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36)
- 2023(18141)
- 2022(15581)
- 2021(14333)
- 2020(12093)
- 2019(27362)
- 2018(26865)
- 2017(51211)
- 2016(27783)
- 2015(31049)
- 2014(30700)
- 2013(30118)
- 2012(27479)
- 2011(24565)
- 2010(24275)
- 2009(22006)
- 2008(21188)
- 2007(18262)
- 2006(15695)
- 2005(12699)
- 学科
- 济(107581)
- 经济(107460)
- 管理(75161)
- 业(73486)
- 企(58642)
- 企业(58642)
- 方法(51722)
- 数学(44951)
- 数学方法(44359)
- 农(37210)
- 中国(27565)
- 财(27038)
- 业经(26497)
- 学(24866)
- 农业(24785)
- 地方(23502)
- 贸(19104)
- 贸易(19096)
- 易(18504)
- 制(18191)
- 理论(17813)
- 环境(17097)
- 技术(16760)
- 和(16658)
- 务(16256)
- 财务(16187)
- 财务管理(16153)
- 企业财务(15282)
- 银(14459)
- 划(14428)
- 机构
- 学院(387925)
- 大学(387178)
- 管理(153015)
- 济(147790)
- 经济(144598)
- 理学(134681)
- 理学院(133111)
- 管理学(130508)
- 管理学院(129801)
- 研究(127132)
- 中国(91030)
- 科学(83803)
- 京(80812)
- 农(73174)
- 业大(65064)
- 财(64790)
- 所(63174)
- 中心(58762)
- 江(58660)
- 研究所(58653)
- 农业(56936)
- 财经(53307)
- 范(52269)
- 师范(51629)
- 北京(48990)
- 经(48736)
- 院(46412)
- 州(44868)
- 经济学(44271)
- 师范大学(41868)
- 基金
- 项目(282892)
- 科学(221647)
- 基金(205108)
- 研究(200207)
- 家(181502)
- 国家(179978)
- 科学基金(154071)
- 社会(126923)
- 社会科(120132)
- 社会科学(120099)
- 省(112101)
- 基金项目(109951)
- 自然(102532)
- 自然科(100161)
- 自然科学(100132)
- 自然科学基金(98312)
- 划(94088)
- 教育(91944)
- 资助(83055)
- 编号(80804)
- 重点(63574)
- 成果(63490)
- 部(61045)
- 发(59941)
- 创(58610)
- 课题(55147)
- 科研(54818)
- 创新(54691)
- 计划(52820)
- 国家社会(52268)
- 期刊
- 济(154349)
- 经济(154349)
- 研究(103434)
- 学报(70825)
- 农(68981)
- 中国(67708)
- 科学(61707)
- 大学(53095)
- 管理(51746)
- 学学(50504)
- 财(47658)
- 农业(46837)
- 教育(40257)
- 技术(31498)
- 业经(29179)
- 融(28200)
- 金融(28200)
- 财经(24767)
- 经济研究(24021)
- 业(22240)
- 经(21208)
- 版(21072)
- 图书(21039)
- 问题(20647)
- 科技(20225)
- 业大(19585)
- 资源(18262)
- 商业(17249)
- 技术经济(17072)
- 理论(16826)
共检索到536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包亚芳 孙治 宋梦珂 李政欣 叶馨遥 臧德霞
在提出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概念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兰溪市为研究案例地,以传统村落居民为实地问卷调研对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剖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5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公共空间的文化性、包容性、管理与维护、布局与设计以及安全性。文化性、管理与维护以及布局与设计3个因子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化性的影响效应最强,管理与维护、布局与设计的影响效应次之。据此,提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孟明浩 俞益武 张建国
诸葛村具有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这些资源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基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目前诸葛村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为此应遵循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原则和方法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达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目标。
关键词:
古村落 旅游产品 体验化设计 诸葛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2)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3)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洁 吴赞科
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以及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本课题就旅游发展初期目的地居民的旅游认知态度进行了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 ,以浙江兰溪市诸葛、长乐两古村落为研究对象 ,对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研 ,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描述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一般认知 ,并通过聚类分析进行细分 ,划分出对旅游发展持不同观点的三类人。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给旅游规划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一些启发 ,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易韵 窦银娣
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文化适应,对于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测量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和生计多样化指数,将农户分为均衡经营型、其他商贸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规模种植型和传统纯农型等6大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农户的生计转型,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传统规则、民族认同和民族节庆等角度进行了文化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生计多样化指数和生计资本指数越高,农户的生计转型情况越好,生计结果也越可观。2)生计转型程度越高,农户的文化适应能力越强。根据研究结果,后续的相关研究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农户失权现象的影响以及文化适应的反作用等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咪 芮旸 王成新 姬宇 李雅楠
以吴越文化区内国家首批公布的24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利用Arc GIS 10.2等软件探究吴越文化区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越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呈集聚分布,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与热点区分布相似:(1)西部的皖南山区和西南部的浙南山地地区为高密度集聚区,其中黄山市歙县、黟县,丽水市松阳县及上饶市婺源县均为二阶热点区;(2)在文化亚区尺度上,新安文化亚区密度最大,越文化亚区分布数量最多;在聚落景观区尺度上,传统村落集中于皖南古徽州聚落景观区、浙中丘陵盆地聚落景观区和浙南中山聚落景观区;(3)地形、中心城市影响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为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3个因素。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晓敏 李帆
在村落建筑规划设计中,如何让村落建筑更好地体现文化以及空间的再生性,也就是村落的生命力以及活力,是乡村规划中的价值点。例如,传统村落建筑中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及建筑格局,同时也有属于当地村落自身的文化身份,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做到因地制宜,将当地的文化脉络、地理景观等不同资源整合在一起,用以实现乡村建筑的安全化、美观化、地域化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
建筑规划 村落空间 再生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景新 朱强 余国静 吴一鸣 李琳琳 沈凌峰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涵盖了省域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历史文化村落是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是"乡愁"记忆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国学的思想宝库,及时保护利用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树立正确的观念、科学规划和严格执行最重要,持续而有保障的土地、资金和传统技艺投入是关键,正确处理各利益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保障。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落 古村落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纯阳 屈海林
本文基于社区依恋的多维性视角,以社区依恋的四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社区意义、社区参与、社区依恋、社区满意和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结构关系模型,以福建土楼为例,实证分析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社区满意的调节作用,揭示在满意程度不同的居民中,社区依恋对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均对居民保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区依赖的影响最大,其下依次为社区情感和社区认同;(2)社区意义通过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3)社区参与通过社区依赖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社区满意分别对社区依赖与社区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培刚 曲鹏慧 杨宁宁 罗小龙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体现,从省域视角辨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效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江苏省47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模型,分尺度、分批次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格网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框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集散特征,区域、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区县尺度下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苏州吴江、无锡宜兴、扬州高邮和江都;(2)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苏南地区的空间分布密度远高于苏北地区;(3)生态、人口、经济、交通与城市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江苏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福承 刘爱利 刘敏 韩雪 姚长宏
地方景观是地方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其中声景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现有的景观变迁研究多从土地利用变迁、视觉景观变迁等视角切入,忽略对地方声景的考察和关注。本文从居民感知的视角出发,以皖南古村落宏村为案例,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古村落旅游地的声景变迁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1)宏村的声景变迁可划分为原真性声景阶段、过渡声景阶段和旅游新声景阶段;(2)古村落声景构成要素在旅游发展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局部区域自然声景被导游讲解等现代人为声景所掩盖;(3)通过因子分析法探究居民对声景感知的维度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将居民划分为声景感知极弱型、声景感知一般型、声景感知强烈型3种类型。
关键词:
声景 居民感知 旅游影响 宏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