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14)
- 2023(15407)
- 2022(13518)
- 2021(12541)
- 2020(10581)
- 2019(24095)
- 2018(23992)
- 2017(46243)
- 2016(24440)
- 2015(27632)
- 2014(27393)
- 2013(26905)
- 2012(24663)
- 2011(22248)
- 2010(21952)
- 2009(20078)
- 2008(19097)
- 2007(16461)
- 2006(14468)
- 2005(12438)
- 学科
- 济(115154)
- 经济(115042)
- 管理(74335)
- 业(66353)
- 企(55777)
- 企业(55777)
- 方法(50007)
- 数学(43691)
- 数学方法(43138)
- 农(25999)
- 财(25160)
- 中国(24979)
- 学(24883)
- 地方(24096)
- 业经(23731)
- 理论(17912)
- 农业(17604)
- 贸(16606)
- 贸易(16597)
- 和(16587)
- 务(16578)
- 财务(16503)
- 财务管理(16469)
- 制(16320)
- 环境(16255)
- 易(16021)
- 企业财务(15681)
- 技术(15252)
- 地方经济(14636)
- 划(13989)
- 机构
- 大学(353891)
- 学院(350838)
- 济(146441)
- 管理(143731)
- 经济(143543)
- 理学(125205)
- 理学院(123892)
- 管理学(121680)
- 管理学院(121033)
- 研究(114447)
- 中国(83760)
- 京(73674)
- 科学(70272)
- 财(63493)
- 所(55822)
- 农(53091)
- 中心(52649)
- 财经(52275)
- 业大(51754)
- 研究所(51081)
- 江(49150)
- 经(47647)
- 北京(45850)
- 范(45528)
- 师范(45029)
- 经济学(44400)
- 院(41479)
- 农业(41451)
- 州(39944)
- 经济学院(39764)
- 基金
- 项目(245460)
- 科学(193753)
- 基金(179870)
- 研究(178953)
- 家(156043)
- 国家(154793)
- 科学基金(134459)
- 社会(113962)
- 社会科(108057)
- 社会科学(108029)
- 基金项目(95790)
- 省(94576)
- 自然(87820)
- 自然科(85781)
- 自然科学(85760)
- 自然科学基金(84245)
- 教育(82433)
- 划(79040)
- 资助(73958)
- 编号(72706)
- 成果(57758)
- 部(54264)
- 重点(54218)
- 发(51466)
- 创(50408)
- 课题(48438)
- 国家社会(47253)
- 教育部(47090)
- 创新(47069)
- 大学(46786)
- 期刊
- 济(157655)
- 经济(157655)
- 研究(100471)
- 中国(58819)
- 学报(54000)
- 管理(53584)
- 科学(49364)
- 财(48371)
- 农(46925)
- 大学(41117)
- 学学(38612)
- 教育(34413)
- 技术(33376)
- 农业(33043)
- 财经(25857)
- 经济研究(25813)
- 融(25421)
- 金融(25421)
- 业经(24671)
- 经(22112)
- 图书(21218)
- 问题(20101)
- 技术经济(18378)
- 理论(17803)
- 业(16481)
- 实践(16165)
- 践(16165)
- 统计(16101)
- 科技(15937)
- 情报(15593)
共检索到500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梁杰 陈雨生 尹世久
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考察影响信息传递者(农户或企业)传递可追溯信息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偏好,信息传递者在无监管环境下仍会传递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专业机构对信息传递者进行监管,可以约束信息传递者的道德风险行为,提高其传递可追溯信息的积极性,且监管力度越大,信息传递者传递可追溯信息的数量越多;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显著影响信息传递者的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可追溯信息从长远来看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金海水 魏国辰
食品领域的复杂性及食品生产的特殊性,导致了食品可追溯信息形成过程的特殊性。食品可追溯信息兼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信息特征。有效的信息传递可以激励相关企业进行竞争,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品牌、质量认证、质量标签管理、广告以及质量分级管理是食品可追溯信息的有效传递形式。
关键词:
可追溯 信息不对称 有效传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雨生 杨鲜翠 张琳 尹世久 秦宏
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分析方法,模拟了食品可追溯背景下食品核心企业与认证机构的行为选择。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第三方还是非第三方认证机构,当认证机构面临利益诱惑和行业竞争而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时,认证机构难以规范自身行为;在溯源追责认证责任人背景下,认证机构显著地倾向于选择有效监管,而企业寻求共谋行为失效;食品追溯体系的介入能够加强认证食品行业的监管,改善监管环境。因此,应积极推进认证食品实现可追溯,落实认证机构与认证企业责任连带机制,探索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耦合监管,从而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丽萍 杨江龙
在分析我国食品可追溯信息有效传递机制的现状及实践基础上,提出关于农业合作社、食品公司、政府及农户的两阶段四方博弈模型。首先,食品公司、政府、农户展开有关食品可追溯信息的三方博弈,接下来,食品公司与农业合作社展开博弈,并应用委托-代理模型予以分析。根据食品可追溯信息对食品公司自身价值的高低和对市场经济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对食品可追溯信息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种类的食品可追溯信息主体的博弈过程,得出各主体的参与决策以及食品可追溯信息传递模式的选择。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孙迪迪
从信息传递评价标准方面进行研究,为食品可追溯信息有效传递提供评价标准,对食品可追溯物流信息的传递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食品可追溯物流信息 有效传递 评价标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中东 张玉龙
通过对284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对可追溯信息传递重要性认知、企业规模、收益和品牌声誉提升程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技术复杂程度、新旧系统衔接难度、信息查询难度、追溯赔偿程度、传递标准执行难度、产品认证和生产过程认证难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负向激励作用。据此,本文认为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员工的指导培训以及宣传教育,继而提升食品企业的可追溯信息传递意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肖为群
从可追溯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出发,分析了食品可追溯系统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在此基础上,从认知、动力、资源和能力及关系方面提出了克服信息传递障碍的相关措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崔春晓 王凯 邹松岐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而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别从消费者角度、生产者及政府角度,现有可追溯体系建设与上述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指出了现有对可追溯体系影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体系 综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段雨玮 黄维乔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段雨玮 黄维乔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对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通过设置"黑名单"和"累犯重罚"制度,重点监控"领队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差的企业以及造假成本较低的行业等措施可以有效"锁定"企业的造假动机。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的制度调整之间具有"交叉加强效应",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应当采取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治理战略搭配,"长短兼顾、协同治理"的手段。本文的研究修正和弥补了传统分析中的不足,对当前食品安全治理和未来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萌 沈鑫琪 乔娟
在对养殖户用药行为内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理论分析食品可追溯体系如何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政策情境机制对养殖户用药行为产生规制作用。利用养猪场(户)的调查数据,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对养猪场(户)的多种用药行为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养猪场(户)的兽药过量使用、停药期执行和禁用药使用等行为存在关联效应;食品可追溯体系确实能够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政策情境机制对养猪场(户)的用药行为产生优化提升的作用,但目前政策情境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并且对养猪场(户)用药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养猪场(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和用药认知等也会对其用药行为产生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萌 沈鑫琪 乔娟
在对养殖户用药行为内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理论分析食品可追溯体系如何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政策情境机制对养殖户用药行为产生规制作用。利用养猪场(户)的调查数据,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对养猪场(户)的多种用药行为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养猪场(户)的兽药过量使用、停药期执行和禁用药使用等行为存在关联效应;食品可追溯体系确实能够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政策情境机制对养猪场(户)的用药行为产生优化提升的作用,但目前政策情境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并且对养猪场(户)用药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养猪场(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和用药认知等也会对其用药行为产生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丽 李建标 刘彦平
本文通过构建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可追溯性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以中国1 200家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得出结论:食品供应链管理对食品安全管理绩效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而是通过食品可追溯性体系建设来影响食品安全管理绩效。研究结论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信息指导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和平
无视法律禁令、疯狂追逐利益导致了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企业良知被拷问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缺位和法治的薄弱。实现法律对经济利益的调整,维护社会正义,切实防范此类事件再次上演、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迫在眉睫。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法经济学 监管 法律出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可山
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实施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与食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被异化、食品的价值表现被扭曲、资本逐利的本性被放大密切关联。为此,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食品安全评价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的政策环境;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有利于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
关键词:
食品安全 使用价值 价值 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