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1)
- 2023(13541)
- 2022(11501)
- 2021(10948)
- 2020(9375)
- 2019(21862)
- 2018(21651)
- 2017(41274)
- 2016(22109)
- 2015(25088)
- 2014(24799)
- 2013(24718)
- 2012(22880)
- 2011(20684)
- 2010(20238)
- 2009(18750)
- 2008(18376)
- 2007(16008)
- 2006(13491)
- 2005(12103)
- 学科
- 济(97608)
- 经济(97520)
- 管理(60291)
- 业(58578)
- 方法(47624)
- 企(46477)
- 企业(46477)
- 数学(43206)
- 数学方法(42740)
- 中国(26192)
- 农(25532)
- 财(24204)
- 贸(19957)
- 贸易(19951)
- 易(19436)
- 学(19121)
- 业经(18665)
- 地方(18412)
- 制(17041)
- 农业(16904)
- 务(14907)
- 财务(14865)
- 财务管理(14831)
- 环境(14226)
- 企业财务(14105)
- 银(13970)
- 银行(13937)
- 和(13774)
- 融(13651)
- 金融(13647)
- 机构
- 大学(319101)
- 学院(317138)
- 济(139997)
- 经济(137609)
- 管理(123233)
- 研究(110021)
- 理学(107430)
- 理学院(106242)
- 管理学(104418)
- 管理学院(103841)
- 中国(83879)
- 科学(66668)
- 京(66529)
- 财(60805)
- 所(55048)
- 农(52335)
- 中心(50903)
- 研究所(50563)
- 财经(49913)
- 业大(46863)
- 经(45592)
- 经济学(44635)
- 江(44352)
- 北京(41714)
- 农业(41416)
- 范(40535)
- 经济学院(40456)
- 师范(40095)
- 院(39852)
- 财经大学(37296)
- 基金
- 项目(219047)
- 科学(174026)
- 基金(163645)
- 研究(156125)
- 家(143871)
- 国家(142797)
- 科学基金(122480)
- 社会(101836)
- 社会科(96717)
- 社会科学(96692)
- 基金项目(86501)
- 省(82185)
- 自然(79997)
- 自然科(78193)
- 自然科学(78171)
- 自然科学基金(76785)
- 教育(71634)
- 划(70728)
- 资助(67574)
- 编号(60854)
- 部(50175)
- 重点(49999)
- 成果(48164)
- 发(47493)
- 创(45178)
- 国家社会(43692)
- 科研(43087)
- 教育部(43044)
- 创新(42473)
- 课题(41400)
共检索到452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菲 董锁成 毛琦梁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利用工业特征偏向指数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建立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了近几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源消耗特征演变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工业结构能耗特征的变化,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有重要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和成本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高耗能化、东部地区工业结构低耗能化的演进态势,而高耗能的工业结构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强度。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节能目标分解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与发展阶段,根据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特点,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罗威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关键词:
人均GDP 能源消费强度 地区差异 收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孙磊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
关键词:
工业 能源消费强度 分解 中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仲伟周 王军
从一个纳入能源要素的C-D生产函数入手,运用数理方法分析了能源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能源禀赋越丰裕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越高、技术进步会降低能耗水平、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能耗水平越高等基本命题。利用1995~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OLS和GMM模型分别检验了能源生产强度、燃料动力指数、科技支出、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本命题。
关键词:
能源 能源禀赋 能源消费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威 王成金 金凤君 李玲玲
基于分解方法,把中国各省域1985—2008年间不同时期的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在不同省域及不同的时段内,强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规模效应在1985—1995、1995—2004年间两个时期都是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且随着时间推进,作用强度也在显著增加;同时规模效应强度的区域差异并不显著;而在2004—2008年间,规模效应则出现明显分异,增长能源与节约能源两种效应同时并存。技术效应在1995—2004、2004—2008年两个时期都是朝着节约工业能源的方向发展,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效应在各个省域的作用在逐步显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石峰 陈首丽
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何处理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发展、保障能源供应,直接关系到北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对北京地区居民能源消费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消费对策。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能源消费 特征 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琦璐 程开明 庄燕杰
文章基于降尺度能源平衡表估算2003—2019年我国城市能源消费量,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解析城市能源强度的时空差异及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变动态势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其中资源型城市能源强度下降较快但仍有较大节能潜力;城市能源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变动趋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而地区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能源强度类型的“马太效应”突出,低能源强度城市存在先发优势“惯性”,高能源强度城市则存在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城市能源强度类型的转换受到相邻城市类型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屈小娥
文章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1985-2007年能源消费水平差异及特征,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把中国大陆30个省市能源消费状况划分为能源高消费区、能源中消费区和能源低消费区三个类型,三类地区能源消费差别显著。以此为依据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因素各不相同,各因素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影响差异明显。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三类地区应实行有差别的节能政策措施。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聚类分析 面板模型 计量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保河 刘伟
借用经济学分配理论中的洛仑茨曲线,绘制河南能源消费强度的洛伦茨曲线,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配置效果,即有效率但不公平;通过构造能源消费区域差异评价指标和量化方法,重新划分河南省能耗区域,进一步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发现能耗强度区域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工业化程度存在直接关联,但并非简单线性关系。
关键词:
河南省 能源消费强度 区域差异 因子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