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72)
2023(19121)
2022(16681)
2021(15406)
2020(13202)
2019(30340)
2018(30021)
2017(57321)
2016(31843)
2015(35807)
2014(35739)
2013(35440)
2012(32791)
2011(29368)
2010(29152)
2009(26959)
2008(26478)
2007(23399)
2006(20085)
2005(17260)
作者
(95219)
(79397)
(78943)
(75201)
(50476)
(38541)
(35911)
(31347)
(30154)
(28270)
(27094)
(26691)
(25303)
(24901)
(24669)
(24651)
(24498)
(23605)
(22848)
(22810)
(20160)
(19506)
(19248)
(18098)
(17908)
(17707)
(17589)
(17539)
(16142)
(16057)
学科
(124856)
经济(124722)
管理(87756)
(84477)
(68555)
企业(68555)
方法(59817)
数学(52592)
数学方法(51876)
(35484)
(31911)
中国(31671)
(29467)
地方(28486)
业经(27373)
农业(24191)
(23294)
贸易(23281)
(22553)
(21315)
(20430)
财务(20349)
财务管理(20307)
理论(20151)
环境(19280)
企业财务(19087)
技术(18976)
(18912)
(17447)
银行(17357)
机构
大学(451182)
学院(450427)
管理(173384)
(172265)
经济(168384)
理学(151265)
研究(151064)
理学院(149431)
管理学(146391)
管理学院(145595)
中国(110065)
科学(100623)
(95599)
(85967)
(78292)
(76540)
业大(76000)
研究所(72236)
中心(69885)
(68470)
农业(68235)
财经(62338)
(59713)
北京(59178)
师范(58945)
(56612)
(54676)
(53772)
经济学(51429)
技术(49603)
基金
项目(317338)
科学(246084)
基金(227855)
研究(221853)
(202608)
国家(200948)
科学基金(170146)
社会(137011)
社会科(129607)
社会科学(129565)
(126442)
基金项目(121728)
自然(115196)
自然科(112489)
自然科学(112450)
自然科学基金(110391)
(106610)
教育(102679)
资助(94239)
编号(89775)
重点(71773)
成果(71559)
(68365)
(67357)
(65156)
课题(62292)
科研(61923)
计划(61019)
创新(60939)
大学(58083)
期刊
(180968)
经济(180968)
研究(121940)
学报(84243)
中国(82936)
(77062)
科学(72314)
大学(61806)
管理(59563)
(59111)
学学(58539)
农业(52706)
教育(46624)
技术(38553)
(34274)
金融(34274)
业经(30914)
财经(29545)
经济研究(28453)
(27498)
(25240)
问题(24289)
(24104)
图书(23584)
科技(22743)
业大(22469)
资源(21773)
技术经济(21230)
统计(20446)
理论(20169)
共检索到640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慧  李东  
本文以江苏省苏北地区劳动力流动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建立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当苏北地区环境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时,即对劳动力的流入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自然环境的吸引力大于社会环境的吸引力;当苏北地区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负时,即经济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苏北地区劳动力的流出,而且个人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失的影响大于社会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失的影响;当苏北地区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共同作用结果为负时,其结果表现为该地区劳动力的净流失。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妍  脱继强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农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女性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文化程度越高者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的女性通常选择外出就业;配偶从事非农就业的女性比配偶纯粹务农的女性更有可能从事非农就业;另外,相比较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苏中与苏北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当地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外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巫建华  褚保金  
本文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江苏金湖农村劳动力流动技术含量选择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表明金湖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技术性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配偶、耕地面积及距离等,其中文化程度、性别、配偶、年龄和距离的优势比分别为3.117、9.231、3.003、6.304、2.164。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凌巧  黄健元  王欢  
江苏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2016-208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多方案预测,又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需两方面的影响入手,预测得到2016-2040年江苏省劳动力供需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56年达到峰值25.73%后开始下降,同时还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供给下降、供需结构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凌巧  黄健元  王欢  
江苏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2016-208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多方案预测,又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需两方面的影响入手,预测得到2016-2040年江苏省劳动力供需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56年达到峰值25.73%后开始下降,同时还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供给下降、供需结构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莉  
Binary Logistic回归主要是研究0/1二值品质型因变量与自变量取值之间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领域。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问卷调查,运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佘济云  邓隆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过程和结果。文章首先根据湖南农村实际建立了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体系,而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出影响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主要影响因素作了定性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亚  
随着劳动力供求市场的深刻变化,劳动者根据内外因素调整就业流向的动力将持续增大,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深层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为例,从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区域分布特征、就业调整动因及演变趋势等角度展开分析,对城市外来劳动力就业行为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间的互动机制展开研究,从中寻求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调整与劳动力间有机匹配的可能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翔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有助于劳动力获得职业成长,是市民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江苏省的1014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特征影响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的性别、学历、家庭随迁情况和是否承担管理岗因素影响;在劳动力主体内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满意影响;在劳动力市民化环境外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企业内社团参与、工友关系、城市宽容以及城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翔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有助于劳动力获得职业成长,是市民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江苏省的1014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特征影响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的性别、学历、家庭随迁情况和是否承担管理岗因素影响;在劳动力主体内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满意影响;在劳动力市民化环境外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企业内社团参与、工友关系、城市宽容以及城市生活压力感受等因素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翔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有助于劳动力获得职业成长,是市民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江苏省的1014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特征影响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的性别、学历、家庭随迁情况和是否承担管理岗因素影响;在劳动力主体内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满意影响;在劳动力市民化环境外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企业内社团参与、工友关系、城市宽容以及城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永照  李明  施惠惠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产业为调查样本,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企业成本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企业成本上升,劳动力价格结构的调整会对企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华  苏群  
本文以农村已外出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留城意愿。本项研究分别从个体特征、就业区域、经济因素、家庭特征、资源因素等方面开展解析,运用单因素分析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索。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外出打工月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决定农村女性劳动力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与留城意愿呈负相关,这说明,拥有土地面积较大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留城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同时,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家人态度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颖忆  冯年华  戈大专  戴军  
[目的]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本文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颖忆  冯年华  戈大专  戴军  
[目的]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本文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