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11)
2023(19670)
2022(16515)
2021(15147)
2020(12618)
2019(28827)
2018(28389)
2017(53351)
2016(28927)
2015(32247)
2014(32234)
2013(31875)
2012(29620)
2011(26923)
2010(26896)
2009(24820)
2008(24410)
2007(21747)
2006(19141)
2005(16885)
作者
(86559)
(72337)
(71954)
(68205)
(45721)
(35167)
(32629)
(28308)
(27577)
(25809)
(24559)
(24251)
(23154)
(22603)
(22409)
(22316)
(22005)
(21276)
(20699)
(20650)
(18122)
(17735)
(17579)
(16562)
(16454)
(16150)
(16036)
(15950)
(14709)
(14480)
学科
(123570)
经济(123436)
管理(79411)
(79078)
(60273)
企业(60273)
方法(51629)
数学(45009)
数学方法(44447)
(42714)
中国(34500)
地方(31358)
(29662)
业经(29262)
农业(28554)
(26888)
(22700)
贸易(22686)
(22220)
(21946)
环境(21213)
(19013)
银行(18949)
(18739)
金融(18736)
(18378)
理论(18282)
技术(18245)
(18145)
(17915)
机构
学院(415292)
大学(412421)
(168143)
经济(164505)
管理(156811)
研究(143791)
理学(135380)
理学院(133767)
管理学(131318)
管理学院(130554)
中国(108206)
科学(91515)
(87241)
(81889)
(75406)
(73659)
业大(67498)
研究所(67232)
中心(67142)
(63846)
农业(63664)
财经(59739)
(56005)
师范(55337)
北京(54303)
(54215)
(51813)
经济学(51103)
(50779)
(47397)
基金
项目(283375)
科学(221936)
基金(204047)
研究(202008)
(180532)
国家(178970)
科学基金(152154)
社会(128644)
社会科(121649)
社会科学(121618)
(114074)
基金项目(108507)
自然(99606)
自然科(97228)
自然科学(97201)
自然科学基金(95432)
(95407)
教育(92004)
资助(82228)
编号(81012)
(65127)
重点(64575)
成果(64559)
(61050)
(59104)
课题(56791)
创新(55265)
科研(54942)
计划(53218)
国家社会(53044)
期刊
(189132)
经济(189132)
研究(116021)
中国(84475)
(78033)
学报(71706)
科学(64708)
(58106)
管理(55262)
大学(53502)
农业(52662)
学学(50797)
教育(42572)
(37681)
金融(37681)
技术(35784)
业经(34341)
经济研究(29000)
财经(28666)
(26853)
问题(25528)
(24660)
(22320)
资源(20487)
科技(20080)
技术经济(20062)
统计(19206)
图书(18813)
商业(18722)
业大(18667)
共检索到616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李红梅  
[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是否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关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地评价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为青海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学理支撑。[方法]文章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3个系统为导向,构建31项具体指标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容量耦合理论对2008—2017年青海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1)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度从2008年的0.006到2017年的0.871,协调程度从失调阶段到中级协调阶段,总体呈现向好态势。2008年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程度均为失调阶段,2017年均为中级协调阶段,近年来其协调度均发展相对较好,但生产发展与生态良好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年均增长0.033,涨幅相对较慢。(2)2008—2011年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活富裕系统,2011年之后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态良好系统。劳均农业增加值是生产发展系统发展的重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来水受益的村比重、每千人拥有村卫生人员数和农牧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额是生活富裕系统发展的重点,化肥施用强度、围栏草场面积、年内人工草地增加面积、旅游人次和草场危害防治率是生态良好系统发展的重点。[结论]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各系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要进一步提升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协调水平,就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制度供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海  冯英梅  
本文在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构建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的时间序列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测度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滞后于城市发展综合水平,但二者的线性相关性较强;2001~2010年,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秩相关系数为0.899,二者的协调发展度等级不断提高;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比西部内陆城市的协调发展度等级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严良  张春梅  康淑娟  
本文从青海省能源互经济、环境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以能源与经济、环境三元系统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提出用“双轮驱动”的方法来优化青海省的三元系统,探讨打破其协调发展“瓶颈”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琳  
文章通过构建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趋势,但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集中在轻度失调与临界协调阶段。进一步采用空间反距离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行政力、市场需求均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但于东、中、西部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露萍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通过构建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扩张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根源,采用空间莫兰指数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趋势看,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大多为初级协调阶段,中部和东北地区为勉强协调阶段,而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第二,耦合协调度总体Dagum基尼系数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第三,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M”型波动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露萍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通过构建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扩张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根源,采用空间莫兰指数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趋势看,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大多为初级协调阶段,中部和东北地区为勉强协调阶段,而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第二,耦合协调度总体Dagum基尼系数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第三,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M”型波动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史琛  
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农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对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农牧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农牧业循环经济为目标,构建4项准则指标和20项具体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2008—2017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累计贡献度对青海省主要贡献因子和负贡献因子进行分析,找出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以期为促进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伏广彬   吴秉昊   李文   郭精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构建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相对发展模型、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测度甘肃省2011—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变大;两者在空间上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以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高度协调类型集中在甘肃省西北部,两者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属于“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城市最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艳霞  罗恒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以城镇化进程迅速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为例,对其2005—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优化了城镇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生态安全发展速度,两者的不协调趋势呈扩大状态;2005—2016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系统与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不协调衰退、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态安全的滞后将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集成传统地理学调查分析、数量模型模拟及"3S"决策支持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协调转型度模型,基于"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搭建"乡村转型度—综合协调度—协调转型度"三维平台,从"转型"与"协调"视角分析了1990-2009年间山东省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整体转型速度与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协调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转型度空间结构逐渐由局部集聚向全局分散转变;综合协调度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转型度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与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不同的耦合特点;②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与协调转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61,表明山东省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的全面流动促使了其乡村系统的协调转型;③"转型"与"协调"分别代表了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量"与"质",乡村转型发展应秉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持续稳定推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谢依娜  赵乐静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李晓琳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普者黑村近10 a间,生态、生产、文化及生活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0.045个点;生活、生产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则整体呈逐步提高趋势,指数平均每年各上升0.061,0.058和0.028个点。根据当地协调发展趋势及环境经济基础,提出了普者黑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