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11)
2023(20324)
2022(16846)
2021(15660)
2020(13290)
2019(30411)
2018(30037)
2017(57814)
2016(31266)
2015(35123)
2014(35006)
2013(34268)
2012(31046)
2011(27355)
2010(27542)
2009(25885)
2008(24959)
2007(22357)
2006(19692)
2005(17706)
作者
(88310)
(73350)
(72679)
(69389)
(46600)
(34894)
(33305)
(28604)
(27935)
(26194)
(24928)
(24730)
(23435)
(23186)
(22646)
(22577)
(21934)
(21524)
(21072)
(21038)
(18122)
(17974)
(17838)
(16846)
(16382)
(16332)
(16316)
(16192)
(14697)
(14620)
学科
(124982)
经济(124836)
(109951)
管理(105455)
(97883)
企业(97883)
方法(56692)
数学(46250)
数学方法(45681)
(40124)
(37223)
中国(36944)
业经(36770)
(29740)
金融(29732)
(29175)
银行(29130)
(29051)
(28846)
财务(28750)
财务管理(28700)
(27877)
企业财务(27297)
农业(26124)
地方(24637)
理论(24456)
(23491)
技术(22600)
(21484)
(21323)
机构
学院(435441)
大学(433061)
管理(176808)
(174869)
经济(171021)
理学(150789)
理学院(149248)
管理学(146727)
管理学院(145912)
研究(138862)
中国(113248)
(91911)
(85115)
科学(83930)
(70997)
(68516)
财经(67065)
(66158)
中心(65834)
业大(63398)
研究所(61894)
(60943)
北京(57525)
农业(55418)
(53961)
(53534)
师范(53392)
经济学(52160)
(50859)
财经大学(49822)
基金
项目(290774)
科学(229664)
研究(214283)
基金(211311)
(182918)
国家(181310)
科学基金(157770)
社会(135207)
社会科(128178)
社会科学(128143)
(114267)
基金项目(111742)
自然(102506)
自然科(100206)
自然科学(100183)
教育(98734)
自然科学基金(98387)
(94885)
编号(87932)
资助(86929)
成果(70583)
重点(64399)
(63728)
(61884)
(61394)
课题(60008)
创新(57325)
国家社会(55536)
科研(55397)
教育部(55070)
期刊
(196177)
经济(196177)
研究(127617)
中国(86355)
管理(71160)
(70452)
学报(65359)
(65069)
科学(60865)
大学(50853)
(50800)
金融(50800)
学学(48013)
教育(46601)
农业(43992)
技术(40899)
财经(33543)
业经(33423)
经济研究(30002)
(28847)
(25642)
问题(25311)
技术经济(22584)
财会(20888)
现代(20876)
图书(20706)
理论(20499)
(20355)
科技(19797)
商业(19546)
共检索到655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惠丽丽  郭方醇  谢获宝  
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通过整合内部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剩余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依托各种金融化工具来调节投资收益的实现和利润的分布,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不管是在内涵还是计量上都忽视了利用金融化投资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本文选取2010-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实体企业基于金融化投资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投资水平越高,真实金融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广义的真实盈余管理中,实体企业利用金融化投资进行的盈余管理部分替代了传统的真实经营活动盈余管理;此外,实体企业金融化投资并没有带来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金融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替代,而是促成了两者的互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宏稳  王琛  
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企业金融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正向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二者呈“U型”关系,当企业金融化水平适度时会抑制其正向盈余管理,而金融化水平过度则会加剧其正向盈余管理。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会影响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进而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分组回归表明,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规模较大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盈余管理的文献成果,可为企业配置金融资产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和丽芬  张丹  王巧义  
伴随着企业金融资产投资与获利的不断增加,金融活动能否提升盈余持续性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2012~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不同金融化动机下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企业金融化与盈余持续性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出于"市场套利动机"配置金融资产,企业金融化对盈余持续性具有抑制作用;出于"资金储备动机"配置金融资产,虽能增加企业内源现金流,但并未对盈余持续性产生促进作用,反而证实部分企业存在"以钱生钱"投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能力下降是金融化行为对盈余持续性产生抑制作用的部分中介因子;机构投资者可以发挥缓解二者负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金融化行为对盈余持续性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该结论为合理定位金融化动机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于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雪峰  左静静  
以2010~2015年A股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对于提高民企创新投资积极性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但这一"挤出效应"在高科技行业中被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科技行业特征能够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一研究结论会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在产业政策支持下,高科技行业特征会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而未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民企,高科技行业特征对金融化与民企创新投资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叶建华  摆上毅  
在金融业同实体企业利差较大、实体企业竞争加剧、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外贸下滑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加大了金融资产投资力度,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明显,这种现象产生的经济后果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文章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资产定价效应,发现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会导致公司股票在当前被显著高估,并在下期产生显著为负值的超额收益率。文章丰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经济后果的研究,对提高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许罡  伍文中  
近年来,上市公司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本文以2003~2015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金融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扭亏和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公司金融化的驱动因素之一;金融业超出实业的经营利润差吸引实体公司投资金融业务进行套利,是驱动公司金融化的重要因素;而金融投资收益未必反哺主业经营。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金融化程度越高,应计操控性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表明金融化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应计盈余管理,是一种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公司存在利用增加负债加杠杆的方式博取金融收益的行为。公司金融化在市场化程度相对低的中西部区域更明显,这表明公司金融化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研究为当前整饬金融行业乱象提供了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支持。其政策含义是,为防止公司主营业务空心化,需要破除金融行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各种制度安排和土壤,方可促使上市公司回归主业经营,实现从套利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笃池  贺玉平  王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金融化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文以2008-2014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三阶段组合效率法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测度了经营性业务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构建了滞后一到三期的回归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企业金融化在总量和增量上对实体企业经营性业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量上,企业金融化对经营性业务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国企与非国企中都存在。具体而言,金融化程度造成的抑制效应长期存在,且对国企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升金融资产投资强度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存在差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瑞平  李喆赟  闫雪菲  袁文昱  
在商品运营的基础上努力开展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提高盈余持续性是实现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开展资本运营,服务好商品运营,是当前实现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采用2013—2018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公司和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金融资产配置及其结构对于实体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资产配置总额越大,实体企业盈余持续性越差。但持有长期股权投资占比越高,实体企业盈余持续性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应于持续性的增强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表明,要实现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当适当限制金融资产配置,努力提高能够直接服务商品运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比重,这对于国有实体企业尤为重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雪标  祝伟展  
利用2010—2020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实证研究CEO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CEO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占比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提高实体企业CEO管理能力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过快增长趋势,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表现出极强的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提高CEO管理能力能显著提高实业资本运行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实体企业金融资产占比,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较高的增长潜力能强化CEO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而融资约束则有相反的影响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俊韡  罗海东  张苹苹  
鉴于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收益存在巨额利差,目前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而利率市场化正是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由市场力量锚定资金价格,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逐步破除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利差鸿沟。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利率市场化会通过提高实体企业负债合理性、缩减金融投资超额收益及加强银行债权治理三条路径作用于实体企业金融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伟呈  范爱军  
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视角,探究了数字金融推动实体企业增长的内驱机制与作用机理。采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未参股金融业的非金融企业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和实体企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较强发展实力和良好外部环境的企业,数字金融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遏制了源于"借势取利"企业的金融化趋势,并助推了企业增长;对于发展实力较弱且外部环境严苛的企业,数字金融通过驱动资本积累抑制了源于"蓄势谋远"企业的金融化倾向,并助推了企业增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红  王永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趋势逐渐加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实体经济金融化的内涵、成因、度量方式,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相关对策,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黎精明   陈珂   张宏  
本文围绕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以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产权性质下相关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实体企业仍在专注发展主业,并不存在普遍的过度金融化现象;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主要是出于资金储备动机,这对其债务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务占比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对金融化的敏感程度更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则会扩大金融化对其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长期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而短期金融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享光  汤龙  
文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以及Zephyr和fDi Markets数据,考察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和规模,且这种影响会因企业所有权性质、金融资产种类和经济周期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金融化水平的提高也使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模式。实体企业金融化通过缓解杠杆压力、补充现金流和降低融资约束,有效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降低了OFDI的非效率水平。金融化与OFDI的交互作用会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率,并在过度金融化的企业中效应更强。在目前企业“走出去”加快和金融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资产配置情况合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理性配置金融资产,并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