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10)
- 2023(15385)
- 2022(12996)
- 2021(11579)
- 2020(9674)
- 2019(21855)
- 2018(21211)
- 2017(40720)
- 2016(21726)
- 2015(23959)
- 2014(23480)
- 2013(23095)
- 2012(21107)
- 2011(18892)
- 2010(18484)
- 2009(16287)
- 2008(15060)
- 2007(12603)
- 2006(10967)
- 2005(9081)
- 学科
- 济(109121)
- 经济(109025)
- 管理(61046)
- 业(53804)
- 方法(43589)
- 企(42477)
- 企业(42477)
- 数学(39579)
- 数学方法(39159)
- 地方(25863)
- 中国(24701)
- 农(23966)
- 财(21193)
- 学(21008)
- 业经(20051)
- 环境(19043)
- 农业(16827)
- 贸(16346)
- 贸易(16338)
- 易(15791)
- 地方经济(15010)
- 制(13967)
- 和(13364)
- 划(13031)
- 技术(12923)
- 务(12603)
- 财务(12569)
- 财务管理(12545)
- 理论(12269)
- 融(11930)
- 机构
- 学院(304214)
- 大学(303162)
- 济(134740)
- 经济(132332)
- 管理(117998)
- 理学(103764)
- 研究(103253)
- 理学院(102579)
- 管理学(100828)
- 管理学院(100257)
- 中国(74538)
- 科学(64219)
- 京(61613)
- 财(55012)
- 农(52851)
- 所(50360)
- 业大(48787)
- 中心(47581)
- 研究所(46569)
- 财经(45811)
- 经济学(42846)
- 江(42696)
- 经(41830)
- 农业(41695)
- 经济学院(38592)
- 院(37891)
- 范(37779)
- 师范(37299)
- 北京(37146)
- 财经大学(34198)
- 基金
- 项目(220529)
- 科学(174553)
- 基金(163109)
- 研究(153601)
- 家(144601)
- 国家(143474)
- 科学基金(123840)
- 社会(102168)
- 社会科(97080)
- 社会科学(97056)
- 基金项目(87637)
- 省(85892)
- 自然(81827)
- 自然科(79923)
- 自然科学(79899)
- 自然科学基金(78435)
- 划(72638)
- 教育(69543)
- 资助(65048)
- 编号(58539)
- 重点(49986)
- 发(48416)
- 部(47948)
- 创(46102)
- 国家社会(43693)
- 成果(43612)
- 创新(43310)
- 科研(42893)
- 计划(41365)
- 教育部(41256)
共检索到425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金彩 钟章奇 卢鹤立 吴乐英 陈玉龙
城市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对区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受统计数据缺乏与研究方法的限制,当前的研究不仅较少探讨精细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同时也缺乏在县级尺度上对人均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论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通过引入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增强型饱和校正模型估算了网格尺度上的城市居民碳排放,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碳排放总体空间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郑州市市辖区的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总量位于首位,而邢台县、辉县市和襄垣县的
关键词:
城市居民碳排放 夜间灯光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琴琴 鲁丰先 陈海 张丽君 武荣伟 梁小英
从消费视角研究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历史增长、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发展低碳城市和居民合理消费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02—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通过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其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2002—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衣、食、住"等生存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快,"交通、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慢;(2)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人均碳排放以HH区和LL区的空间正相关类型为主;(3)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影响该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另外,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两个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翼 陈英 谢保鹏 裴婷婷 易鑫程
为了厘清我国碳排放与夜间灯光的关系,文章将EKC模型与动态空间面板回归相结合,并引入地理权重与经济权重,对我国1995—2015年的碳排放量与夜间灯光的关系进行实证。结果发现:(1)我国的碳排放受空间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受空间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2)能源碳排放与夜间灯光之间基本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EKC拐点约在2069年前后到来;(3)我国建设用地碳排放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溢出效应,且两者的共同叠加延缓了建设用地碳排放拐点的到来;(4)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夜间灯光对碳排放增长的作用不同,在经济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驱动作用;在经济发展后期,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志建 刘月梅 刘晓 孔凡斌
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水平,将影响各地区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论文通过1995—2013年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的GDP进行了估算和校准,进而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预测长江经济带地区2014—2050年的GDP,根据碳强度衰减速率,设置了3种模拟情景。研究表明:以"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和江西地区尚未出现碳峰值,其他地区在2050年之前出现碳峰值;其中云南在2025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以"十三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仍未出现碳峰值,安徽和江西地区在2040年之后出现碳峰值,四川、重庆、贵州均在2031年左右达到碳峰值;云南在2023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上述两种模拟情景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达峰的时间要早于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以长江经济带实现"2030年达到碳峰值"为目标的模拟情景发现,各地区碳强度衰减速率的差异显著,这从云南碳强度衰减速率2.58%、江西碳强度衰减速率7.53%,便可窥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制定碳减排方案的要义,在协调好碳强度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效调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分区域、分阶段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减排政策,这将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下顺利实现碳峰值目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丹丹 沈菊琴
以30个省份为研究单元,整合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度中国省级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构建环境绩效PSR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中国省域经济集聚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绩效整体较低,从时间上表现为阶梯式上升态势。中国省域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度在2008-2018年均值为0.431,在区域布局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结构,冷热点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在影响要素分析中,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密度、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媛婷 李益敏 吴博闻 计培琨 杨雪
利用2012年、2015年、2018年和202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与统计数据,在4期建成区提取结果相对误差均小于5%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建成区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建成区扩张速度分布由2012—2015年的从中央到四周递减转变为2015—2020年的四周增速较高而中央较低,2012—2020年扩张强度有所提升,中强度及以上州市占比由2012—2015年的31.25%增加到2018—2020年的50%;建成区扩张速度的高高聚集区与热点区域均分布在滇中与滇东北,且建成区3个时间段内重心呈西北—东北—东南迁移趋势;扩张速度演变的主导单因子为路网密度、用水总量和人口密度,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作用。因此,需采取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控与正向激励政策来促进平衡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鹏 元丽娇 孙滢悦
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总体的城市结构为单中心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发展特征为中部强、西部弱、东部增强趋势明显。(2)耦合区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高—高、高—中、中—高耦合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高—低耦合区分布在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地,中—中耦合区分布在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区,而中—低、低—中、低—低耦合区则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经济欠发达地带。(3)2018—2021年夜间灯光与POI核密度耦合相同区域面积总体在增加,即高—高耦合与低—低耦合区;2018—2020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中—高耦合区减少;2020—2021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则有所减少,中—高耦合区增加。(4)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经济、政治、人口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秦蒙 刘修岩 李松林
本文采用校准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增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城市规模和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负效应;进一步的讨论表明:在规模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带来的负效应会更大。其政策启示是:应加强对城市蔓延,尤其是小城市无序蔓延的治理和管控,坚持空间紧凑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
城市蔓延 经济增长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冯颖 陈思盈 韩经纬
【目的/意义】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建成区面积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城市边缘区向外延展的城市蔓延现象,亟需抓住城市蔓延的基本特征,有的放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蔓延治理策略。【设计/方法】研究综合运用遥感数据测度中国城市蔓延指数,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实证检验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机理。【结论/发现】第二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城市蔓延,第三产业发展有效抑制城市蔓延;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蔓延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长江中下游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更大,且产业发展对临近区域的城市蔓延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过于强调市场因素的单中心城市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产业发展导致的城市蔓延现象在相邻地区存在相互“模仿”和“传染”效果。
关键词:
产业发展 城市蔓延 区域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荣培君 张丽君 秦耀辰 刘荣增 郑智成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居民日常消费产生的嵌入式碳排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EIO-LCA模型、ESDA-SDE和GWR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精细尺度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明显于空间异质性特征;高值区聚集于城市扩张较快的新建开发区,以大量新建商品房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家属院的居民为主;家庭和住房特征、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均对人均嵌入式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空间渐进规律明显,其中家庭收入和低碳消费理念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研究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及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论在中国城市低碳社区构建中的适用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磊 李贵才 林姚宇
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交通、建筑碳排放都具一定影响,是一定技术条件下居民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从居民碳排放源头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居民碳排放的逻辑关联,明确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建成区形状、中心区状况及邻接性这五个空间形态要素是影响居民碳排放的关键。从理论上看,多数空间形态要素对居民交通及建筑碳排放有着不同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亟需具体的量化研究予以支持。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空间形态 居民碳排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慧敏 胡守庚
长江经济带的五大城市群是该区域内城市化的主体,评估不同城市群的发展差异有助于准确理解该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基于美国宇航局新一代夜间灯光遥感产品,利用灯光增长率、变异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灯光基尼系数等方法评估了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差异。通过比较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一直雄踞五大城市群之首,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增长率最快,黔中城市群较滇中城市群发展更快,五大城市群的整体差异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对于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发展差异而言,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愈加均衡的趋势,而其它四个城市群的趋势不明显;对于城市群内部不同地理网格的发展不平衡度而言,长三角内部发展不平衡度在降低,而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的不平衡度有上升的趋势,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变化趋势性不明显。总的来说,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其它城市群虽然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总结了各城市群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指城市群的交通建设以及寻找符合自身优势的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鑫 任云英
揭示碳排放量与时空变化格局,对低碳化发展与国土生态管控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对象,通过IPCC、夜间灯光反演等方法构建核算框架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碳排放逐年增长,年均变化率为“S”形波动。(2)新区南北向的碳排空间聚集由紧凑变为散布,东西向则相反。(3)碳排放呈现高度空间自相关,内聚的趋势明显,但存在外扩的趋势。(4)碳排放空间聚类减弱,黄岛组团呈现高—高热点;藏南和宝山镇呈现低—低冷点。基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层面归纳影响因素,以期对碳排放控制提供指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VIIRS/DNB夜间灯光月度产品插补方法对比——以北京为例
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校正数据的实证研究
从夜间灯光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
城市居民夜间餐饮消费的空间选择和驱动因素——以云南省为例
服务业产业多样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地级市夜间灯光数据的证据
多维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高德人口迁徙数据
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分布动态演变——基于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我国区域塌陷的时空演绎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