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8)
- 2023(16012)
- 2022(13916)
- 2021(12904)
- 2020(10736)
- 2019(24913)
- 2018(24605)
- 2017(47309)
- 2016(25836)
- 2015(28880)
- 2014(28937)
- 2013(27908)
- 2012(25282)
- 2011(22476)
- 2010(22159)
- 2009(19953)
- 2008(18934)
- 2007(16141)
- 2006(14090)
- 2005(11664)
- 学科
- 济(100282)
- 经济(100163)
- 管理(70614)
- 业(64327)
- 企(52826)
- 企业(52826)
- 方法(47331)
- 数学(40948)
- 数学方法(40385)
- 中国(28180)
- 农(26626)
- 财(24006)
- 地方(23462)
- 学(22699)
- 业经(22011)
- 农业(17870)
- 理论(17558)
- 制(16855)
- 环境(16356)
- 贸(15668)
- 贸易(15662)
- 和(15410)
- 易(15108)
- 技术(15064)
- 务(14901)
- 财务(14821)
- 财务管理(14789)
- 企业财务(13986)
- 划(13526)
- 银(13428)
- 机构
- 学院(352368)
- 大学(352028)
- 管理(141246)
- 济(133479)
- 经济(130375)
- 理学(123301)
- 理学院(121856)
- 管理学(119414)
- 管理学院(118783)
- 研究(116131)
- 中国(83534)
- 科学(75523)
- 京(75021)
- 财(59731)
- 农(57370)
- 所(56870)
- 业大(54792)
- 江(54539)
- 中心(53495)
- 研究所(52533)
- 财经(48886)
- 范(48694)
- 师范(48158)
- 北京(45888)
- 农业(44887)
- 经(44593)
- 院(43610)
- 州(41410)
- 经济学(39551)
- 师范大学(39123)
- 基金
- 项目(255319)
- 科学(201125)
- 基金(185207)
- 研究(183656)
- 家(162296)
- 国家(161016)
- 科学基金(139169)
- 社会(115373)
- 社会科(109318)
- 社会科学(109289)
- 省(101002)
- 基金项目(99559)
- 自然(92467)
- 自然科(90324)
- 自然科学(90298)
- 自然科学基金(88607)
- 划(84701)
- 教育(84363)
- 资助(75753)
- 编号(74891)
- 成果(58769)
- 重点(56900)
- 部(54990)
- 发(54099)
- 创(52629)
- 课题(51366)
- 创新(49144)
- 科研(49110)
- 国家社会(47311)
- 教育部(46876)
- 期刊
- 济(140459)
- 经济(140459)
- 研究(96907)
- 中国(62511)
- 学报(57855)
- 科学(52858)
- 农(50921)
- 管理(49167)
- 财(43891)
- 大学(43408)
- 学学(40965)
- 教育(38206)
- 农业(35276)
- 技术(30920)
- 业经(24594)
- 融(24521)
- 金融(24521)
- 财经(22297)
- 经济研究(21687)
- 问题(19905)
- 图书(19259)
- 经(19004)
- 业(17415)
- 科技(17294)
- 资源(17261)
- 版(16621)
- 理论(16060)
- 技术经济(15681)
- 统计(15552)
- 现代(15387)
共检索到494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西南部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区域。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周边50-100公里左右区域已初步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边缘城镇群"。从经济空间联系强度格局演化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组团"多极化、碎片化"特征显著,武汉都市圈组团、长株潭组团和南昌-九江组团扩张显著,从而严重挤压了宜昌组团和萍乡-宜春-新余组团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婕 卢孟
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Landsat TM/ETH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城市用地复合指数NUACI,提取2000、2005和2010年三个节点年份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范围,分析长江中游环鄂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从总体来看,2000—2010年之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武汉城市圈城市建成区面积空间分布最广且城市建成区分布单中心圈层空间格局显著,但随着扩散效应的加强,逐步形成以"鄂州—黄石—黄冈"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副中心: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单城市星状空间分布向多中心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发展,"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集群发展更为显著;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最快,空间分布格局放射轴向特征显著,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与交通要素关系密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洋 林爱文 胡碧松 鞠民
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对于透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规律以及促进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优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时相同期Landsat卫星数据以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校正,并采用其他辅助数据法对比分析获取城镇建成区面积的阈值,在此阈值基础之上选取景观总面积、总斑块数量和聚集度指数等总共8个典型景观格局指标,继而使用FRAGSTATS 4. 2软件对1992~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992~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快速扩展,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9. 68倍,斑块数量增加了2. 39倍,斑块密度也得到较大的增加,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和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逐渐上升,中小城市不断壮大,同时出现了较多的新兴小城镇,总边界长度和平均边界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 56%和21. 58%,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城镇间聚集度越来越高,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3)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两个指标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但是景观总面积、总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等8个指标在演变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波动和无序化,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不规则和无序化的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垠 李磊 廖菲
基于2010年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计算出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区县平均灯光强度值,并与表征城镇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灯光强度与该复合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可用夜间灯光指数来反映城镇化水平。采用1992、2002、2012年三期的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制作成都平原城市群夜间灯光指数图,对比分析得出近二十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过程的时空格局,为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兵 魏康霞 宋巍巍
通过分析1994~2009年16a逐年DMSP/OLS的静态平均灯光数据的DN值分布情况,考虑实际空间格局分布数据需求和数据质量,选择1994、2000、2005、2009年4个年度为代表,进行江西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应用研究,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9年度江西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扩展趋势基本一致;在城镇化增长速度上,2000~2005年比1994~2000年大29.53%,2005~2009年比1994~2000年大43.57%,说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正逐步提速,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景观指数分析表明江西省城镇化扩张过程中,面积越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磊 杨文毅 张伊娜
基于银联刷卡消费数据,以消费流为视角,从节点、层级和聚类结构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网络体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汉、长沙、南昌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和影响力,但长江中游城市群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型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只能在局部地区具有主导性,处于消费网络的第一层级;荆州、株洲和上饶作为局部次级主导型城市归属于第二层级;其他城市作为从属型城市归属于第三层级。在聚类结构方面,城市群消费网络形成了八个凝聚子群,各子群与本省省会城市所在子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而与其他子群的联系程度较低。由此可知,地理距离和行政边界是影响城市群消费网络体系的重要因素,打破行政边界所造成的消费壁垒是促进消费网络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彦开 赵渺希 荣丽华
为了揭示呼包鄂城市群时空演化特征和主导因素并明确其所处发展阶段,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群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5个时期建成区轮廓,运用规模扩张指数、重心偏移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其扩张过程、扩张方向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量化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驱动力模型,探究其时空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呈现"先快后慢、先强后弱"的中心圈层式扩张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2)扩张方向上呈现"顺势转移、逐心而动"和"大幅东进、加速南移"的空间重心迁移特征;(3)空间格局上呈现核心-边缘分布以及"由极化转向集聚"的组织结构特征;(4)动力机制上以行政力和内源力平行驱动为主,市场力和外向力对城市群空间扩张影响作用依次递减。区域城镇化进程较快,总体处于快速发展的低级一体化阶段。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正祥 毕继芳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提出,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是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文章在深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英国伦敦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在交通运输规划、管制、枢纽衔接和政府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高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行效率与衔接度、推动"互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度"模式的创新发展等对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乃至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景奇 周思静 修春亮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五大区域级城市群近20年间空间扩张的过程和规律,进而对比五大区域级城市群在空间扩张协同性上的差异。研究方法:通过对DMSP/OLS与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的融合,分析研究区1998—2017年空间扩张动态变化,在对其扩张速度、质量和内部关联测算的基础上,对比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4个时点空间扩张的协同水平。研究结果:(1)五大区域级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协同性整体上升,但群间差异大;(2)城市数量少的中小规模城市群空间扩张协同性更高;(3)中小规模城市群中,双核心城市群比单核心城市群在协同发展上更具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区域级城市群的发展应根据城市群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规划上促进土地的联合开发利用,增强用地空间增长的协同性,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有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