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10)
- 2023(20257)
- 2022(17237)
- 2021(16243)
- 2020(13572)
- 2019(30815)
- 2018(30705)
- 2017(58504)
- 2016(31592)
- 2015(35770)
- 2014(35093)
- 2013(34365)
- 2012(31440)
- 2011(28383)
- 2010(28505)
- 2009(26317)
- 2008(25585)
- 2007(22941)
- 2006(20437)
- 2005(17797)
- 学科
- 济(125015)
- 经济(124796)
- 业(94442)
- 管理(94416)
- 企(73274)
- 企业(73274)
- 方法(52956)
- 农(52847)
- 数学(44772)
- 数学方法(44148)
- 中国(35126)
- 农业(35111)
- 业经(33597)
- 财(33090)
- 地方(28187)
- 制(27747)
- 学(25664)
- 技术(23460)
- 理论(21971)
- 和(20698)
- 贸(20321)
- 贸易(20306)
- 环境(19824)
- 易(19719)
- 务(19542)
- 财务(19452)
- 财务管理(19407)
- 银(19371)
- 银行(19327)
- 体(19222)
- 机构
- 学院(438091)
- 大学(436781)
- 管理(174177)
- 济(173992)
- 经济(170054)
- 理学(150515)
- 理学院(148853)
- 管理学(146184)
- 管理学院(145356)
- 研究(144577)
- 中国(110178)
- 京(92585)
- 科学(89174)
- 农(81320)
- 财(81117)
- 所(71336)
- 中心(67993)
- 业大(67970)
- 江(67037)
- 研究所(64527)
- 财经(63553)
- 农业(62153)
- 范(59038)
- 师范(58533)
- 经(57921)
- 北京(57853)
- 州(53489)
- 院(52396)
- 经济学(51438)
- 省(47269)
- 基金
- 项目(300621)
- 科学(237368)
- 研究(223617)
- 基金(216963)
- 家(187865)
- 国家(186183)
- 科学基金(161104)
- 社会(142090)
- 社会科(133947)
- 社会科学(133909)
- 省(119649)
- 基金项目(115280)
- 自然(103127)
- 教育(102798)
- 自然科(100652)
- 自然科学(100629)
- 自然科学基金(98814)
- 划(98632)
- 编号(92405)
- 资助(87333)
- 成果(74762)
- 重点(67094)
- 部(66209)
- 创(64549)
- 发(64363)
- 课题(63438)
- 创新(59827)
- 国家社会(57955)
- 制(57410)
- 教育部(56839)
- 期刊
- 济(197779)
- 经济(197779)
- 研究(127871)
- 中国(94930)
- 农(79973)
- 学报(68708)
- 管理(63797)
- 科学(63661)
- 财(62569)
- 农业(54286)
- 教育(54057)
- 大学(53576)
- 学学(49982)
- 技术(40173)
- 融(39859)
- 金融(39859)
- 业经(36650)
- 财经(30691)
- 经济研究(28545)
- 业(27198)
- 经(26283)
- 问题(26221)
- 图书(24500)
- 版(22393)
- 科技(22218)
- 技术经济(21116)
- 资源(20699)
- 理论(20078)
- 现代(19581)
- 实践(18304)
共检索到657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洪民 林万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其他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这一典型经验性理论认识充分证明了当前加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必要性。但是,单纯以增加投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川仪陇县试点基于存量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试图为我国农村特别是类似贫困地区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资源整合 制度创新 新农村建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洪民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仪陇县"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点中扶贫互助社的设计逻辑、运行机制、运行绩效以及创新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估和探讨,认为扶贫互助社是农村扶贫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改进现有农村治理结构、解决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金融抑止问题,推动农村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扶贫 互助 制度创新 四川仪陇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付娆
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金融抑制的日趋加重是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一方面,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取向进一步加强,而非正规农村金融的创新却依然滞后,由此导致的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趋势难以逆转,农民获得贷款的渠道越来越少。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是农户居住分散、生产规模过小、经营风险较大,其大量存在的小额短期金融需求与现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模式明显错位。因此,如何在社区层面进行更能满足农户现实需求的金融创新,无疑是目前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社区发展基金这一新的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为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社区发展提供了几点政策选择。
关键词:
社区发展基金 农户 社区参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林万龙 杨丛丛
一般认为,扶贫型小额信贷可有效瞄准贫困农户,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的金融约束。但是,本文对仪陇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实证研究显示,即便在信贷供给充足、贫困甄别严格的前提下,由于缺乏对贷款的有效需求,有劳动能力但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贫困农户仍难以有效利用互助资金的贷款服务;扶贫型小额信贷仅仅为贫困农户获取贷款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农户能否有效利用这个平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能指望仅仅通过提供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即可解决贫困农户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
扶贫 小额信贷 贫困村互助资金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 黄全祥 杨芳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解决农村居民资金约束问题、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以被誉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最具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成功典范的四川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为例,在建立一套衡量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探索完善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纪道国 莫怀龙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破解“三农”难题之道。本文从四川省仪陇县实际出发 ,从四个方面对仪陇县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特色农业 畜牧业 产业化经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四川是农业大省,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川 十六届五中全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远胜 常鸣 雷俊忠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然而,由于我国民族众多、生产方式多样、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新农村建设进程也有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界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确定适当的标准。四川省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力有限、农民基本生活仍然困难的西部农业大省。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本文初步探讨了四川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建设标准,旨在为四川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四川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 标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蒋远胜
以西部地区四川省45个县的387名村党支部书记的问卷调查和村支书代表小组访谈为依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村支书对新农村建设内容和优先序的认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目前,西部的村支书较难胜任带领本村农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作用,且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虚位;在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生产发展”最急需,而“生产发展”又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最急需;“生活宽裕”排在第二位,其中又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优先;“村容整洁”排在第三位,其中又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优先;“管理民主”排在第四位,其中又以建立民主议事制度和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为优先;“乡风文明”排在最后,其中,建设村卫生室、“一池三改”、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几乎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邱云生 刘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新的总体发展思路,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本文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因,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是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于制度创新,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一系列改革。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二元结构 制度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方杰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农村建设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而基础就在于夯实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核心是现代农业的构建。本文通过对四川农业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构建现代农业在四川更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新农村 建设 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胜蓝 王明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整体部署。文章总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供其他地区学习。
关键词:
四川省 新农村建设 认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献凯
本文通过对广元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途径和重大举措,并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钢 王文龙
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农村内源性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政府干预除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目标外,更应该把诱导农村内部长效发展机制的形成作为长期目标。而要保证农村内源性发展的可持续,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对农村的教育制度、土地制度、治理机制进行全面创新,超前规划新农村社区建设,我们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但中国现实的国情也决定了仅仅依靠内源性发展难以扭转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只有把内源性发展动力和外源性发展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