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2)
- 2023(15791)
- 2022(13654)
- 2021(12668)
- 2020(10465)
- 2019(24114)
- 2018(23748)
- 2017(46108)
- 2016(24636)
- 2015(27516)
- 2014(27291)
- 2013(26667)
- 2012(24236)
- 2011(21577)
- 2010(21311)
- 2009(18826)
- 2008(17672)
- 2007(14825)
- 2006(12761)
- 2005(10407)
- 学科
- 济(97630)
- 经济(97511)
- 管理(70759)
- 业(65220)
- 企(53594)
- 企业(53594)
- 方法(47077)
- 数学(41524)
- 数学方法(40980)
- 中国(26465)
- 农(25857)
- 财(23324)
- 学(21112)
- 地方(20941)
- 业经(20934)
- 环境(18913)
- 农业(17544)
- 贸(16496)
- 贸易(16489)
- 易(15940)
- 和(15859)
- 理论(15652)
- 技术(14718)
- 务(14676)
- 财务(14607)
- 制(14600)
- 划(14589)
- 财务管理(14575)
- 企业财务(13784)
- 融(12531)
- 机构
- 大学(338962)
- 学院(337948)
- 管理(138686)
- 济(133205)
- 经济(130290)
- 理学(122062)
- 理学院(120687)
- 管理学(118445)
- 管理学院(117834)
- 研究(108672)
- 中国(77555)
- 京(70531)
- 科学(68663)
- 财(57918)
- 所(51810)
- 业大(51043)
- 农(50664)
- 中心(50123)
- 财经(48278)
- 研究所(47948)
- 江(46288)
- 范(45855)
- 师范(45456)
- 经(44099)
- 北京(43519)
- 院(40592)
- 州(40189)
- 经济学(40152)
- 农业(39638)
- 师范大学(37283)
- 基金
- 项目(247268)
- 科学(196222)
- 基金(181507)
- 研究(179206)
- 家(158493)
- 国家(157000)
- 科学基金(136467)
- 社会(114550)
- 社会科(108595)
- 社会科学(108565)
- 基金项目(97781)
- 省(96083)
- 自然(89997)
- 自然科(87926)
- 自然科学(87907)
- 自然科学基金(86274)
- 教育(82276)
- 划(81017)
- 资助(73354)
- 编号(72632)
- 成果(56152)
- 重点(54892)
- 部(54262)
- 发(52207)
- 创(51344)
- 课题(48904)
- 创新(47907)
- 科研(47679)
- 国家社会(47368)
- 教育部(46925)
- 期刊
- 济(136956)
- 经济(136956)
- 研究(94174)
- 中国(55764)
- 学报(52216)
- 科学(49268)
- 管理(48030)
- 农(44687)
- 财(42035)
- 大学(40119)
- 学学(37900)
- 教育(34964)
- 农业(31587)
- 技术(29057)
- 业经(23671)
- 融(22569)
- 金融(22569)
- 经济研究(22195)
- 财经(21936)
- 问题(19072)
- 经(18685)
- 图书(17452)
- 科技(16602)
- 资源(16219)
- 业(16123)
- 商业(15694)
- 理论(15509)
- 版(15467)
- 技术经济(15374)
- 现代(14925)
共检索到46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茹 何爱 吕拉昌
从家庭消费视角,通过对广州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的问卷调查,从交通出行、家庭能耗、垃圾消耗3个方面分析其碳排放的特征,并对不同社区的碳排放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社区用电的碳排放量最高,最后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家庭消费 社区 碳排放 空间差异 广州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荣培君 张丽君 刘荣增 秦耀辰 郑智成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可持续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城市快速扩张的典型中小城市河南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ESDA、GWR等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家庭出行碳排放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开封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的高值集聚区大多分布于城市的外圈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出行碳排放增加的驱动效应;(2)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局部空间差异反映出城市快速扩张区域新建商品房小区职住分离、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以及城市发展缓慢区域大型购物场所等便民服务设施缺失等问题;(3)家庭出行碳排放的不均衡性明显,但收入水平并非决定因素,小汽车的拥有量、出行距离、出行频率以及机动车出行比重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教育出行距离比职住距离影响更甚,说明伴随着家庭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有待改善;(4)除男主人出行频率对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外,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均明显存在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相一致的东西带状渐变的空间分布规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悦 李锋 孙晓
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家庭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占有率逐渐扩大的趋势明显,为国家实现减排目标带来难题。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在整理归纳家庭消费碳排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碳排放系数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的主要内容与适用对象,比较其优缺点与适用情景。指出了在实证分析中影响研究结果的4个主要因素:问卷数据有效性、家庭消费行为模式差异性、社区影响和回弹效应。发现2009年以来,家庭碳排放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研究成果显著多于微观调查研究;碳排放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是最常用的2种碳排放核算方法,具体应用则取决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充分考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适当优化核算方法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度。本文可为今后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研究视角与方法提供参考,为城市家庭碳排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江海燕 肖荣波 吴婕
城市居住社区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尺度的碳减排研究对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广州33个小区2045个家庭的调查数据定量研究城市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家庭碳排放结构为能源:物质:交通近似于6:2:2;(2)住房面积、家庭人口数、区位、小区规模(容积率)、空调功率、小汽车数是各项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3)除了家庭平均年龄、房屋朝向、空调设置温度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之外,其他因子均呈正相关。期望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改进直接可控变量、引导间接可控变量,综合城市规划和管理多种手段、多个尺度的合力,塑造低碳社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微观视角,采用多段抽取的方法从南阳市一商业居住区内选取128户家庭进行住户的调研,针对具有不同的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房屋所有权、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及能源知识掌握程度的家庭,分别分析了其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和结构上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强烈度、家庭人口、家庭成年人平均文化程度、能源知识掌握程度等是造成同一居住区内家庭CO2排放差异的显著性因子,家庭成员节能意识的强烈程度、能源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家庭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呈负相关,因此,加强对居民的能源知识的普及和节能意识的强化可以降低家庭直接能耗的CO2排...
关键词:
碳排放 家庭直接能耗 影响因素 居住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登国 高原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碳排放 标准家庭 气温 绿色城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选梅 葛幼松 曾红鹰
以"南京1000家庭碳排放"调查的家庭活动数据为基础,运用国外新范式"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探讨了家庭消费活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研究了碳排放与家庭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系数。分析得出:①户均年家庭碳排放量3705.76 kg;②人均家庭碳排放约占总碳排放量的29.27%;③家庭用电碳排放量几乎占家庭碳排放总量的一半,生活垃圾碳排放比例位居其次占了将近1/4;④户均碳排放量随月际变化波动较大,在7月份为峰值,10月份为谷值,差值为181.10 kg;⑤家庭能耗、生活垃圾、交通出行碳排放比例为64∶24∶12;⑥常住人口、交通出行、住宅面积是影...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治 李培 郭菊娥 曾先峰
我国城市化发展既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又增加了碳排放。本文使用56个城市的微观家庭数据,在各个城市层面上建立不同类型能源消耗的行为方程,对包含固定收入、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的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进行有效的估算,同时对跨城市差异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标准时,东川市和蚌埠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城市,而新乡市与郑州市则是碳排放最多的城市,很多低排放城市位于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南侧,大城市排放要高于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收入弹性的估算,发现相对富裕的家庭会增加消耗清洁燃料。一个家庭从低排放城市移动到高排放城市造成的环境成本占家庭年均收入的6.6%,同时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以及...
关键词:
居住碳排放 标准家庭 收入弹性 环境成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馨 牛叔文 赵春升 胡莉莉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荣培君 张丽君 秦耀辰 刘荣增 郑智成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居民日常消费产生的嵌入式碳排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EIO-LCA模型、ESDA-SDE和GWR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精细尺度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明显于空间异质性特征;高值区聚集于城市扩张较快的新建开发区,以大量新建商品房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家属院的居民为主;家庭和住房特征、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均对人均嵌入式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空间渐进规律明显,其中家庭收入和低碳消费理念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研究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及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论在中国城市低碳社区构建中的适用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鹏 张丹 成升魁
食物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以中原地区典型城市郑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跟踪称重方法,获取了309户城市家庭的一手食物消费数据,定量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典型城市家庭食物消费的差异。研究表明:(1)郑州城市家庭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为372.32 g/餐。其中,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约为动物性食物的3倍。(2)三个样本城区中,惠济区水产品和水果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金水区和二七区;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蔬菜、主食的人均消费量占人均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趋于减小,而水产品、奶类和水果的比例趋于增加;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比规模较大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大。(3)通过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摄入量对比发现,郑州城市家庭主食类和蔬菜类消费量合理,畜禽肉和蛋类的消费量过高,粗杂粮、水果、奶类和大豆摄入不足。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准确获取居民食物消费基础数据提供了参考,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食物消费 城市家庭 称重法 郑州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李龙 武璐 罗明灿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推动下,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家庭消费碳排放已成为家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了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使用CiteSpace软件来揭示国内外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1)发文时间和数量特征上,国外发文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和增长趋势,但国内发文量较低,增长较为平缓。我国学者在国外发文较多,其次是美国和英国。各国之间的合作较多,多数作者的发文量较少,作者之间的合作比较频繁。(2)从研究热点来看,碳排放、能源消费和家庭碳足迹出现的频次较高。主要研究包括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影响因素分解及驱动机制等方面。(3)从研究趋势来看,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逐渐向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并在异质性视角下进行探索。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的探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李龙 武璐 罗明灿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推动下,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家庭消费碳排放已成为家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了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使用CiteSpace软件来揭示国内外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1)发文时间和数量特征上,国外发文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和增长趋势,但国内发文量较低,增长较为平缓。我国学者在国外发文较多,其次是美国和英国。各国之间的合作较多,多数作者的发文量较少,作者之间的合作比较频繁。(2)从研究热点来看,碳排放、能源消费和家庭碳足迹出现的频次较高。主要研究包括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影响因素分解及驱动机制等方面。(3)从研究趋势来看,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逐渐向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并在异质性视角下进行探索。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的探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家庭消费碳排放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维军 李宗锴
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总离差和平均差测度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然后基于地区分解和kaya恒等式的总离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差异的来源和成因。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碳排放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部,主要成因是人均GDP,其次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西部人均GDP的贡献率初期较小但增长迅速。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中,除了要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针对不同地区应制定不同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差异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超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碳排放 标准家庭 估算 气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