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7)
2023(11372)
2022(9561)
2021(8990)
2020(7489)
2019(17047)
2018(16803)
2017(32448)
2016(17014)
2015(19301)
2014(19098)
2013(18192)
2012(16437)
2011(14596)
2010(14026)
2009(12505)
2008(11915)
2007(10301)
2006(8495)
2005(7239)
作者
(46360)
(39126)
(38794)
(36638)
(24441)
(18464)
(17709)
(15235)
(14944)
(13490)
(13238)
(12861)
(12244)
(12052)
(11940)
(11884)
(11534)
(11373)
(11251)
(11106)
(9425)
(9309)
(9271)
(9053)
(8721)
(8538)
(8399)
(8100)
(7783)
(7694)
学科
(68609)
经济(68532)
管理(49013)
(45007)
方法(35807)
(35775)
企业(35775)
数学(31946)
数学方法(31577)
(22761)
贸易(22751)
(22085)
(19245)
(17866)
中国(16965)
业经(13579)
(13335)
地方(12152)
农业(12047)
(11996)
(11441)
金融(11433)
理论(11064)
(10956)
银行(10932)
(10865)
财务(10816)
财务管理(10794)
(10546)
(10475)
机构
学院(235480)
大学(234716)
(104798)
经济(103067)
管理(94972)
理学(83030)
理学院(82309)
管理学(80892)
管理学院(80485)
研究(75133)
中国(57413)
(46651)
(46307)
科学(42453)
财经(38135)
(38046)
中心(36116)
(35243)
(35016)
业大(34696)
经济学(33292)
(33072)
研究所(32087)
经济学院(30392)
农业(30074)
财经大学(28827)
(27985)
北京(27836)
(27287)
师范(26930)
基金
项目(167865)
科学(133978)
基金(125502)
研究(122319)
(109320)
国家(108508)
科学基金(94566)
社会(80346)
社会科(76497)
社会科学(76481)
基金项目(66350)
(64106)
自然(61126)
自然科(59822)
自然科学(59804)
自然科学基金(58740)
教育(56614)
(53859)
资助(51171)
编号(48367)
(38406)
重点(37370)
成果(37195)
(35508)
(35314)
国家社会(34553)
教育部(33634)
创新(33340)
科研(32776)
人文(32702)
期刊
(103706)
经济(103706)
研究(64454)
中国(40202)
(35693)
学报(34897)
管理(34796)
(33337)
科学(32122)
大学(27738)
学学(26670)
农业(23142)
(21537)
金融(21537)
技术(21349)
教育(19747)
财经(19100)
经济研究(17966)
业经(17947)
(17107)
(16451)
问题(15401)
国际(14516)
(12370)
商业(11790)
理论(11507)
世界(11282)
统计(11282)
技术经济(10974)
(10646)
共检索到334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文洪星  黄晓凤  韩青  何红光  
利用2008—2017年国内主流媒体报道数据及与51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以猪肉进出口为例,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基于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冲击与市场转移效应。研究发现:(1)近年来频繁曝光的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负面冲击是导致中国猪肉贸易逆差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猪肉食品安全事件每增加1%,中国猪肉出口额下降约0.23%,而猪肉进口额上升约0.18%;(2)中国猪肉进出口也会受到贸易伙伴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没有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伙伴对中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程度比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伙伴更强烈,从而使中国对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伙伴的猪肉进出口额反而更高。这意味着,食品安全事件虽然会对一国出口产生负面冲击,但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事件可带来市场转移机遇,出口商可通过市场替代减轻损失。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培堽  
应用Carter和Smith最先提出的替代品相对价格法,分析了瘦肉精事件对猪肉市场价格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前猪肉和牛肉相对价格存在协整关系。在央视报道瘦肉精事件之后约半年出现第一个结构断点,第二个结构断点发生在2012年4月初。这意味着事件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效应持续半年多的时间。进一步应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价格冲击效应大小的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猪肉价格平均下降了30.3%,而替代品牛肉价格略微上涨,上涨幅度约8.2%。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靳明  杨波  赵敏  
文章采用EnglE和grangEr两步法构建ECM模型研究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冲击影响及其恢复情况。构建长期关系模型反映了我国乳业2007年至2010年期间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引入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变量对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的系列重大乳制品安全事件的冲击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展的ECM模型构建短期动态关系,重点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估算出危机后乳制品产业需两个多月的调整才能恢复至均衡。但由于产业发展趋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危机后两年左右产业发展仍未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倪国华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正在好转,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面临挑战。选取不同媒体监督条件下食品安全治理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了媒体监督的制度要件价值。结果表明:媒体监督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可以扮演"守望者"的角色,加强媒体监督可以引导政府通过行政治理来约束企业行为,推动政府根据民众需求完善政策法规。同时,加强媒体监督将会降低上下级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减少监管者背离公众利益的可能性。若限制媒体发声,会助长企业的投机行为及监管者的地方保护行为,从而对企业、行业及政府造成更大的伤害。合理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可及时排解食品安全风险,增加企业及监管者各自的努力程度,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来看,利大于弊。若要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需重视媒体监督的制度要件价值,相关部门可从增大媒体自由度水平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冠胜  林伟  王力舟  李建军  
本文基于对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大三角模型各顶点(也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构成要素)的结构特征,得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各构成要素的质量决定体系有效性的结论,从而强调在重视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前提下,在各个产业领域加强技术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合格评定程序体系建设是建立健全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必由之路。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张宏邦  
[目的/意义]分析我国2007-2016年经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的现状表征,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食品安全事件媒体报道影响着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解读和反应,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报纸、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政府舆情专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等的收集、整理,研究其发生特点及表征。用描述性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并得出结果。[结果/结论]基于知识传播理论的探讨与解析,提出通过加强风险交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开国  杨海生  伍颖华  
基于2004—2012年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本文首次同时从媒体关注和资本市场反应两个视角出发,分短期和中长期定量分析了媒体、资本市场与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督的有效性,并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行业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短期而言,大众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给涉事公司带来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率,且媒体关注度越高,超常收益率绝对值越大,因此资本市场的激励机制成为监督食品安全的关键力量;长期而言,随着相关政府部门介入,官方权威媒体深入报道和追根溯源,与资本市场共同作用形成长期监督的力量。本文认为,建立媒体、资本市场与政府共同监督、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是食品安全监督的有效模式,并且本文提出三方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海霞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事件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阐述了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雪  
本文旨在廓清贸易和环境争论中的一些问题 ,描述WTO处理技术和动植物卫生标准的相关协定以及制订标准的潜在后果 ,包括环境、国际贸易关系及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后果。提供了国际贸易架构下处理环境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政策与战略选择。总的来说 ,在单一战略不能成为最优解决方案的情况下 ,需要综合采用不同方法 ,并小心避免因保护主义的理由而滥用环境标准。在制订国际标准、定义生态标签标准和谈判多边环境协定时 ,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康  刘意  赵信  
现有研究多从理性假设出发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作用,鲜有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具体条件和情境。本文构建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的媒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有三个重要约束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感知声誉损失的敏感程度,二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主观价值判断,三是政府需要对监管保持常态化而非"运动式"监管处罚。因此,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要策略有四:(1)社会声誉机制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重要前提,除惩罚和问责外,监管者还可采取判罚违规者社会服务令等多种方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康  刘意  赵信  
现有研究多从理性假设出发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作用,鲜有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具体条件和情境。本文构建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的媒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有三个重要约束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感知声誉损失的敏感程度,二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主观价值判断,三是政府需要对监管保持常态化而非"运动式"监管处罚。因此,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要策略有四:(1)社会声誉机制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重要前提,除惩罚和问责外,监管者还可采取判罚违规者社会服务令等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声誉机制的有效性;(2)媒体对食品安全违规行为或事件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或深度报道,而非"运动式"报道或采访;(3)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既需要权威媒体介入,也需要新媒体介入,形成全覆盖的媒体监督体系,才会对违规生产行为构成足够震慑;(4)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监督尽可能采取媒体群体监督的模式,既需要从体制和社会责任感上建立制度和规则来参与,也需要从选拔合适的媒体记者角度来参与社会共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谢国娥  杨逢珉  陈圣仰  
作为农业大国,食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与各种指数从纵向、横向角度分析了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状况。研究显示,近些年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有衰退的趋势,食品安全问题是导致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下降的直接原因,而食品贸易中的SPS协议、官方标准和私营标准是影响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国际原因。基于此,必须完善法规、强化监管、统一标准、跟踪国际。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文洪星  韩青  芦千文  
从媒体报道视角,采用QUAIDS模型研究主流媒体对猪肉食品安全事件的丑闻报道所引发的肉类需求结构变化,补充了该领域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研究表明:食品安全丑闻报道是引致中国肉类需求结构调整的重要诱因,国内媒体对猪肉食品安全事件的高频曝光度对猪肉市场需求产生了"一损俱损"的传染效应,对鸡肉市场需求产生了"因祸得福"的竞争效应,对牛羊肉市场需求没有显著影响。食品安全丑闻信息的反复刺激会改变消费者偏好的习惯性,促使消费者将猪肉需求主要向鸡肉消费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当前媒体对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较之前有所下降,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丑闻曝光率的需求反应并没有因媒体关注度的下降而表现出"脱敏"现象。本研究对于增进食品安全事件下肉类消费结构转变规律的理解及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尹世久  王敬斌  吴林海  
经验数据表明,食品安全风险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性关系。从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及其形成机理出发,提出食品安全风险的库兹涅茨理论假说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相关性假设,采用网络大数据挖掘工具采集2005—2019年间主流网络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风险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保守估计在人均GDP 15 172元(按照2005年基期价格折算)附近,当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越过"倒U型"曲线拐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开始进入下降阶段;食品安全事件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城市化水平和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对本省(区、市)事件发生数量具有负向影响,而农业产值则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与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前跨越食品安全风险"拐点"。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彰显出食品安全风险跨地域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应该建立跨地域合作治理机制,尤其是要以加工食品风险在供应链条上的跨地域流动与食用农产品风险的累积性为重点,健全食品可追溯体系,协同治理食品安全风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尹世久  王敬斌  吴林海  
经验数据表明,食品安全风险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性关系。从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及其形成机理出发,提出食品安全风险的库兹涅茨理论假说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相关性假设,采用网络大数据挖掘工具采集2005—2019年间主流网络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风险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保守估计在人均GDP 15 172元(按照2005年基期价格折算)附近,当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越过"倒U型"曲线拐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开始进入下降阶段;食品安全事件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城市化水平和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对本省(区、市)事件发生数量具有负向影响,而农业产值则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与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前跨越食品安全风险"拐点"。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彰显出食品安全风险跨地域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应该建立跨地域合作治理机制,尤其是要以加工食品风险在供应链条上的跨地域流动与食用农产品风险的累积性为重点,健全食品可追溯体系,协同治理食品安全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