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19)
- 2023(14651)
- 2022(12184)
- 2021(11427)
- 2020(9487)
- 2019(21686)
- 2018(21128)
- 2017(40176)
- 2016(21495)
- 2015(23625)
- 2014(23192)
- 2013(22864)
- 2012(20964)
- 2011(18639)
- 2010(18105)
- 2009(16225)
- 2008(15403)
- 2007(13308)
- 2006(11206)
- 2005(9161)
- 学科
- 济(83904)
- 经济(83812)
- 业(57587)
- 管理(55982)
- 企(43520)
- 企业(43520)
- 方法(38218)
- 数学(34022)
- 农(33700)
- 数学方法(33509)
- 农业(22683)
- 中国(21573)
- 财(21332)
- 地方(21037)
- 业经(21017)
- 学(17692)
- 制(16118)
- 贸(14596)
- 贸易(14586)
- 易(14156)
- 务(12834)
- 财务(12785)
- 财务管理(12757)
- 技术(12665)
- 环境(12437)
- 理论(12297)
- 银(12120)
- 银行(12084)
- 企业财务(12040)
- 融(12026)
- 机构
- 学院(288880)
- 大学(286044)
- 济(113850)
- 经济(111405)
- 管理(110922)
- 理学(97130)
- 研究(96185)
- 理学院(96022)
- 管理学(94026)
- 管理学院(93508)
- 中国(71851)
- 科学(62202)
- 京(58470)
- 农(57889)
- 财(50749)
- 业大(48108)
- 所(47312)
- 中心(46431)
- 农业(44686)
- 研究所(43623)
- 江(43510)
- 财经(40732)
- 范(38622)
- 师范(38126)
- 经(37301)
- 院(35662)
- 经济学(35115)
- 北京(35050)
- 州(34535)
- 省(32733)
- 基金
- 项目(211371)
- 科学(166744)
- 基金(154055)
- 研究(150864)
- 家(136212)
- 国家(135032)
- 科学基金(116116)
- 社会(96336)
- 社会科(91064)
- 社会科学(91039)
- 省(85690)
- 基金项目(82209)
- 自然(77004)
- 自然科(75252)
- 自然科学(75225)
- 自然科学基金(73850)
- 划(71004)
- 教育(69113)
- 资助(61866)
- 编号(59746)
- 重点(47951)
- 成果(46488)
- 发(46372)
- 部(45941)
- 创(44491)
- 创新(41595)
- 课题(41381)
- 科研(41333)
- 国家社会(39999)
- 计划(39867)
- 期刊
- 济(122918)
- 经济(122918)
- 研究(77163)
- 农(56589)
- 中国(56551)
- 学报(51024)
- 科学(45815)
- 财(39268)
- 大学(39140)
- 管理(38779)
- 农业(38113)
- 学学(37290)
- 教育(28799)
- 融(25436)
- 金融(25436)
- 技术(24980)
- 业经(24087)
- 财经(19166)
- 经济研究(18556)
- 业(18429)
- 经(16541)
- 问题(16535)
- 版(16336)
- 资源(14389)
- 科技(14135)
- 业大(14098)
- 技术经济(12588)
- 统计(12301)
- 农业大学(12060)
- 图书(12017)
共检索到413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建华 闫成 李亚静 苏悦 贾宁
[目的]高原过渡地带农村地势复杂,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难以兼顾,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基于宜居性和承载力提升视角,科学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对于生态脆弱地区高原宜居乡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构建乡村宜居性评价体系,运用K-均值聚类法对大通县村庄进行分类识别,运用状态空间法从生态系统、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3个维度测算村庄的综合承载力。[结果]通过聚类重构形成由集聚提升村、示范引领村、潜力优化村、生态保护村和生态搬迁村组成的高原乡村体系;大通县乡村宜居性整体适中,空间上呈现出由中部向西北部、关键节点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趋势;乡村承载力水平在空间上差异显著,中部、南部地区整体高于北部,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综合承载力最高。[结论] 通过定性分析乡村宜居性和定量测算承载力,为不同类型村庄的人口、用地、产业规模等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基于最短路径与最优中心,引导搬迁村人口优先向周边可载的集聚提升村迁移,同步推进村庄迁建与发展,有利于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保障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沈鹏 高宝 李林子
从产业布局的概念出发,梳理了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总结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得出,目前针对产业布局与生态承载力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产业布局的生态承载力约束方面,而产业布局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方面尚未有直接的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产业布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针对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的研究多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提出优化措施,基于生态承载力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未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未来还应加强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互动关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优化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鹏 丁生喜
选择青海省果洛州的6个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结合分层构权模型,根据人口经济活动支撑力、资源供给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综合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地区1999~2013年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定量、动态评价和分析,为三江源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法与途径。指数化的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果洛州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逐年提高,综合承载力指数均值从1999年的-0.1968上升到2013年的0.390 527。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靖 张正尧 毛翔飞 张汝楠
在全国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的背景下,从水资源的角度考察种植业布局的合理程度,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考察畜牧业布局的合理程度。按照种植业虚拟水流动合理性指数,把全国划分为合理型、过疏型和过密型;按照畜禽养殖环境负荷系数的差异,把全国划分为超载区、平衡区和潜力区。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应提高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优化种植业布局的重点是降低华北地区的开发强度,增加西南、华南的开发强度;优化畜牧业布局的重点是调减西南、华南养殖规模,增加东北、华北、西北的养殖规模,实现种养平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谨凯 陈玉瓷
从压力类、承压类和交流类三个方面出发,建立的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海洋渔业空间布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准则层、8个指标层和22个子指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根据权重值的大小和各个指标在实际海洋渔业活动中的理想值,建立了海洋渔业空间布局优化指标评分标准,并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综合评价标准。运用此评价标准,对2006年-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渔业空间布局优化水平进行评价,综合得分分别为:50,53,60,63,65,67,64。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验证了该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明明
采用修正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对玉树州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玉树州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但富余量在逐渐减小;土地资源承载力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其中牧草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和南北部的资源承载力分布差异。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时空特征 青海玉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谨凯 孔海峥
基于海域承载力视角,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功能一致性等角度分别选取因子构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6—2011年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蓝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在2007年为最低水平0.3011,处于较不合理等级;于2011年为最高水平0.7531,达到较合理等级;其余年份合理度均介于0.4—0.5之间,处于基本合理等级。结合因子分析得出,与功能区划不一致、专门化程度较低、社会效益波动较大、对海域承载力的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是目前"蓝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合理度优化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瑾
[目的]揭示区域生态农业的布局特征,探讨生态农业的承载力,以期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最邻近指数反映生态农业的布局,同时采用投影寻踪建立模型来预测河南省生态农业承载力。[结果]河南省的郑州市和信阳市生态农业基尼系数较高,其他市区的空间基尼系数较小,整体上河南省生态农业呈弱集聚。河南省生态农业布局的最邻近指数不同,郑州、信阳、济源、周口、鹤壁、商丘、三门峡、平顶山和驻马店等9个市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呈凝聚型分布;而洛阳、安阳、新乡、濮阳、漯河、南阳、开封、焦作和许昌等9个市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呈均匀型分布。此外南阳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最大,信阳市的农业资源承载力最大,应加大该地区农业生态的开发力度,科学规划,持续发展,而郑州市的生态农业承载力均较低,现阶段应加强开发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河南省生态农业布局和承载力呈区域差异,今后应充分考虑各市区的实际特征和发展潜力,促进其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雯珺 闵庆文 成升魁 张丹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浙江省青田县的环境状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农业地区、浙江省、中国以及世界相比,青田县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具体来说,青田县2003年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89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构成了生物承载力的主体部分,而水域和草地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甚微;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6.2%和世界平均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颖 王立华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与人口要素相关的"三生空间"问题,有助于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针对青岛市这一典型区域,基于可能—满意度测算方法,结合人地关系、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青岛市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已接近本地资源潜力极限,资源承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经济水平承载力最大,当前及未来都不对人口承载构成威胁,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次之。建议应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蓝本,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小伟 王卫 王丽艳 石晓丽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差别化供给是解决当前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差别化供给角度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危险性3个领域层、8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出河北省各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将149个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高水平区、中高水平区、中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4个等级,并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北省土地差别化供给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春竹 谭琦川 王丹阳 陈逸 黄贤金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斐法、线性拟合预测、Kaya分解模型和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测算未来各地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对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约束作用呈现显著差异,水资源对国土开发的承载水平总体稍高于环境承载水平,而碳峰值承载水平为三者最低;(2)"不适宜"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湖泊湿地和沿海滩涂地区,"适宜"开发区则以苏锡常环太湖一线、宁镇扬盐沿长江一线和滨海沿线为轴带集聚分布;(3)各地市未来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呈现地域性、时间性和结构性差异,苏南地区主要面临环境和碳排放的双重约束,苏中和苏北则受水、环境和碳排放的交替约束。国土开发强度承载水平预测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用地规模调控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琳 段文婷 于连莉 杜臣昌 孙琦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实现三类空间和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规划方法亟待创新。文章在归纳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限制"和"比较优势"的综合承载力概念,探讨了产业布局规划创新的方向和实现方法,从政府管治和市场意志两个方向建立综合承载能力评价体系,提出综合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之间的两次要素耦合分析框架,并以"十四五"时期青岛市产业布局规划为例,在实践中进行细化应用并得出产业布局规划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