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75)
- 2023(8558)
- 2022(7457)
- 2021(7122)
- 2020(5968)
- 2019(13915)
- 2018(13774)
- 2017(25947)
- 2016(13982)
- 2015(15689)
- 2014(15657)
- 2013(14843)
- 2012(13330)
- 2011(11674)
- 2010(11159)
- 2009(9464)
- 2008(8844)
- 2007(7358)
- 2006(5860)
- 2005(4725)
- 学科
- 济(51640)
- 经济(51590)
- 管理(38749)
- 业(36025)
- 企(29983)
- 企业(29983)
- 方法(26785)
- 数学(24001)
- 数学方法(23632)
- 财(14110)
- 农(13760)
- 中国(12308)
- 地方(11310)
- 学(11174)
- 业经(11051)
- 贸(10069)
- 贸易(10061)
- 易(9783)
- 务(9636)
- 财务(9597)
- 财务管理(9568)
- 农业(9271)
- 企业财务(9035)
- 理论(8826)
- 技术(8394)
- 制(8271)
- 和(8211)
- 环境(8183)
- 划(6918)
- 银(6680)
- 机构
- 学院(181079)
- 大学(178444)
- 管理(71851)
- 济(69757)
- 经济(68317)
- 理学(62803)
- 理学院(62157)
- 管理学(60863)
- 管理学院(60520)
- 研究(55058)
- 中国(41511)
- 科学(35401)
- 京(35394)
- 财(31674)
- 农(28133)
- 江(27239)
- 中心(27219)
- 业大(27165)
- 所(26376)
- 财经(26069)
- 研究所(24256)
- 经(23824)
- 范(23284)
- 师范(22905)
- 农业(22130)
- 院(21637)
- 经济学(21464)
- 州(21364)
- 北京(21098)
- 技术(20988)
- 基金
- 项目(132655)
- 科学(104509)
- 研究(96294)
- 基金(96081)
- 家(84536)
- 国家(83854)
- 科学基金(72661)
- 社会(60067)
- 社会科(56954)
- 社会科学(56943)
- 省(52400)
- 基金项目(51355)
- 自然(48664)
- 自然科(47483)
- 自然科学(47467)
- 自然科学基金(46564)
- 教育(45293)
- 划(44537)
- 资助(39409)
- 编号(39192)
- 重点(30464)
- 成果(29334)
- 部(29209)
- 发(28617)
- 创(28239)
- 科研(26574)
- 课题(26404)
- 创新(26403)
- 大学(25386)
- 国家社会(24980)
共检索到250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玉先 冯德军 张华 桂福坤 曲晓玉
为了明确大黄鱼在大型围网养殖区内的分布规律,实验通过集成、构建具备大黄鱼探测以及水温、盐度、光照、pH、溶解氧等海洋环境探测功能的小型探鱼无人船,并在浙江省舟山市桃花岛大黄鱼围网养殖基地内开展了6次现场监测试验。实验结果发现,①在水平分布方面,大黄鱼主要分布在大型围网养殖区内礁石丰富且水流相对较缓的区域;②在垂直分布方面,大黄鱼主要分布在加权相对深度0.6~0.9的养殖海区中下层;③围网养殖海区内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海洋环境条件整体变化较小,大黄鱼往往分布在光照强度分别为5 921±2 702、50 799±50 988、5 990±542、3 494±695、6 836±4 761、15 395±5 531 lux相对较弱的区域。本实验首次通过小型探鱼无人船系统地研究了围网养殖区内大黄鱼的分布特性及相应的海洋环境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为大黄鱼围网养殖区的操作平台选址、投喂管理、起网设计等提供了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龙龙 平仙隐 李磊 沈盎绿
铜围网养殖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水产养殖模式,为了探究铜围网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以及营养盐进行了周年调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39属80种,硅藻68种,甲藻12种,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51种)低于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70种),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其中上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4种,下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5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8.40×10~5个·m~(-3),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年均丰度(1.25×10~6个·m~(-3))高于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4.30×10~5个·m~(-3)),但两者相差不显著(P>0.05);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1、2.05、0.56、0.75,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0、2.03、0.55、0.78和0.41、2.08、0.57、0.73,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各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秋季和冬季水质状况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通过对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比较,说明铜围网养殖对所在海域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但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铜围网养殖是一种可持续、且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宋炜 陈志和 谢正丽 刘永利 王磊 王鲁民
为评价深远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海域的沉积物质量状况,通过对大黄鱼不同养殖期围栏养殖区、围栏外围区、网箱外围区和对照区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的Cu、Zn、有机碳、硫化物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含量变化及污染水平,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次调查大黄鱼围栏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范围为15~33 mg/kg,Zn的含量范围为80~137 mg/kg,有机碳的含量范围为0.14%~1.90%,硫化物的含量范围为0.3~128.0 mg/kg。围栏中心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的含量相对其他区域高,但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一类标准。不同调查区域沉积物Cu、Zn和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围栏中心养殖区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内梅罗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物质量均为清洁或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水养殖标准。沉积物Cu、Zn和硫化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沉积物有机碳在本调查时间内有轻微累积的趋势,建议通过加强大黄鱼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以缓解目前冰鲜鱼饵料大规模投入的状况,降低饵料系数,从而在一定水平上减轻有机质的累积对沉积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
深远海 围栏 大黄鱼 沉积物质量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宋炜 殷雷明 陈雪忠 李磊 郭全友 马凌波 王鲁民
为了解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行为特征,于2017年8月22日、26日利用小型超声波标志,对6尾大黄鱼分别使用体内植入法和背鳍悬挂法进行24 h运动行为跟踪,获得了围栏内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结果表明:1)体内植入法的试验鱼进入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比背鳍悬挂法多2 h左右,稳定性优于背鳍悬挂法;2)两种固定方法大黄鱼活动水层多处于水下4~10 m深度,且更加集中于6 m附近水层;3)试验鱼的水平运动多出现在围栏外侧做往返游动,在靠近工作平台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小,在投饵区的活动较为频繁。试验首次基于超声波标志跟踪法研究了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下大黄鱼的行为特性,可为今后浅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的操作平台选址建设、养殖管理以及大型围栏的设计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
大黄鱼 超声波标志 围栏养殖 鱼类行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平仙隐 王鲁民 黄艇 王磊 刘永利 蒋玫 宋炜
为了评价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海域的水质状况,通过大黄鱼养殖期与非养殖期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海水中的p H、溶解氧、铜、锌、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及污染水平,并利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水体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黄鱼非养殖时间段的海水综合质量整体上属于清洁或者较清洁状态,大黄鱼养殖时间段的海水综合质量下降,分布趋势是以养殖网箱为高值中心,向外缘逐渐下降。
关键词:
铜合金围栏 大黄鱼养殖 水质评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Owen M bokigwe Kibona 倪海儿 王国良 吴雄飞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
关键词:
大黄鱼 细菌性疾病 灰色模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殷雷明 陈雪忠 张旭光 李灵智 黄洪亮
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分别记录了开放式圆形玻璃钢水槽内养殖环境噪声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摄食过程声音,并进行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SPL)计算和频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环境噪声SPL约为110.27 d B(d B re:1μPa),包括主频率峰值为100 Hz的养殖工作设备与水槽内壁的低频共振噪声、1 250 Hz的表层水体气泡噪声、1 6002 500 Hz的曝气石、增氧机、空气压缩机工作噪声;(2)增氧机和曝气关闭时,大黄鱼摄食过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全友 杨宪时 许钟 吴建军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
关键词:
大黄鱼 冷藏 细菌菌相 优势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屠冰心 娄永江 刘永固
研究了养殖大黄鱼分别用-20℃空气冻结和-65℃低温速冻处理后,在-18℃冻藏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质构特性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20℃空气冻结还是-65℃低温速冻,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养殖大黄鱼的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硬度均呈下降趋势,pH值先下降后上升。低温速冻处理冻结速率快,组织细胞产生的冰晶小且均匀,细胞形态基本保持完整,对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2+-ATPase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低温速冻更有利于保持养殖大黄鱼的品质。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冻藏 低温速冻 品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廖红梅 高超 韩承义 林培华 高健
基于对宁德市7户大黄鱼养殖主体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大黄鱼成鱼养殖的成本构成情况及收益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饵料成本、人工成本及鱼苗成本构成了大黄鱼成鱼养殖成本的95%左右;(2)不同养殖主体单位成本及成本构成差异大;(3)规模养殖无单位成本优势,但大规模公司养殖收益凸显规模效益;(4)成本利润率浮动范围小,产业整体养殖效益趋于稳定。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3点建议:(1)研制并进一步推广大黄鱼人工配合饲料,科学化投料以降低养殖成本;(2)成立中、小规模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统一销售,提高市场拓展力度;(3)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大黄鱼成鱼养殖产业化经营。研究亮点: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
关键词:
大黄鱼 成鱼养殖 成本 收益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沈伟良 吴雄飞 申屠基康 林淑琴
本研究通过采集不同环境和不同饲料养殖的岱衢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形态数据,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对3组大黄鱼形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环境对大黄鱼体高、尾长存在显著影响,而不同饲料对大黄鱼体高、尾高、尾长、体厚存在显著影响,同时对D3–4、D3–6、D4–6、D5–6框架形态存在显著影响,差异主要集中于躯干前部。表明不同环境下大黄鱼形态变化可能与流速适应相关,而饵料对体型的影响可能是因为营养组成及物质积累的不同。聚类分析显示,配合饲料组与深水网箱组形态更接近
关键词:
大黄鱼 形态 饵料 环境 多元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殷雷明 黄洪亮 张旭光 李灵智 陈雪忠
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带宽20 Hz24 k Hz)分别记录了浙江省象山县西沪港和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水下声音和行为反应,并对声音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声压级(SPL,d B:re 1μPa)计算。结果显示:(1)网箱周围水下声音主要为,自然环境噪声(风、波浪,500 Hz24 k Hz)、大黄鱼生物噪声(惊扰发声主峰值630 Hz、摄食发声主峰值800 Hz、游泳噪声50400 Hz、摄食噪声202 200 Hz)和人为噪声(船舶噪声50500 Hz);(2)船舶噪声SPL(约87.68 d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邓霏 鄢庆枇 黄伟卿 熊何健 王程程 马英
以16S r DNA为分子标记,通过构建克隆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网箱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样品采自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湾富发养殖基地。随机选取5个不同养殖网箱水样混合,取3 L混合水样过滤富集细菌后提取总DNA,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 492R扩增其16S r RNA基因,构建克隆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54个克隆子进行分析,得到137个阳性克隆,92种RFLP带型。对部分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的结果表明,大黄鱼养殖水体中细菌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倪海儿 王国良
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对2001-2005年间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观察分析、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监测及其收集的气象资料,对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养殖环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子的状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筛选出与大黄鱼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预报大黄鱼的溃疡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有高度显著的效果。用该模型对舟山市2005年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预报的正确率达到81.2%。为能有效、适...
关键词:
大黄鱼 疾病 环境因子 预报模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国良 袁思平 金珊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关键词:
大黄鱼 诺卡氏菌病 诺卡氏菌 网箱养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