分析,以说明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适用性。选取上海、浙江、江苏、海南、宁夏、河北、河南7省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近20多年来的耕地流失面积与人均GDP统计数据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结合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对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有部分省市符合耕地流失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规律,但是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不具有普遍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耕地流失面积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严格保护耕地,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完善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耕地流失 耕地库兹涅茨曲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福田 吴丽梅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趋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对粮食安全、社会安定、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该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力图揭示我国经济增长中耕地非农化的一般规律。作者认为经济增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关系,并通过对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损失的分析,验证了这个假说。基于此认识,作者提出现阶段协调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公共政策调整方向: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等,为耕地非农化的公共政策调控提供一个有益的...
关键词:
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耕地保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本文依据深圳1979-2002年耕地资源和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探究深圳市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流失量的演替轨迹,建立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流失的计量模型,分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流失的关系。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许恒周 吴冠岑 郭玉燕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并进行验证。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常规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且当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达到1.4087时,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逐渐减小;区域间的耕地非农化确实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即相邻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动1%,会导致本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平均变动0.1627%。研究结论:系统地识别、评估区域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联动性,对于促进区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凤荣
耕地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质量和生产能力由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和农田基础设施等人为因素共同决定。本文分析了决定耕地产能的各种因素,提出要将良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郁玲 冯忠垒 周勇 胡娟
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实质上是农户在其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耕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和体现。本文试借助分析影响农户耕种行为的相关因素来探讨其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利用Eviews 6.0统计软件,综合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剖析耕地集约利用与其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研究表明:在长期,户均农业劳动力人数、农业比较收入和耕地的产权保障对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正向影响,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分别提高0.166、0.430和0.035个百分点;农民家庭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负向影响,其增加1个百分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宁 徐文华
为了更好地理解耕地集约的机理,指导陕西省的耕地集约,本文在GIS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建立了耕地集约的指标体系,运用客观性较好的熵值法,对2011年陕西省11个市(区)的耕地集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地均动力的投入对陕西省的耕地集约的影响最高,粮食稳定性指数的影响最低。2陕西各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三大区及各区内部都存在不同原因和程度的差异。3科技和市场对陕西耕地集约影响显著,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 熵值法 指标体系 陕西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莹 胡银根 李坤 吴善发 吴伟鹏
研究目的:探索县(包含县级市)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新思路,拓展《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应用领域,加强集约利用研究与集约利用实践工作的衔接力度。研究方法:系数修正法,综合评分法,ArcGis 9.2软件中的Natural breaks分类法。研究结果:对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较为一致且以追求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区域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研究时,在具备特定资料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前提下,采用系数修正的思路切实可行。研究结论:在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基础上,通过系数修正思路研究耕地集约利用,既可以减少集约利用研究的工作量,又不会降低集约利用工作质量,还可拓展《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的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金涛 陶凯俐 钱思航 朱志伟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1999年和2009年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状况指标进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环太湖和近海的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相对有所减弱;集约化特征南北分化明显,以太湖农区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复种指数低、农用化学品投入少而经济产出率高,而淮北农区则复种指数高、农业化学化程度高、劳动密集。洪泽湖以东淮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化建设以及淮北地区较高的农用化学品投入强度等问题值得重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杜国明 刘彦随
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益、粮食的产量、农民的收入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基于熵值法和"PSR"框架构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①全省各县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属正偏态分布,集约利用状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耕地集约利用因素——投入强度、耕作状态和利用效率亦存在互不相同的区域差异;③引起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状况、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等;④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可以划分为三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和大中型城市周边区域,并应分别采取规模经营模式、联合-服务经营模...
关键词:
集约利用 耕地 模式 分区 黑龙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骆东奇 李乐 郭英 赵伟
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家确定的土地利用新要求,耕地集约利用是国家实现粮食和建设保障的条件。利用规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分析了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耕地集约利用受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直接影响,在区域分异上表现为渝西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针对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变化规律,从树立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判观念、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挖掘耕地农业利用价值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农用地和其他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 评价 空间分异 重庆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龙禹桥 吴文斌 余强毅 胡琼 陆苗 陈迪
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人类作用下的一种耕地发展模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综合概括的方法,从科学内涵、描述指标、时空格局探测、归因分析、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对国内外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了未来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从现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集约化利用的科学内涵既涉及到社会经济层面,也涉及到自然地理层面,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逐渐丰富其
关键词:
耕地集约化利用 土地 研究进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窦妍 南灵
论文以关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陕西关中地区及各地市2000-2009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度呈现波动变化,并在近两年具有下降趋势;关中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和耕作制度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是影响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