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0)
- 2023(11618)
- 2022(9900)
- 2021(9367)
- 2020(7876)
- 2019(17886)
- 2018(17440)
- 2017(33444)
- 2016(17825)
- 2015(19715)
- 2014(19367)
- 2013(18752)
- 2012(16700)
- 2011(14855)
- 2010(14239)
- 2009(12600)
- 2008(11638)
- 2007(9558)
- 2006(8131)
- 2005(6698)
- 学科
- 济(73656)
- 经济(73564)
- 管理(48136)
- 业(42588)
- 企(33662)
- 企业(33662)
- 方法(32977)
- 数学(28954)
- 数学方法(28562)
- 地方(21091)
- 农(20754)
- 中国(16709)
- 财(16499)
- 业经(15371)
- 环境(14859)
- 农业(14319)
- 学(14113)
- 制(11997)
- 地方经济(10936)
- 和(10901)
- 贸(10630)
- 贸易(10625)
- 理论(10477)
- 易(10221)
- 划(9876)
- 技术(9843)
- 务(9614)
- 财务(9577)
- 财务管理(9554)
- 融(9055)
- 机构
- 学院(235271)
- 大学(232051)
- 管理(93534)
- 济(92719)
- 经济(90771)
- 理学(81957)
- 理学院(80979)
- 管理学(79489)
- 管理学院(79036)
- 研究(74574)
- 中国(55522)
- 科学(47528)
- 京(47485)
- 财(41471)
- 中心(36619)
- 农(34698)
- 所(34566)
- 业大(34185)
- 范(33831)
- 财经(33807)
- 江(33664)
- 师范(33531)
- 研究所(31909)
- 经(30813)
- 北京(28741)
- 经济学(28730)
- 院(28688)
- 师范大学(27470)
- 州(27354)
- 农业(26782)
- 基金
- 项目(174754)
- 科学(140037)
- 基金(128529)
- 研究(128051)
- 家(111755)
- 国家(110886)
- 科学基金(97089)
- 社会(83451)
- 社会科(79104)
- 社会科学(79089)
- 基金项目(70249)
- 省(69497)
- 自然(62958)
- 自然科(61368)
- 自然科学(61356)
- 自然科学基金(60205)
- 划(57919)
- 教育(57866)
- 编号(51126)
- 资助(50449)
- 重点(39561)
- 发(39001)
- 成果(38368)
- 部(37908)
- 创(36691)
- 国家社会(35025)
- 课题(34617)
- 创新(34336)
- 科研(33725)
- 制(32988)
共检索到323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侯志华 刘敏 姚丹
科学合理地测度和分析栅格尺度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对于区域国土空间的规划与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汾河流域为例,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DMSP/OLS构建灯光指数模型,并通过与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反演栅格尺度的经济发展指数DW,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总灯光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的拟合效果较好;从反演的栅格尺度经济发展指数看,流域的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点—轴发展模式,并与高程、坡度、河流、道路、城市的分布有着密切联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和娟
本文以"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依托,分析了统筹协调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关系、落实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控制性规划编制的逻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余初 张素欣 林冰 赵银军 胡宝清
国土生态修复是我国土地整治战略发展的需求,其空间分区与管控是实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差别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以广西各县市为研究单元,在测算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基础上,利用象限匹配法、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供需协调度来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空间聚集程度和协调关联性,进而探讨和划分广西国土生态修复的空间分区及其管控措施与建议。研究表明:(1)广西各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差异明显。环绕广西的四周山林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较高,大中城市区则较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呈现高供高需型、低供高需型、低供低需型、高供低需型四种类型,供需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低或低—高的空间聚集为主,且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度平均值为0.531,处于一般均衡。(3)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四类特征和广西地理环境条件,将广西各县域划分为10个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整治措施和建议。总体上,生态系统服务高供高需型的区域应以保育为主、培育为辅,防止过度开发;高供低需型的区域以保护为主,提高管理水平;低供高需型的区域应以综合改良为主,提高土地效益;低供低需型的区域应以国土生态重构或重建为主,侧重恢复生态系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鹏 赵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乐勤 荣慧芳
针对小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补偿交易成本高,补偿标准、补偿主体、范围难以确定,补偿方式单一等弊端,以安徽境内秋浦河为例,采用系统研究、模型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系统理论,构建了其生态补偿实施体系。结果表明:秋浦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框架,由驱动力、法规保障、管理与运行、监督等子系统构成。政策与社会基础、流域上下游对水质、水流调节的供求关系是生态补偿的驱动力;制定生态补偿法规、成立生态补偿委员会是实施补偿的基础;构建多元融资与支付机制、多元补偿方式机制、协商、调解为主的补偿途经机制、监督机制、科学确定补偿标准等是实施补偿的关键。基于秋浦河流域上游提供的生态服务及保护生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玉 翟晓燕 张永勇 李淼 刘晓洁
水生态产品实物量计算是水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及价值实现的基础。为客观反映水生态产品价值量与水循环过程的联系,论文以黄河上游湟水河流域为例,采用流域水循环多过程模拟、情景分析和社会经济调查等手段,核算了1986—2015年水生态产品(水资源供给、水资源存量、土壤保持、洪水调蓄、水质净化)实物量及其价值,系统分析了水生态产品价值量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湟水河流域1986—1995年水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604.81亿元/a,1996—2005、2006—2015年分别增加了10.87%、24.49%。水生态产品价值主要由水资源存储贡献(占比66.59%~69.53%),水库防洪价值、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价值次之(分别占比18.91%~23.54%、5.08%~5.53%、4.77%~6.12%),土壤保持贡献最小(占比约0.02%)。从上游到下游子流域水生态产品价值量通常呈减小趋势,个别子流域由于有水利工程,水生态产品价值量明显增加。研究可为黄河上游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经济增长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颜丽虹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区域植被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而运用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研究同一区域的植被生态演变,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衡量该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的关键点。本研究运用两种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GIMMS-NDVI和MODIS-NDVI对漓江流域进行一定周期的植被生态演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推演的漓江流域植被生态演变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漓江流域MODISNDVI能延续GIMMS数据的时空特征,从而能为漓江流域长周期的生态演变研究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英
区域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文章在讨论"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的基础上,定义区域旅游资源的概念。分析并指出将区域旅游资源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及由此建立的相应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即所谓的"两分评价法"),对小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着局限性。提出对小空间尺度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评价的"三分评价法",即将区域旅游资源分成显性旅游资源、隐性旅游资源及辅性旅游资源三大类。小空间尺度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类型很多,有如香港、澳门、瑞士达沃斯小镇等等,本文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李俊峰
基于县域尺度,从理论层面概括了不同类型省际边缘区空间经济向心整合、邻域整合和离心整合三种一般模式。借助实地深度访谈、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模型,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空间经济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不同发展阶段,主动的空间经济整合取向,是县(市)域内部向心整合模式、县(市)际邻域整合模式和县(市)域跨界离心整合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强弱非均衡型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离心整合模式的客观存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林艳 夏敏 邹伟
开展县域尺度农业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差异化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对协调人地耦合系统、促进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宜兴市农业空间为研究对象,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格局与需求格局,构建供需综合安全格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结果发现:(1)宜兴市农业空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格局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空间差异较大。土壤保持服务需求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格局;食物供给服务需求整体较高,空间上与人口分布类似;碳固存服务需求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水源涵养服务需求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生境质量保持服务需求在空间上呈八块状分区。(2)宜兴市农业空间土壤保持、碳固存、水源涵养以及生境质量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格局均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而食物供给服务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北方向及西部腰线区域。(3)依据供需综合安全水平,宜兴市农业空间可分为农业生态重塑区、农业生态优化区、农业生态护养区以及农业生态保育区。结合各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全局治理与重点区域生态重塑、整体优化与关键区域生态修复、综合生态养护与局部生态整治、严格生态保护与控制开发强度等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研究为宜兴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雨青 李玉凤 徐薇 贾悦 张玥 刘红玉
正确认识旅游生态承载力是指导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多尺度融合”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引入“载体—载荷”视角创建新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苏省沿海县域为例,对所建立的评价单元划分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利用多尺度融合的方法将江苏省沿海区域划分为4.9×105个评价单元,共跨越七个空间尺度;(2)多尺度融合评价单元的划分结果揭示了旅游生态载体和旅游载荷评价指标在不同尺度评价单元内表现差异显著;(3)江苏省沿海县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海向陆逐渐减弱的特征,同时大部分地区存在“超载”风险。本文突破了传统的评价单元尺度单一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阈值”限制的问题,以期为区域评价单元划分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夏林 王转林 王金霞 严婷婷 黄开兴
季节性休耕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探究区域差异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制定和完善休耕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和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海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构建海河流域三级子流域尺度下的生态经济模型,并运用模型测算不同政策情景下各子流域空间优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模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地下水压采效果。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区域差异化的休耕补偿标准取值范围为218~689元/亩。制定基于各子流域空间优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可以激励农民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在保证农户的生产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的地下水压采目标。实施区域差异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在维持现行政策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减少10%的公共财政支出;在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可使流域平均新增地下水压采量67立方米/亩;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艳萍 郁娇娇
采用区域生态破坏度等级去衡量区域生态保护或修护的成本,为区域间补偿额度提供依据,从而对区域的生态保护实施、生态补偿空间选择做出优先顺序安排。首先,依据补偿标准的区域差异及流域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构建生态破坏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毕达哥拉斯TOPSIS法对区域的生态破坏度进行等级评价,作为区域间生态补偿迫切度的依据。最后,以黄河流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青海为4个区域中生态破坏度最为严重区域,其次为甘肃、宁夏、内蒙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