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4)
- 2023(12366)
- 2022(10482)
- 2021(9784)
- 2020(8303)
- 2019(19086)
- 2018(18876)
- 2017(37083)
- 2016(19787)
- 2015(22150)
- 2014(21833)
- 2013(21202)
- 2012(19181)
- 2011(17006)
- 2010(16896)
- 2009(15052)
- 2008(14466)
- 2007(12134)
- 2006(10226)
- 2005(8609)
- 学科
- 济(82100)
- 经济(82012)
- 管理(55407)
- 业(54172)
- 企(44971)
- 企业(44971)
- 方法(42481)
- 数学(38501)
- 数学方法(37830)
- 中国(21666)
- 财(21267)
- 农(19849)
- 学(16671)
- 业经(16152)
- 地方(15585)
- 制(14109)
- 务(13827)
- 财务(13772)
- 财务管理(13749)
- 理论(13440)
- 农业(13228)
- 企业财务(13158)
- 贸(12873)
- 贸易(12866)
- 易(12492)
- 技术(12316)
- 环境(11490)
- 银(11279)
- 银行(11261)
- 和(11146)
- 机构
- 学院(275017)
- 大学(273701)
- 济(111200)
- 管理(109196)
- 经济(108929)
- 理学(96391)
- 理学院(95308)
- 管理学(93176)
- 管理学院(92664)
- 研究(87887)
- 中国(64078)
- 京(56036)
- 科学(55834)
- 财(49732)
- 农(43667)
- 所(42852)
- 业大(41996)
- 财经(41314)
- 中心(41088)
- 研究所(39661)
- 江(38642)
- 经(37899)
- 经济学(35274)
- 范(34802)
- 农业(34487)
- 师范(34374)
- 北京(33869)
- 院(32779)
- 经济学院(32053)
- 财经大学(31325)
- 基金
- 项目(200120)
- 科学(160107)
- 基金(149068)
- 研究(140477)
- 家(131375)
- 国家(130376)
- 科学基金(113697)
- 社会(90883)
- 社会科(86404)
- 社会科学(86384)
- 基金项目(79312)
- 省(77716)
- 自然(76648)
- 自然科(75020)
- 自然科学(75004)
- 自然科学基金(73635)
- 划(66314)
- 教育(66256)
- 资助(61539)
- 编号(54702)
- 重点(45676)
- 部(44388)
- 发(42198)
- 创(42108)
- 成果(41777)
- 创新(39413)
- 科研(39274)
- 国家社会(38441)
- 教育部(38324)
- 课题(37616)
- 期刊
- 济(108037)
- 经济(108037)
- 研究(73671)
- 中国(44599)
- 学报(43497)
- 科学(41504)
- 管理(38878)
- 财(38214)
- 农(37212)
- 大学(33661)
- 学学(32312)
- 技术(25464)
- 教育(25374)
- 农业(25275)
- 融(20205)
- 金融(20205)
- 财经(20024)
- 经济研究(18646)
- 业经(17711)
- 经(17238)
- 问题(16128)
- 统计(15076)
- 策(13917)
- 业(13861)
- 技术经济(13377)
- 版(12903)
- 资源(12612)
- 科技(12558)
- 决策(12386)
- 商业(12360)
共检索到372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永祥 黄丽平 张园
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找出居民不同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宜居性特征 结构方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本文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居住区位调查数据,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归纳为家庭层面和城市层面两部分,前者包括收入、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等,后者则包括住房价格、城市扩张程度、郊区市政设施便利程度等,实证结果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且符合理论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仍喜好选择距离城市中心偏近的居住区位,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向郊区转移的主要因素。这些实证结论能够对城市发展布局和居住用地的规划开发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旺 张文忠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居住区位 选择行为 微观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翔实的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影响支付意愿相对水平的各项因素。首先,本文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家庭个体特征,一组是城市形态特征,同时分析了支付意愿梯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高收人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另外,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
关键词:
居住区位 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梯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刘旺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影响着居住空间结构,城市社会分异、种族隔离、人口迁居和住宅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居民住宅区位再选择行为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居住区位对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城市居民居住区位再选择行为模型构建的基础和研究视角,并且重点介绍和评述了西方居住区位决策与再选择的主要模型。
关键词:
居住区位 选择行为 模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海燕 高毓民
在新型城镇化以及城市人才引进政策背景下,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研究了14个新一线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工作体验以及长居意愿,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主观体验对城市居民长居意愿的影响路径及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生活体验和工作体验对城市居民长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生活体验能通过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影响其长居意愿,分区域来看影响效应差异性显著。为了实现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城市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对应措施积极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体验,推进城市居民与城市的融合,增进城市居民的长居意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励雅 邵春福
研究目的:为刻画居住备选方案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合适的居民居住选址模型。研究方法:在广义极值理论的基础上,选取通勤成本、住房成本、小区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属性等效用变量,构建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配对巢式Logit模型。利用2008年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弹性分析,分析效用变量的改变引起的备选方案选择概率的改变。研究结果:(1)配对巢式Logit模型具有比传统MNL模型的更优的统计学特征;(2)交叉弹性分析结果表明,配对巢式Logit模型能刻画相邻备选方案的空间相关性,较以往研究更接近现实。研究结论:配对巢式Logit模型是分析居民居住选址行为的有力工...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赵华平 张所地
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以城市宜居性特征体系的27个指标为解释变量,以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构建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城市宜居性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探索城市间房价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静态和动态模型均显示商品住宅价格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但静态模型对空间相关性产生过高估计的偏误,动态空间滞后面板模型由于分离了人们的预期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使得空间相关性对房价的影响偏误得以部分矫正;城市的经济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自然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宜居性特征是形成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文化、交通、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扩展,郊区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收缩,城区商品房与混合居住区与工作日几无差异;(4)郊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显著大于城区居民,居住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具有正向影响;(5)住房属性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变量,工作日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显著大于单位居住区居民,而休息日各类型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的差异缩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佳雯 何仲禹 翟国方 胡洋
以南京为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民通勤距离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住房区位尤其是住房到市中心的距离对通勤距离影响最大;其次是住房价格,但是影响力有限;住房质量对通勤距离的直接影响虽然不显著,但是能通过作用于其他变量间接影响通勤距离;研究进一步发现居民的年龄和家庭收入也与通勤距离间接成正向因果关系。基于此,最后对改善城市居民通勤和解决职住平衡问题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雪 柴彦威
为深入挖掘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出行需求,进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政策,从活动分析法的视角出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西宁城市居民家内外活动时间分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作日,居民的通勤出行仍然是城市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休息日,工作和通勤时间长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家内进行维持活动;而休息日不工作的居民更容易产生进行家外维持活动的出行需求。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于家内外时间分配具有差异化特征。单位大院职住接近的特征对于减少居民通勤出行时间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维持性活动时间分配与其他类型社区居民已经没有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雪 柴彦威
为深入挖掘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出行需求,进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政策,从活动分析法的视角出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西宁城市居民家内外活动时间分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作日,居民的通勤出行仍然是城市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休息日,工作和通勤时间长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家内进行维持活动;而休息日不工作的居民更容易产生进行家外维持活动的出行需求。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于家内外时间分配具有差异化特征。单位大院职住接近的特征对于减少居民通勤出行时间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维持性活动时间分配与其他类型社区居民已经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