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7)
- 2023(9613)
- 2022(7824)
- 2021(7189)
- 2020(6186)
- 2019(14027)
- 2018(13515)
- 2017(26837)
- 2016(14046)
- 2015(15398)
- 2014(15063)
- 2013(14519)
- 2012(12855)
- 2011(11225)
- 2010(10606)
- 2009(9354)
- 2008(8754)
- 2007(7105)
- 2006(5479)
- 2005(4359)
- 学科
- 济(57475)
- 经济(57413)
- 业(43277)
- 管理(40736)
- 方法(33328)
- 企(33013)
- 企业(33013)
- 数学(30899)
- 数学方法(30543)
- 财(19729)
- 中国(15607)
- 农(14792)
- 业经(11556)
- 务(11233)
- 财务(11201)
- 财务管理(11176)
- 险(10924)
- 保险(10832)
- 企业财务(10651)
- 农业(10378)
- 银(10217)
- 银行(10209)
- 制(10074)
- 贸(10063)
- 贸易(10061)
- 易(9851)
- 收入(9727)
- 行(9583)
- 融(9269)
- 金融(9268)
- 机构
- 大学(186636)
- 学院(186319)
- 济(83715)
- 经济(82452)
- 管理(80760)
- 理学(71499)
- 理学院(70924)
- 管理学(69770)
- 管理学院(69430)
- 研究(52129)
- 中国(43096)
- 财(39805)
- 京(35415)
- 财经(33000)
- 经(30476)
- 科学(29464)
- 经济学(27981)
- 中心(26698)
- 业大(26045)
- 经济学院(25743)
- 财经大学(25374)
- 农(25155)
- 江(24498)
- 所(22461)
- 商学(22140)
- 经济管理(21976)
- 商学院(21935)
- 北京(20823)
- 研究所(20738)
- 范(20350)
- 基金
- 项目(139716)
- 科学(113525)
- 基金(107658)
- 研究(100278)
- 家(92898)
- 国家(92207)
- 科学基金(82441)
- 社会(69050)
- 社会科(65839)
- 社会科学(65823)
- 基金项目(57252)
- 自然(53612)
- 省(52589)
- 自然科(52516)
- 自然科学(52501)
- 自然科学基金(51567)
- 教育(46499)
- 划(44235)
- 资助(43785)
- 编号(38145)
- 部(32296)
- 重点(30697)
- 国家社会(30435)
- 创(29839)
- 教育部(28935)
- 发(28423)
- 人文(28421)
- 创新(27992)
- 科研(27983)
- 成果(27704)
共检索到245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何文炯 侯雨薇
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已试点多年并将在全国普遍实施,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值得关注。文章基于CLHLS数据,估计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预期失能存活时间,通过构建长护险终身缴费和待遇总额的精算分析模型,测算公平保费并计算不同群体的内部收益率,以探究在不同做法下长护险制度可能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低收入群体在获取医疗和照护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可能导致其发生失能后的死亡风险更高,预期失能存活时间较短;(2)若全体参保者按公平保费定额筹资,且待遇水平相同,长护险可能产生逆向再分配,即预期失能存活期较短的低收入群体帮助预期失能存活期较长的高收入群体;(3)若按公平保费定额筹资,在设有最高支付限额的条件下,即使提高低收入参保者的报销比率,对促进正向收入再分配的效果也不明显;(4)若按工资或收入的固定比率筹资,则有利于实现正向的收入再分配。在设计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时,需要注重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统一且适度的待遇水平下,科学测算公平费率并实行按固定比率筹资的方式,促使长护险发挥正向收入再分配功能。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肖颖 朱勤
互助共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考察其再分配效应是评价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互助共济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终身收支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健康保险精算模型,测算不同性别和参保类型群体的缴费回报率,以比较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制度方案的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由于女性失能持续时间更长、工资水平更低,女性参保者的缴费回报率高于男性,从而呈现出“男性补贴女性”的再分配效应。其次,城居保参保者的缴费回报率高于城职保参保者,呈现出“职工补贴居民”的再分配效应;“比例筹资”模式对不同参保类型群体的再分配效应比“定额筹资”模式更强。第三,相比于城职保参保者,60岁城居保参保者的预期余寿更短,但失能持续时间却更长;60岁男性的预期余寿和失能持续时间均比女性更短。本文建议,提高长护险制度统筹层次,推行比例筹资和待遇均等相结合的模式,形成“量能缴费”和“按需保障”的制度特征;同时,探索和发展农村居民更可及的待遇给付方式,以促进群体间的照护保障公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翔 宋寒冰 吴博文
本文在考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寿命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考察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再分配效应。根据省级宏观截面数据估计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退休时的平均余命,并据此分别计算和比较不同参保群体的内部收益率。研究发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呈现微弱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虽然低缴费基数参保者内部收益率略高于中、高缴费基数参保职工,但其内部收益率因相对较短的寿命而大大降低。这也提醒政策制定者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参保职工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平均预期寿命差别,对低收入参保者予以特别关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丽 罗锋
政府财政补贴是新农保试点模式最为突出的特征,但目前试点县市却普遍出现了老年农民投保积极,年轻农民不愿参保的保险逆向选择问题,对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现行新农保试点模式具有对老年农民和高档次缴费人员更为有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引致新农保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设计原因。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农民个人缴费年增长率、增加对农民个人缴费补贴均能有效提高年轻一代参保农民的相对纯受益水平。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本身已经对高标准缴费农民更为有利,部分试点地区推行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赵立航 陈霞
本文利用年金、贴现现值及其相关模型,以广东省的GZ市和SG市为例,定量分析改革前后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得出新计发办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们增加缴费金额、延长缴费时间,但同时也削弱了制度对代内再分配的互助共济功能的结论,提出在执行新计发办法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制度对初次分配中马太效应的修正功能,防止出现代际再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梅 姚露
基于制度和个人两个维度,选择终身净转移额、内部收益率、养老金替代率差距三大指标,运用精算方法,定量分析了"并轨"改革后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代内再分配和代际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职工养老保险新制度可以发挥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也可能会引起代际不公平;收入再分配效应受到工资增长率、利率和缴费年限的综合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翠琴 薛惠元
通过政策分析发现,新农保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体现在政府补贴方面,在本质上是财政的再分配,其中个人账户部分体现为代内再分配,基础养老金部分体现为代际再分配。新农保制度几乎对所有制度内人群都具有正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净转移额来度量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程度,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测算发现:在现行财政补贴政策下,新农保的收入再分配偏向于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人群、缴费困难群体、寿命长的人群、女性农民、长期缴费的人群以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政府缴费补贴越多,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越高,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越大,参保人养老金的净转入额就越多;"捆绑式缴费"政策产生了逆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德浩
文章借助于"黄金律"的概念,将养老保险计划再分配效应的效率量化,从而建立一个可操作的效率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代际交叠模型,对如何实现"黄金率"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搭配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再分配效应 效率 黄金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唐金成 陈明裕
本文使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商业医疗保险的收入公平分配效应,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商业医疗保险有助于促进群体间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显著缩小个体收入差距。商业医疗保险主要通过灾难性医疗支出控制路径、身体健康状况提升路径缓解居民收入差距,而商业保险补偿在提升身体健康状况路径上呈现相反影响。本文以存在问题为导向,借鉴新加坡、荷兰、美国、芬兰等国相关实践经验,为提升商业医疗保险的收入公平分配效果,提出挖掘民众参保需求、完善产品设计开发、健全政府机构和市场主体的医疗控费机制、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多层次健康管理战略等优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殷建强
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收入再分配有三种形式 :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再分配 ,劳动者代际间收入的再分配 ,同代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实现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有多种具体办法 ;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与公平与效率问题紧密关联 ,应谨慎把握。
关键词:
养老保险 收入再分配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文娟 付敏
文章采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普遍使用的失能评估工具Barthel指数作为老年人的失能评估标准,以2014年的CLASS和CLHLS数据为基础,在将两项数据合并后,综合运用多重填补法、生命表技术、沙利文法,对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及其长期照料需求时间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老年人失能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快速增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带残存活时间均高于男性,应将其作为重点关注人群;第二,轻中、重度失能人群中受损的活动能力项目存在差异,在提供照料时应加以区分;第三,60岁的老年人在重度失能状态下需要照料的时间约为0.42年,中重度状态下为0.79年,但是如果将轻度失能也考虑在内,需要照料的时间将增至5.01年。因此,将项目的受益人群扩大到轻度失能人群会导致照料成本大幅度上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亚柯
利用200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基于精算估计方法测算了居民的各种养老金财产及其对家庭财产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高,产生了较大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大幅度降低了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但在全体居民范围内,由于较低的覆盖范围,社会养老保险财产并没有明显改变居民财产的分布差距。
关键词:
养老金财产 财产分布 精算估计方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志东 李妍
基于精算估计的方法,以终身纯转移率作为衡量指标,结合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新人”“中人”“老人”的划分特点来探讨中国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代际收入再分配效应,并分析不同收入组、延迟退休、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缴费年限四个维度对代际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使得男性、女性终身纯转移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整体体现为逆向的代际收入再分配效应,在不同收入组的情况下还能实现正向的代内收入再分配效应;延迟退休政策有利于提升男性年轻在职个体的效用以及降低女性临近退休个体的效用,会进一步扩大代际收入差距;个人账户实际收益率达到记账利率标准可以实现个体效用水平的提高;增加缴费年限有利于提升效用水平,但难以保持代际公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许志涛
本文基于终生收入法构建基础养老金的精算模型,通过测算净收益额与净收益率发现: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能够调节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公平差异化的工资增长率有利于强化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但现行缴费机制的"累退性"弱化了养老保险的再分配功能,甚至可能导致逆向调节效应;基本不存在地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工资增长率和养老金待遇调整比例越高,受益企业越多且受益程度越大,代际再分配效应越强;如果利率大于养老金增长率,参保者都将遭受损失,对高收入企业尤为不利。
关键词:
养老保险 所有制 收入再分配效应 净收益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海珍 曹航玮
一般认为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的收入再分配,并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那么,在实施延迟退休之后,随着缴费期的延长,对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会有怎么样的影响呢?基于此,以《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首先测算当前退休年龄下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比较不同的退休年龄以及预期寿命对延迟退休政策下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居民预期寿命达到一定年龄时,推迟退休年龄能优化再分配收入格局,且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给付压力;(2)由于延迟退休会缩短养老金的领取年数,如果预期寿命没有达到一定年龄,此时若一味过度推迟退休年龄会使养老保险成为居民的"负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