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0)
- 2023(12450)
- 2022(10335)
- 2021(9747)
- 2020(8224)
- 2019(18737)
- 2018(18627)
- 2017(35293)
- 2016(18765)
- 2015(21201)
- 2014(20152)
- 2013(19062)
- 2012(16900)
- 2011(14813)
- 2010(14696)
- 2009(13080)
- 2008(12381)
- 2007(10733)
- 2006(8872)
- 2005(7207)
- 学科
- 济(70101)
- 经济(70042)
- 管理(60304)
- 业(58912)
- 企(51563)
- 企业(51563)
- 方法(37011)
- 数学(32856)
- 数学方法(32195)
- 技术(18698)
- 中国(18454)
- 农(18028)
- 财(17496)
- 业经(16636)
- 理论(14876)
- 技术管理(12900)
- 务(11968)
- 财务(11908)
- 财务管理(11885)
- 贸(11862)
- 贸易(11854)
- 农业(11730)
- 地方(11659)
- 易(11566)
- 学(11529)
- 制(11330)
- 企业财务(11256)
- 和(10718)
- 划(10650)
- 环境(10163)
- 机构
- 学院(246579)
- 大学(243824)
- 管理(104675)
- 济(99675)
- 经济(97765)
- 理学(91833)
- 理学院(91007)
- 管理学(89242)
- 管理学院(88779)
- 研究(71457)
- 中国(53156)
- 京(49177)
- 财(42890)
- 科学(42133)
- 江(35401)
- 财经(35300)
- 业大(34696)
- 中心(34394)
- 经(32373)
- 所(31976)
- 农(31872)
- 范(31115)
- 师范(30822)
- 经济学(30260)
- 北京(29854)
- 研究所(29275)
- 技术(28072)
- 州(27974)
- 商学(27513)
- 院(27279)
- 基金
- 项目(176974)
- 科学(142734)
- 研究(132136)
- 基金(129421)
- 家(111338)
- 国家(110412)
- 科学基金(98400)
- 社会(84996)
- 社会科(80730)
- 社会科学(80713)
- 省(71240)
- 基金项目(68186)
- 教育(64126)
- 自然(63873)
- 自然科(62583)
- 自然科学(62571)
- 自然科学基金(61452)
- 划(59062)
- 编号(53641)
- 资助(52370)
- 创(42551)
- 成果(40771)
- 重点(39499)
- 部(39086)
- 创新(38883)
- 发(37393)
- 课题(36891)
- 国家社会(35314)
- 教育部(34703)
- 大学(34123)
- 期刊
- 济(100717)
- 经济(100717)
- 研究(65375)
- 中国(47684)
- 管理(41707)
- 财(34617)
- 教育(34175)
- 科学(32009)
- 学报(31740)
- 技术(28742)
- 农(27424)
- 大学(26313)
- 学学(24594)
- 农业(19275)
- 业经(17774)
- 融(17168)
- 金融(17168)
- 财经(17079)
- 经济研究(16425)
- 经(14729)
- 技术经济(14068)
- 科技(13676)
- 策(13057)
- 统计(12848)
- 问题(12123)
- 业(11612)
- 职业(11264)
- 商业(11256)
- 财会(10671)
- 决策(10617)
共检索到344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茂国 朱正伟
工业4.0"4+3"的价值链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工业界的需求来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完成、问题解决为逻辑,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及其能力培养。包括五个方面:基于全科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价值指向理念与方法;创客模式价值指向创新创业;跨界模式价值指向智能制造;过程模式价值指向产品生命周期;工商融合模式价值指向商业模式演进。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条新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逻辑转变为价值逻辑。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颜伟 袁清和 孙佳欣 欧龙飞
培养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需要长远规划的问题,因此测度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认证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是评价该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构建一套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能够全面表达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的云理论,确立了7级测度云标尺,根据云理论扩展标度的层次分析法为培养模式各要素指标分配了权重,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通过计算响应云与标尺云的贴近度确定隶属等级,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有效测度。最后,将该测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采用云理论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评价,并客观表达了测度本身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的要素中,"教育理念B2"和"培养过程B4"占据了60%以上的比重,高校只有在这两个要素上取得较好的分值,才能提高培养模式对通用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为今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制定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进明 陈新民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我们面对着传统优势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等各种挑战;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基于上述背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层面相继制订出台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李静 殷埝生 郁汉琪
从工程型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特征着手,根据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过程,结合培养人才的服务方向,以大工程链项目化教学为载体,按照宏观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人才需求,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拓宽工程实践平台、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从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趋势下,探索基于知识的工程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就业+知识创业双出路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工程链 校企合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肇立春
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特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明确培养模式。通过把握培养模式中的学制分段、课程体系、教师能力、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部分核心要素,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鹏强
高校与区域跨境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不应是老调重弹的精英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协同,而是面向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普及化教育协同。践行这个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在于激发跨境供应链一线服务人员的潜能,重点培养跨境人才的兼容并蓄和冒险精神,采用留学游学、项目培训、生存开拓的多元流动变换培养方式使国际化人才在场景式的环境中养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凌宇 冷明 郭晨 夏洁武 刘昌鑫
文章采用CDIO标准和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最终达到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能力培养 CDIO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建钢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直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小平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重要活力。但是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总体上仍存在创业意识较低、创业比率较低、创业能力较低、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四低"现象。在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提出了"全价值链"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即围绕一个培养目标,通过创业课程阶段、创业训练阶段、创业实战阶段等三个阶段,抓好能力训练、团队建设、培训考证、创业孵化等八个环节,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的一站式培养。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路径 实践效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谢建平 蒋雍君
文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传统手工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阐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并总结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就业创新。
关键词:
双元双创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实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祁春节 王刘坤 曾光 雷泽奎
本文在梳理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农林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总结"新农科"背景下对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这3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保障机制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3种类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设想,并对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1)"新农科"背景下,大多农林类院校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未有明显区别且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农林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应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及配套保障机制;(2)校企联合、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是当前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政府、企业等力量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培养内容,改进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愿;(3)部分农林类高校已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林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改革经验。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教育、农业部门以及全国农林类高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 人才培养 复合型 创新型 应用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戴林富 游俊
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于准确定位,找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其现实意义;因投资主体多元化、母体桎梏、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以下几个关节点,即创新思维、准确定位、因校制宜;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创新、培养规格的创新、培养内容的创新、培养过程的创新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左晓琴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着眼于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通过长期实践凝练出来的最大特色,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突出的重点,见表7-17。在新时期,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外,在地方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倡导现代学徒制、"双证书"制等的探索,见表7-18。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宏
探究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旨在进一步提高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充分肯定高校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运用问题分析方法客观地看待并揭示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窄口径及职业化倾向、课程内容设置呈现的失衡状态、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评估方式及手段的不尽合理。进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高校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优化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并改进设计学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并完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与制度。
关键词:
高校 设计学 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