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67)
- 2023(16861)
- 2022(14186)
- 2021(13006)
- 2020(10876)
- 2019(25071)
- 2018(24632)
- 2017(48187)
- 2016(25902)
- 2015(29201)
- 2014(29149)
- 2013(28292)
- 2012(25479)
- 2011(22576)
- 2010(22174)
- 2009(20238)
- 2008(19473)
- 2007(16779)
- 2006(14485)
- 2005(12204)
- 学科
- 济(106945)
- 经济(106828)
- 管理(76507)
- 业(72323)
- 企(60367)
- 企业(60367)
- 方法(54137)
- 数学(47806)
- 数学方法(47160)
- 农(28223)
- 中国(27113)
- 财(27049)
- 业经(23985)
- 学(21273)
- 地方(20663)
- 农业(18965)
- 务(17957)
- 财务(17876)
- 财务管理(17834)
- 贸(17578)
- 贸易(17570)
- 理论(17381)
- 制(17167)
- 易(17013)
- 企业财务(16953)
- 技术(16761)
- 环境(16737)
- 和(16176)
- 划(14663)
- 银(14223)
- 机构
- 大学(365046)
- 学院(363242)
- 管理(148396)
- 济(145136)
- 经济(142153)
- 理学(130351)
- 理学院(129033)
- 管理学(126575)
- 管理学院(125952)
- 研究(115175)
- 中国(84041)
- 京(76136)
- 科学(71894)
- 财(64586)
- 农(55514)
- 所(55388)
- 业大(54938)
- 财经(53668)
- 中心(53047)
- 研究所(50956)
- 江(50521)
- 经(49091)
- 范(47483)
- 北京(47202)
- 师范(47046)
- 经济学(44338)
- 农业(43528)
- 院(42698)
- 州(41266)
- 财经大学(40370)
- 基金
- 项目(260133)
- 科学(206053)
- 基金(190359)
- 研究(189183)
- 家(165369)
- 国家(164060)
- 科学基金(142842)
- 社会(120801)
- 社会科(114632)
- 社会科学(114602)
- 省(101182)
- 基金项目(100952)
- 自然(93324)
- 自然科(91242)
- 自然科学(91224)
- 自然科学基金(89553)
- 教育(87774)
- 划(85024)
- 资助(78745)
- 编号(76528)
- 成果(60259)
- 重点(58003)
- 部(57616)
- 发(54518)
- 创(53729)
- 课题(52096)
- 创新(50172)
- 国家社会(50165)
- 科研(50035)
- 教育部(49901)
- 期刊
- 济(147268)
- 经济(147268)
- 研究(101310)
- 中国(61286)
- 学报(56332)
- 管理(52358)
- 科学(51874)
- 农(49275)
- 财(48545)
- 大学(43607)
- 学学(41058)
- 教育(38954)
- 农业(34536)
- 技术(33279)
- 融(26396)
- 金融(26396)
- 财经(25401)
- 业经(25268)
- 经济研究(24224)
- 经(21640)
- 问题(19610)
- 统计(18804)
- 图书(18314)
- 技术经济(18200)
- 业(17604)
- 科技(17413)
- 策(17218)
- 理论(16850)
- 版(16671)
- 商业(16134)
共检索到502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世祥
节能减排潜力的准确评估依赖于对能源效率的科学评价,而能源效率评价又涉及到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一直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对能源依赖较强的高耗能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评价必须结合工业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与单要素能源效率方法相比,全要素能源效率方法及多目标情形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是评价工业化经济体能源效率的一个较好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以工业化、经济增长为背景,以生产函数为依托,不仅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重要经济变量不断变化条件下能源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孟晓 孔群喜 汪丽娟
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24个城市2003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规模报酬不变、投入为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在考虑"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将环境污染作为非合意产出、知识存量作为技术投入要素纳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中,对"双三角"各城市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和区域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双三角"都市圈的工业能源效率均不高,而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效率略高于珠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无锡、舟山、江门等少数城市的能源效率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上的要素节约空间,而东莞市的节约空间最大;同等规模等级的城市的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双三角"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仍存在很大的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成军 何秀荣 费喜敏
本文主要目标是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及其在耕地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基于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取原则,从世界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选取42个国家或地区和27年(1982—2009年)时间段作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是耕地减少的原因,而积极的农业政策可以促进耕地增加,耕地使用决策者的行为习惯使耕地变化具有滞后效应。从各因素对世界范围内耕地变化的贡献上看,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减少作用有限,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是耕地面积加速减少的必然条件;农业政策及耕地使用决策者行为习惯对耕地面积的减少产生了重要作用;而土地资源禀赋特征、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建仁 刘卫东
文章在建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把判断工业化水平各阶段的标准指标序列纳入比较序列,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灰色关系分析的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7年中国及中部六省的工业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本模型不仅能对评价对象的工业化水平进行排序,而且还可以判断出它们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以及与完成该阶段的程度,从而使得评价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分析 工业化水平 综合评价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于长钺 王长峰 庄文英 付伟
【目的/意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有力抓手,有利于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的TOPSIS评价方法,TOPSIS用来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结果/结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比了上海市与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度量全国省级两化融合水平,为各省推进两化融合进程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果大于通过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这一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能源强度 动态面板 新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瑞 丁日佳
利用199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收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业化、城市化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大于收入与城市化,只有收入增长到能抵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时,三者的联合效应才会使能源强度降低。从政策角度看,降低能源强度,不能仅依靠提高收入的经济政策,而重点在提升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能源强度 动态面板 新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生光 薛小燕
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效率逐步提升,但省域之间商贸流通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中西三大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呈现明显异质性,南北商贸流通效率分布不均衡。本文使用SBM-DEA模型测算省域商贸流通效率,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是我国商贸流通效率高水平地区,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商贸流通效率值相对较低,均没有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文章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地区工业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商贸流通效率上升0.00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商贸流通效率上升0.03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常住人口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提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薛伟贤 孟娟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处于工业化成长阶段,期间受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很大。今后5年内中国工业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前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将出现拐点,工业化发展趋势将开始下降。
关键词:
工业化 因子分析 评价 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中亚
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我国四大区域15个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简要提出提升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熵权法 综合评价 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王华
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测定的中国工业化水平与能源密度的协整关系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1%,能源密度下降0.3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可能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这与中国较低的人文发展水平相关,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促进能源密度的下降,从而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工业化 协整分析 能源消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同斌 宫婷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库兹涅茨假说和结构红利理论,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效率的差异化影响。结论认为,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变迁,人均GDP增长与能源经济效率呈现先下降后稳定再上升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基本都为负。在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对能源的消费需求稳定,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的要素配置,产生结构红利提升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全部为正且影响程度较高,以1993年为分界点,可以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为高波动和低...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兵 谢俊
基于1980-2010年49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了能源结构的RAM-DEA方法分别测算各国或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解出各类能源的无效率贡献,并计算出各国的最优能源结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收入国家及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都相对较高,而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则相对较低,全要素能源效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呈U型曲线关系。样本中有15个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另有19个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下降趋势,5个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保持平稳,10个国家的能源效率始终最优。总体上,非化石能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