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20)
2023(16491)
2022(14367)
2021(13206)
2020(11058)
2019(25134)
2018(24730)
2017(48004)
2016(25655)
2015(28477)
2014(28407)
2013(27850)
2012(25362)
2011(22936)
2010(22664)
2009(20593)
2008(19545)
2007(16842)
2006(14524)
2005(12532)
作者
(72907)
(61103)
(60326)
(57712)
(38770)
(29232)
(27527)
(23931)
(23118)
(21431)
(20668)
(20667)
(19299)
(18999)
(18887)
(18583)
(18125)
(17920)
(17359)
(17331)
(14947)
(14943)
(14590)
(13956)
(13695)
(13423)
(13287)
(13089)
(12314)
(11950)
学科
(120153)
经济(120040)
管理(73571)
(67101)
(55916)
企业(55916)
方法(51527)
数学(45330)
数学方法(44754)
中国(26714)
(26396)
地方(26234)
(25445)
(24946)
业经(24199)
农业(18108)
(17542)
环境(17228)
(17199)
贸易(17192)
理论(17177)
(16872)
(16601)
(16318)
财务(16246)
财务管理(16216)
技术(15919)
地方经济(15855)
企业财务(15439)
(15041)
机构
大学(364130)
学院(362614)
(151555)
经济(148533)
管理(144726)
理学(126663)
理学院(125268)
管理学(122924)
管理学院(122263)
研究(121848)
中国(88143)
科学(75775)
(75760)
(65815)
(60126)
(55719)
研究所(55289)
中心(55057)
财经(54129)
业大(53798)
(50689)
(49384)
(47172)
北京(47044)
经济学(46734)
师范(46724)
(44661)
农业(43601)
经济学院(41913)
(41166)
基金
项目(256474)
科学(202670)
基金(187799)
研究(185402)
(163971)
国家(162683)
科学基金(140517)
社会(118533)
社会科(112467)
社会科学(112438)
基金项目(99704)
(99337)
自然(91909)
自然科(89781)
自然科学(89759)
自然科学基金(88107)
教育(84871)
(83824)
资助(77229)
编号(74541)
成果(58932)
重点(57324)
(56436)
(54878)
(53027)
课题(50422)
创新(49566)
科研(49389)
国家社会(49383)
教育部(48626)
期刊
(162011)
经济(162011)
研究(104375)
中国(61064)
学报(57579)
科学(53111)
管理(52513)
(49300)
(49265)
大学(43860)
学学(41618)
教育(35275)
农业(34423)
技术(32393)
(27522)
金融(27522)
经济研究(27146)
财经(26609)
业经(25011)
(22854)
问题(20592)
技术经济(18675)
图书(17865)
统计(17399)
科技(17087)
理论(17083)
(17039)
(16287)
资源(16194)
商业(15827)
共检索到513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巧俐   王跃  
文章用夜间灯光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log-t检验,从产业结构视角对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进行识别,并运用Order 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收敛性的产业结构因素。研究发现:夜间灯光不仅能有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对产业结构给出更敏感的表征。研究期间,除北京之外的其余3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收敛至3个俱乐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内部出现了分化现象,俱乐部收敛和板块分化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是驱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来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赫胜彬  张靓  
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足迹理论,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区域发展的方法。首先用灯光指数表征区域发展水平,将其作为产出因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区域生态足迹,将其作为投入因子;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指数。然后进行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灯光指数与生态足迹增长率对比分析,及区域发展指数变化规律聚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上海和北京在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中占据前两位,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方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各省区市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除内蒙古和陕西外,生态足迹的增长率均低于灯光指数的增长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区域发展类型可以分为进步型、稳定型和退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黎江韵  
采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及各省份专利授权数据,利用Moran’sI测度和LISA聚类结果,分析2013—2018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专利授权数量的空间聚集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两极化严重,正逐渐形成中西部地区创新低值陷阱和东部沿海创新集聚高地的现象。但因技术创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显著正相关影响,各级政府需制定适合本地的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路径,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经济开放强度,强化省份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康宁  陈丰龙  刘修岩  
本文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测算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力求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以及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估计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夜间灯光亮度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GDP的替代变量,并用来测算实际经济增长率。根据灯光数据的拟合值以及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数据,进一步对中国及其各省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省份,1993—201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与官方统计数据都不完全吻合,全国整体低1.02个百分点,东、中、西三大区域均低约1.5—1...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夜间灯光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状况。近年来,经济学者将夜间灯光数据引入经济统计框架,用于度量经济活动活跃程度及分布特征,在修订和改进GDP统计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引发了采用夜间灯光数据的经济学文献持续增长。本文基于对夜间灯光数据以及GDP统计数据特征的对比分析,系统梳理了经济学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调整和修正GDP统计数据的文献,进而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如何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对经济发展差距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进一步提炼了夜间灯光数据应用方面需要注意的挑战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与随机收敛特征。研究价值:揭示出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识别出各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区域塌陷问题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区域塌陷指数,使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十五”时期至“十三五”时期(2001—2020年)我国区域塌陷程度进行实证测度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塌陷程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梯度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我国区域塌陷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总体呈倒U形变化。我国区域塌陷的演进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与西部变化相对平稳,中部先“塌陷”后“崛起”,东北塌陷程度升高;南北差距不断扩大,但东西差距仍是主要矛盾。经济、人口、城镇化、行政级别、科技、交通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区域塌陷的空间格局分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梅  祝雨翔  
中国长期的市场化进程是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现有文献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借助最新的连续夜间灯光数据计算经济不均衡程度,结合2000—2019年26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方法研究推进市场化对地区经济不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显著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拉大地区经济差异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究其原因,本文发现推进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并因此导致的资本非均衡配置和人力资本重置是市场化进程推动地区经济失衡的重要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渭宗   徐建辉   赵田  
长江流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和示范区,科学监测和分析长江流域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对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长时间序列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集,估算长江流域碳排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TWR模型探究长江流域碳强度的时空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两种夜光数据融合模型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优度为0.93满足精度要求;分省构建的碳排放估算模型,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精度均大于0.85,平均相对误差为14.54%,满足估算精度要求。(2)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2000~2021年长江流域市级尺度碳强度的全局Moran’s I均大于0,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长江流域市级尺度碳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局部自相关分析中发现市级尺度显著性聚集从2000年的51.82%下降到2021年的43.52%,碳强度在空间上存在一定聚集性。(4)GTWR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大,且主要表现为正向,产业结构的影响次之,人口密度存在双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小且以负向影响为主。研究结果表明,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促进产业的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出发,充分发挥长江流域的人口和经济优势,对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志建  刘月梅  刘晓  孔凡斌  
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水平,将影响各地区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论文通过1995—2013年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的GDP进行了估算和校准,进而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预测长江经济带地区2014—2050年的GDP,根据碳强度衰减速率,设置了3种模拟情景。研究表明:以"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和江西地区尚未出现碳峰值,其他地区在2050年之前出现碳峰值;其中云南在2025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以"十三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仍未出现碳峰值,安徽和江西地区在2040年之后出现碳峰值,四川、重庆、贵州均在2031年左右达到碳峰值;云南在2023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上述两种模拟情景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达峰的时间要早于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以长江经济带实现"2030年达到碳峰值"为目标的模拟情景发现,各地区碳强度衰减速率的差异显著,这从云南碳强度衰减速率2.58%、江西碳强度衰减速率7.53%,便可窥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制定碳减排方案的要义,在协调好碳强度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效调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分区域、分阶段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减排政策,这将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下顺利实现碳峰值目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兵  龚昭  刘思勤  李松楠  
本文采用Henderson et al.(2012)的方法,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1992—2013各年度的夜间灯光数据与官方统计数据,对各国GDP增速的灯光预测值和最优组合值进行了测算,并补全数据缺失国家的GDP增长率。通过将GDP增速的最优组合值与官方GDP增速之间的差值和世界银行对各国数据统计质量的评分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数据统计质量越差的国家,最优组合值与官方GDP增速之间的差值越大,从而认为该差值可以代替世界银行对各国数据统计质量的评分,用来度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治理水平的高低,这对我国各经济主体进行海外投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琪  袁涛  郑新奇  
国内生产总值(GDP)通常以各种统计资料、统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核算,费时耗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GDP的新方法。在分析夜间灯光强度与GDP关系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GDP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省级GDP空间化模拟。结果显示,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964,显著性水平低于0.05,通过夜间灯光数据计量省级GDP总量的效率和精度都令人满意,将灯光数据应用于经济分析具有可行性。进一步修正完善模型,将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一种新研究方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凯   李荣林  
基于2000—2017年间中国对非援助数据,选用非洲国家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深入探究中国对外援助与非洲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在提取、校正并整合了DMSP-OLS和NPPVIIRS两类灯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广义可加模型验证了其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发现中国援助能够显著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且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也会进一步吸引中国援助资金流入,更改样本范围与核心解释变量后上述结论并不会改变。而西方双边与多边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这种正反馈循环。不同流向与来源的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具有异质性,其中优惠程度更低的OOF类援助、流向社会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及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援助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但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小;而ODA类援助、流向经济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及来自中国政府机构的援助则正好相反。扩展性分析表明,随着上述互动关系循环累积,使得中国援助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这为拓展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优化对非援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