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20)
- 2023(14293)
- 2022(11927)
- 2021(11147)
- 2020(9259)
- 2019(21064)
- 2018(20771)
- 2017(39282)
- 2016(20818)
- 2015(23109)
- 2014(22181)
- 2013(21711)
- 2012(19821)
- 2011(17782)
- 2010(17324)
- 2009(15918)
- 2008(15141)
- 2007(13138)
- 2006(11393)
- 2005(9417)
- 学科
- 济(84040)
- 经济(83920)
- 业(60403)
- 管理(58886)
- 企(47107)
- 企业(47107)
- 方法(37577)
- 农(33155)
- 数学(32614)
- 数学方法(32184)
- 农业(22334)
- 中国(22118)
- 业经(21683)
- 财(21504)
- 地方(19338)
- 学(17065)
- 技术(16491)
- 制(16216)
- 理论(13855)
- 贸(12957)
- 贸易(12950)
- 易(12480)
- 务(12261)
- 财务(12227)
- 财务管理(12199)
- 银(12179)
- 银行(12149)
- 融(12007)
- 金融(12005)
- 环境(11924)
- 机构
- 学院(282216)
- 大学(281542)
- 济(114840)
- 经济(112454)
- 管理(112282)
- 理学(98154)
- 理学院(97059)
- 管理学(95323)
- 管理学院(94768)
- 研究(91151)
- 中国(68979)
- 京(58028)
- 科学(55915)
- 财(51811)
- 农(50074)
- 中心(44383)
- 所(43236)
- 业大(43184)
- 江(42286)
- 财经(41545)
- 研究所(39541)
- 农业(38204)
- 经(37895)
- 范(37722)
- 师范(37289)
- 经济学(35732)
- 北京(35233)
- 州(35206)
- 院(33421)
- 经济学院(32224)
- 基金
- 项目(200943)
- 科学(160472)
- 基金(148093)
- 研究(146744)
- 家(129063)
- 国家(127892)
- 科学基金(111590)
- 社会(96211)
- 社会科(90761)
- 社会科学(90737)
- 省(79308)
- 基金项目(79207)
- 自然(72180)
- 自然科(70575)
- 自然科学(70554)
- 自然科学基金(69307)
- 教育(67234)
- 划(66293)
- 资助(58603)
- 编号(58562)
- 成果(45820)
- 重点(44944)
- 部(44381)
- 创(44249)
- 发(43695)
- 创新(41435)
- 国家社会(40187)
- 课题(39895)
- 科研(38915)
- 教育部(38547)
- 期刊
- 济(126110)
- 经济(126110)
- 研究(78671)
- 中国(56725)
- 农(49576)
- 学报(43883)
- 科学(42387)
- 管理(40623)
- 财(40483)
- 大学(34706)
- 农业(33107)
- 学学(32863)
- 教育(29125)
- 融(25091)
- 金融(25091)
- 技术(24918)
- 业经(23680)
- 财经(20266)
- 经济研究(18911)
- 经(17451)
- 问题(16788)
- 业(15683)
- 版(14966)
- 科技(13875)
- 技术经济(13297)
- 图书(12806)
- 资源(12703)
- 理论(12325)
- 现代(12047)
- 发(11747)
共检索到408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琳 蒙美昀 杨莹 郝珊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从居住情感体验的两个方面——掌控体验和舒适体验判断老年人是否处在舒适居住环境,以及面对不舒适不协调的居住环境时会采取的两种应对方式——行为策略和思维策略入手,对广州耀华社区(城市型)和新基村(乡村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养老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感体验评价低于养老设施缺乏的乡村型社区,这与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成本和生活期望值偏高、居住状态不理想和居住面积偏低有密切关系。面对不协调居住环境时,贫困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更可能采取行为策略;而其他特征老年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型社区的老年人会王动采取行为策略,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则会采取思维策略或在居所与健康状况不吻合时被动采取行为策略;引起城乡差异的原因是退休导致城市型社区老年人角色改变。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积极的,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消极的。据此对居住常态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形成体验策略判断—居住常态判定—就地养老类型选择的解释框架,以期对其他城乡社区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研究和理论方法借鉴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Stephen M.GOLANT
大部分美国老年人倾向于就地养老,即尽可能呆在现有住所内养老,而不是迁移他处。本文解释了他们怠于搬迁的心理原因,指出这种行为惯性会导致很多老年人居住在与他们变化了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相适应的住宅和社区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照护。为说明老年人安土重迁的原因,有必要从老年人主观方面分析就地养老有哪些吸引力,搬迁到其他地方养老存在什么阻力。本文运用居住常态理论(residential normalcy theory)刻画了老年人对居住的情感体验,居住或保健设施与其需求和愿望的匹配度;以及得不到满足时如何应对环境条件的不足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勤 黄洁
我国老龄社会呈现出"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衰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差距明显的特征,本文利用CHARLS 2010—2012年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讨了社会养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收入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显著,尤其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大于对城市老年人的影响;国家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报销水平较高的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较显著。为了实现全社会健康老龄化,我国应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稳定而独立的总体收入;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三是提高农村新农合的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四是推进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涤湘 谭俊杰 常江
依据广州市老城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特点,将当地成年居民分成了老年人及青壮年两类,测量了这两者对社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及社区依恋水平,并运用层次回归方程探析了两类群体的社区依恋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城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尤其是停车设施及广场绿化设施的满意度较低;老年人对住房条件、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安全及社区依恋的评价则显著高于青壮年;居民的居住时间及对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邻里关系及社区安全等因素的评价直接影响社区依恋水平,而年龄类型则在邻里关系与社区依恋水平间起调节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当前老城区的物质环境尤其是停车设施及广场绿化有待改善;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社区依恋水平较高,与邻里关系高度相关。因此,要高度重视老城区邻里关系的保育,重视社区物质环境的改造,以营造有利于就地养老的环境。
关键词:
社区依恋 老年人 就地养老 广州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炜楷 林琳
根据广州市老龄委对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资料 ,分析了广州市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建设的意愿和不同收入、居住条件的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并对老年公寓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老年公寓 建设 抽样调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赖舒琳 周钰荃 袁媛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较为显著。本文以超大城市广州为例,选取城区社区太平通津社区和农村社区黄沙塘村,调查分析两老龄化社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两社区居住环境、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社会经济属性及代际关系差异显著,但老年人口迁居特征与意愿一致。②两老龄化社区都由非老年人口基数下降、非老年人迁出和老年人留守共同作用形成,但农村社区还存在老年人回流现象。③两老龄化社区形成原因共同点与差异性并存。
关键词:
城区 农村 老龄化社区 比较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立军 张明 方莉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助和社区协助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利于推动社区服务建设,但在实施和推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本次统计调查了解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中老年人对该种养老模式的评价差异。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如必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及服务建设、提升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机制等。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养老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春霞 邓启贤 崔霞
细化分析不同群体城市居民的出游意愿对乡村旅游地实施精准化营销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性别差异视角,以广州为例,对城市6大主城区的609位城市居民展开调研,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模分析方法,对影响男性和女性两大群体乡村旅游出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男性出游意愿与乡村旅游地的服务水平显著负相关,与出游的整体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而女性的出游意愿则与其受教育水平、休闲时间显著正相关,与旅游地的治安条件、交通条件、服务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旅游地的住宿条件、特色商品及民风民俗三大要素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提升乡村旅游地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营销精细度与服务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市居民 出游意愿 性别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建军 陈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小雷 王博
研究以广州市的10个典型保障性社区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老人的评价问卷调查(N=632)和现场质性观察。调查数据基于列联表分析、聚类分析,从老年居住人群认知评价的角度,揭示广州保障性社区养老服务与设施配套的差异特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社区的总体满意度偏低,且不同社区和养老配套的评价差异明显,中低收入老人的年龄、自理能力、与子女合住情况等因素影响他们对养老条件的主观判断,社区区位及其养老生活配套结构特征影响老年人的满意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滢潭 龙飞 原新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构建了健康老龄化指数(HAI1和HAI2),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明显优于农村老年人,这主要是由于城镇老年人在童年期家庭背景、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具有优势;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弱化,呈现“收敛效应”,并且这一模式在连续出生世代中的效应也变得更弱,这主要是由于与早期世代相比,新世代城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大幅度下降。应完善健康老龄化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并注重老年群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劣势累积效应,确保健康老龄化水平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超前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鸿辉 余娇 耿建伟 吴钺 付琳 丁铮
【目的】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州市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障碍点,从而构建广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1990-2020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RSEI均值从0.60下降至0.58再回升到0.60,呈“先降后升”趋势,但南、北部生境质量差距较大。(2)共识别出生态源地25个,面积共计1 511.26 km~2,占广州市总面积20.33%,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北部,南部仅有3处生态源地;共提取出生态廊道50条,其中一级廊道20条,总长114.06 km,二级廊道22条,潜在廊道8条。(3)共识别出生态夹点48处,现状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其中面积最大为19.09 km~2,位于番禺区莲花山一带,最小的夹点面积仅有0.11 km~2;生态障碍点共识别出12个处,主要分布于黄埔区、从化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面积最大为0.42 km~2,位于从化区温泉东埔农庄北部,最小面积仅有900 m~2;共识别出63处断裂点,主要集中于广州市中部的白云区和黄埔区。【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其他超大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璐 桂华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养老模式。既有研究主要从家庭转型和土地保障视角来理解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缺乏对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考察。本文从就地养老的视角出发,建构“地方-社会性老化”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省沙洋县三坪村的田野调查,阐释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何以可能。本文研究发现:其一,“地方”是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支持基础,包括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分别对应提供生活保障的农业生产、给予非正式支持的熟人关系和生成精神体验的家庭伦理与社区规范。其二,依托“地方”,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呈现为从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中渐进式退出的社会性老化过程。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构成一种普遍且具有乡土特色的就地养老类型。鉴于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为优势基础,为之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助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林晨蕾 罗佳丽
引导农村中老年人理性就医,提高其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健康差异的分析视角,利用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门诊与住院两个方面分析患者就诊选择的现实状况与特征,探讨城乡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基层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中老年人门诊和住院基层就诊的比例分别为63.2%和44.3%,整合地区患者就近就医的比例均高于未整合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健康状况患者的就医选择趋于理性。城乡医保整合有效引导了农村中老年门诊与住院患者就近就医,其中对门诊患者就近选择基层就诊产生更大程度的促进效果。城乡医保整合有助于提升优良健康状况门诊患者就近就医的概率,能够有效引导中等健康状况住院患者就近就医,但显著弱化不健康的住院患者选择基层就诊的倾向。随改革实施时间的推移,城乡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就近就医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一档制整合模式对农村中老年人基层就诊的引导效果优于多档制整合模式。据此,提出基于健康差异细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政策,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