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9)
- 2023(9076)
- 2022(7871)
- 2021(7414)
- 2020(6594)
- 2019(15383)
- 2018(15349)
- 2017(29863)
- 2016(16186)
- 2015(18402)
- 2014(18471)
- 2013(18134)
- 2012(16568)
- 2011(14770)
- 2010(14291)
- 2009(13211)
- 2008(12891)
- 2007(11391)
- 2006(9237)
- 2005(7836)
- 学科
- 济(67648)
- 经济(67583)
- 管理(45899)
- 业(44868)
- 方法(37915)
- 企(36839)
- 企业(36839)
- 数学(34460)
- 数学方法(34028)
- 财(18134)
- 农(17434)
- 中国(15006)
- 学(13143)
- 业经(12890)
- 贸(12575)
- 贸易(12574)
- 易(12237)
- 务(12116)
- 财务(12073)
- 地方(12055)
- 财务管理(12044)
- 农业(11527)
- 企业财务(11416)
- 制(10499)
- 和(9997)
- 理论(9756)
- 技术(9662)
- 环境(9480)
- 银(8792)
- 银行(8766)
- 机构
- 大学(228567)
- 学院(228522)
- 济(93921)
- 管理(92205)
- 经济(92129)
- 理学(81051)
- 理学院(80240)
- 管理学(78729)
- 管理学院(78307)
- 研究(70054)
- 中国(51895)
- 京(46100)
- 科学(44617)
- 财(41199)
- 农(39677)
- 业大(36610)
- 中心(34524)
- 所(34516)
- 财经(34162)
- 江(32668)
- 研究所(31827)
- 农业(31700)
- 经(31073)
- 经济学(29255)
- 范(28065)
- 北京(27716)
- 师范(27706)
- 经济学院(26773)
- 州(25625)
- 财经大学(25581)
- 基金
- 项目(161611)
- 科学(127556)
- 基金(118839)
- 研究(114450)
- 家(103707)
- 国家(102900)
- 科学基金(89210)
- 社会(72704)
- 社会科(69051)
- 社会科学(69030)
- 省(63909)
- 基金项目(63588)
- 自然(59727)
- 自然科(58392)
- 自然科学(58374)
- 自然科学基金(57310)
- 教育(54065)
- 划(53583)
- 资助(49047)
- 编号(46063)
- 重点(36417)
- 部(36358)
- 成果(35573)
- 发(34022)
- 创(33881)
- 科研(32308)
- 创新(31742)
- 教育部(31248)
- 课题(30727)
- 大学(30621)
共检索到308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齐晓雨 孔小平 周红伟 严湘萍
【目的】萜类代谢物是评价胡萝卜风味品质的主要指标,对胡萝卜口感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比较甜味浓烈组(-3)和苦味浓烈组(3)两组不同品种胡萝卜成熟期肉质根风味成分的代谢谱,为胡萝卜风味特征成分鉴定及优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高效的、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和方法:采用UPLC-MS/MS方法对胡萝卜萜类代谢物进行分析测定,鉴定影响胡萝卜风味品质的萜类代谢物。采用OPLS-DA结果的VIP值、log2FC值筛选差异性代谢物(设置阈值:VIP>1、fold change≥2和fold change≤0.5)。【结果】利用UPLC-MS/MS技术对胡萝卜成熟期肉质根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测定,共筛选出50种显著差异的萜类代谢物,12个上调,2个下调。其中,显著上调的分别是京尼平(0.754)、粳米素B(0.936)、氧叶烯A(1.03)、乙酸香芹酯(1.04)、3-(3'-羟基丁基)-2,4,4-三甲基环己烷-2,5-二烯酮(0.662);显著下调的是脱氢地芰普内酯(0.617)。从含量来看,苦味胡萝卜中萜类代谢物含量综合较高的分别是甲黑素甲苷A(16.98)、莪术醇(17.57)、京尼平(15.32),甜味胡萝卜中萜类代谢物含量综合较高的分别是甲黑素甲苷A(17.61)、异香附醇(16.01)、莪术醇(18.73)。根据P值来看,排名前5的分别是薇甘菊内酯(0.994)、寥二醛(0.991)、甲基(E)-5,11-二羟-4-((Z)-2-甲基丁-2-烯酰氧基)-3,10-二亚甲基-2-氧代-2,3,3a,4,5,8,9,10,11,11a-十氢环癸并[b]呋喃-6-羧酸酯(0.978)、(3R)-3-羟基-紫罗兰酮(0.974)、布卢门醇A(0.969)。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两组胡萝卜肉质根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其中,分组3中的代谢物含量要明显高于分组-3中的代谢物含量。利用KEGG进行差异代谢物注释和富集分析。【结论】萜类代谢物是影响胡萝卜风味的主要化合物,其中,京尼平、粳米素B、氧叶烯A、乙酸香芹酯、甲黑素甲苷A、莪术醇、异香附醇、脱氢地芰普内酯、薇甘菊内酯等萜类代谢物可能是影响胡萝卜风味的关键成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文科 李明海 赵兴东 吴兴恩 彭磊 王梓然
为更好地了解芒果果实"后熟"过程中果实色泽与内在品质相关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也为通过基因工程改善和促进果实的品质形成和着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组学对商品成熟期和生理成熟期芒果果实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商品成熟和生理成熟芒果果实中差异表达的次级代谢产物共有309种,包括有机酸、酯类、萜类、糖和醇类等;通过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路径富集分析发现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通路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在商品成熟和生理成熟芒果果实中呈现显著差异;芒果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次生代谢物质为68种;芒果果实中品质形成相关代谢物质如碳水化合物、有机物、酸、氨基酸和酚类等物质丰度的变化导致了"后熟"之后芒果果实口味的变化。本研究利用代谢组揭示了芒果商品成熟与生理成熟果实品质形成的代谢机理,为研究芒果果实着色和内在品质形成的代谢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优质芒果果品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芒果 代谢组 类胡萝卜素 内在品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昕蕾 王雁 张辉
[目的]分析黄色花石斛兰盛开期花瓣中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推定石斛属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为探讨黄色花石斛的呈色机理和黄色花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花色为黄色的鼓槌石斛、密花石斛和球花石斛的盛开期花瓣和唇瓣为试验材料,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进行花色描述,利用合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C~2-MS/MS)进行类胡萝卜素定性、定量分析,推测石斛属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结果]表明:3种石斛属植物花瓣和唇瓣色系可分为白色系和淡黄-明黄-金黄色系,花瓣和唇瓣中共鉴定出8个类胡萝卜素组分,分别是β-胡萝卜素、α-隐黄质、β-隐黄质、紫黄质、叶黄素、花药黄质、玉米黄质和叶黄素酯化物。定量分析显示:球花石斛白色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极少,总量约为52.26μg·g~(-1),随着黄色加深,类胡萝卜素总量逐渐增加,球花石斛金黄色唇瓣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最高,达到3 810.89μg·g~(-1)。密花石斛淡黄色花瓣中以叶黄素为主;球花石斛和密花石斛金黄色唇瓣中主要是α-隐黄素、叶黄素和叶黄素酯化物;明黄色鼓槌石斛花瓣中以玉米黄质、花药黄质和叶黄素为主。[结论]α-胡萝卜素及其衍生物是淡黄色和金黄色石斛花瓣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成分,而β-胡萝卜素及其衍生物是明黄色石斛花瓣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成分。结合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推测通过调控LCYE基因的表达,可实现黄色花石斛的花色定向改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源闽 崔世茂 郝春燕 新居■ 李晓静
为探讨水分胁迫对胡萝卜储藏器官糖代谢的影响,为缺水地区科学栽培胡萝卜提供理论依据,以栽培胡萝卜品种"向阳二号"的6叶期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胡萝卜储藏器官对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蔗糖水平明显降低,胁迫程度越大,蔗糖水平越低,而葡萄糖和果糖水平却随之提高。淀粉含量的变化也是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减少的,其中木质部中淀粉含量的变化要比韧皮部中的大。
关键词:
胡萝卜 水分胁迫 储藏器官 糖代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旭梅 席婉 朱琳琳 袁金梅 熊康舜 王彩云 郑日如
类胡萝卜素是园艺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物和色素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价值的天然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类胡萝卜素的代谢调控一直是园艺植物的研究热点。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的差异是造成园艺植物色泽和营养成分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析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是进行定向改良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已明确,大量研究表明代谢通路上基因的启动子和编码区变异是造成类胡萝卜素代谢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变异遗传机制的研究策略、启动子和编码区的变异类型及变异对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秋圆 李昭 张慧杰 王小平 朱智慧
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获得了萝卜蚜转录组数据,有翅蚜和无翅蚜混合样本共得到107 992 806条Cleaning Reads,组装得到69 588条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为716 bp。有翅蚜测序结果共得到44 620 184条Cleaning Reads;无翅萝卜蚜测序结果共得到47 113 716条Cleaning Reads。2组样品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表明共有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104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有74个,表达下调基因有30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Hippo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催产素信号通路与翅型分化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生殖率差异相关性较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丹 童宇航 赵彦贝 张林玉 王梓煦 李庆卫
[目的]探讨主要产区素心蜡梅次生代谢物组分,通过筛选和分析河南鄢陵和重庆北碚素心蜡梅的差异次生代谢物及其差异代谢途径,为蜡梅的道地产区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两个产地盛花期的样本进行代谢组分析[结果]1)两个产地的样本中共鉴定出2 175种次生代谢物,按化学结构主要分为13类,其中黄酮类物质种类占比最大,共387种,其次是酚酸类、脂质、生物碱、萜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醌类、鞣质和甾体。2)相比于重庆素心蜡梅,河南素心蜡梅共有613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346种代谢物的含量显著上调,包括79种酚酸类,52种黄酮,38种生物碱,32种有机酸,27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4种萜类,8种脂质,7种醌类,7种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和38种其他类。3)根据KEGG注释,129种差异代谢物被注释至83条代谢途径。其中,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体等通路的差异代谢物富集较多,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二萜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5条代谢通路富集显著。[结论]两个主产区素心蜡梅中共检测到2 175种次生代谢物,不同产区素心蜡梅在次生代谢物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包括613种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酚酸类和黄酮类。其中,杜仲脂素A和七叶树碱是区分两个主产区素心蜡梅的关键标志物。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体等通路的差异代谢物较多,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二萜生物合成的差异代谢物富集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毓玮 李佳慧 毛立彦 龙凌云 黄秋伟 於艳萍 苏群 王妍虹
【目的】了解睡莲花朵不同组织的代谢产物差异,为睡莲花朵活性成分的提取、加工及在功能食品领域中精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热带睡莲品种‘巴拿马’(Nymphaea ‘Panama Pacific’)为试验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其花瓣、雌蕊和雄蕊中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各组织的特异代谢产物进行检索。【结果】从睡莲花朵中共检测到1084个代谢物,雌蕊、雄蕊和花瓣中代谢物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雌蕊与花瓣的差异代谢物有553个,雌蕊与雄蕊的差异代谢物有569个,花瓣与雄蕊的差异代谢物有613个。在优势代谢物种类方面,花瓣的优势代谢产物种类较少,有138个,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柠檬酸循坏3个代谢通路;雌蕊的优势代谢物种类居中,有165个,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及烟酸和烟酰胺代谢4个通路(P<0.05,下同);雄蕊的优势代谢物种类较多,有206个,显著富集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和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3个代谢通路。雌蕊中天冬氨酸、酪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雄蕊中的长春新碱和四氢鸭脚木碱的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作为天然抗癌药物的长春新碱,其雄蕊中的含量分别约为雌蕊中的1192倍和花瓣中的553倍。【结论】睡莲花朵不同组织间的代谢物含量差异明显,优势代谢物显著富集到苯丙烷类、类黄酮、黄酮和黄酮醇及吲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8个代谢通路。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能初步筛选睡莲花朵不同组织的优势代谢产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亚岷 杜硕 王欢 杨钟灵 刘凤权 范加勤
为了阐明细菌杆状决定蛋白mreB基因对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缺失突变株、互补菌株及过表达菌株,并进行了相关表型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PccS1相比,缺失突变株ΔmreB菌体形态由杆状变为球形;对黄花马蹄莲和大白菜的致病性显著下降;生长能力也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分泌胞外纤维素酶的能力、抗氧化压力和菌体沉降速率无明显变化,但蛋白酶活性、果胶酶活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游动性及产生碳青霉烯抗生素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互补菌株的表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彦 陈源闽 廉勇 王勇 张艳萍 李敬起
利用RAPD技术对34份胡萝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探明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为进一步利用和创新品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9个DNA片段,其中99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76.74%,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后聚类,34份胡萝卜材料可划分为5个类群。材料的归组与根形、根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胡萝卜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RAPD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永胜 张雪松 戴素英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胡萝卜特产区连作障碍的主导原因是由于多年多茬次连作引起根结线虫病的严重发生,其次是黑腐病、软腐病等病害严重发生,加之不合理的施肥配比及土壤偏碱等造成。
关键词:
胡萝卜 连作障碍 原因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荣琨 董宁光 农惠兰 王菡 滕维超 孟佳欣
【目的】探究黄色山楂和红色山楂成熟过程中果皮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模式,增加对山楂果皮呈色机理的认识,为果皮色泽定向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山楂‘金如意’(Crataegus pinnatifida Jinruyi)和红山楂‘软籽’(Crataegus pinnatifida Ruanzi)的果皮为试材,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对2个品种5个生长时期果皮中的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组分及含量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对不同果色品种果皮中积累的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结果】两个山楂品种果皮中共检测出130种类黄酮代谢物和49种类胡萝卜素代谢物,这些物质在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内的山楂果皮中存在显著的种类及含量差异。‘软籽’山楂果皮中花青素含量远高于‘金如意’山楂果皮,成熟期(S5)花青素化合物在红色山楂和黄色山楂果皮中的总含量分别为930.04和2.32μg·g-1,两个品种山楂果皮中花青素含量相差约400倍。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是最主要的花青素成分,其在花青素代谢物总含量中占比高达95%以上。类胡萝卜素代谢分析显示,‘软籽’和‘金如意’S1—S3时期果皮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主要积累的类胡萝卜素成分均为叶黄素。S4—S5时期,两种山楂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逐渐扩大,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新黄质、α-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在‘金如意’果皮中大量积累,其含量高于‘软籽’山楂。【结论】花青素积累是导致‘软籽’山楂果皮在成熟期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是‘金如意’山楂发育后期黄色加深的主要原因,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差异性积累是造成山楂果皮颜色差异的关键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付亚丽 李宏光 苏勇 王超 周黎
对同一年份,不同产区、部位、品种和不同颜色复烤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桔黄色与柠檬黄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部位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明显;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间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极显著。国内几个重要烟区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结果为:云南昆明>云南红河>福建三明>广东南雄>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永州>河南许昌>黑龙江牡丹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琦 王欣 邓小梅 吴蔼民
【目的】花榈木Ormosia henryi是重要的木本药用植物。研究花榈木萜类次生代谢物积累规律,分析萜类生物合成通路和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对花榈木药用价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差异代谢产物和表达基因中寻找萜类生物合成的关联酶基因。【结果】代谢组数据中共检测到了15种萜类化合物,其中含有甘草次酸、齐墩果酸和芳樟醇等具有药用活性的物质,多数在叶片中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织部位。转录组数据筛选出49个与萜类合成有关的候选基因,分析后发现:甲羟戊酸(MVA)途径中的差异基因在幼叶中表达较高,甲基赤藓糖磷酸酯(MEP)途径的差异基因在老叶中表达较高。根据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发现MYB、WRKY、bHLH和HB-HD-ZIP等转录因子家族在花榈木的萜类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并推测了6个可能与萜类物质生物合成有关的转录因子,即HB-HD-ZIP(c64527.graph_c1)、 GRF(c76195.graph_c0)、DBB (c66970.graph_c2)、DBB (c75593.graph_c0)、HB-HD-ZIP (c63393.graph_c0)和C3H (c70385.graph_c1)。【结论】从花榈木代谢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初步获得了重要的萜类物质及可能参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关键酶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花榈木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图8表1参3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生龙 王治江 于海萍 李建军
【目的】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carotae)是作者在国内首次报道的新种。该病原引起胡萝卜斑枯病(新病害),生产损失巨大。本研究旨在探索该病原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温度、酸碱度、光照、碳源、氮源对该病原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0℃,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5℃30min或50℃10min;菌丝的致死温度是65℃30min。该菌在pH4~12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8~10,孢子萌发的最适pH7~9;该菌不能在以尿素和...
关键词:
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胡萝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