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29)
- 2023(18733)
- 2022(16116)
- 2021(14866)
- 2020(12426)
- 2019(28463)
- 2018(27802)
- 2017(52694)
- 2016(28606)
- 2015(31983)
- 2014(31475)
- 2013(31111)
- 2012(28323)
- 2011(25632)
- 2010(25063)
- 2009(22649)
- 2008(21631)
- 2007(18313)
- 2006(15726)
- 2005(13364)
- 学科
- 济(114324)
- 经济(114204)
- 管理(79901)
- 业(73489)
- 企(59427)
- 企业(59427)
- 方法(54633)
- 数学(48474)
- 数学方法(47888)
- 中国(32550)
- 农(29836)
- 财(27108)
- 学(25700)
- 业经(24351)
- 贸(22581)
- 贸易(22573)
- 易(21971)
- 地方(21383)
- 环境(20667)
- 农业(20156)
- 制(18173)
- 和(17664)
- 技术(17226)
- 理论(17137)
- 务(16907)
- 财务(16837)
- 财务管理(16807)
- 银(16030)
- 划(15976)
- 银行(15959)
- 机构
- 大学(404887)
- 学院(401783)
- 济(163028)
- 经济(159860)
- 管理(158021)
- 理学(138963)
- 研究(138418)
- 理学院(137380)
- 管理学(134786)
- 管理学院(134087)
- 中国(101174)
- 科学(88689)
- 京(85826)
- 农(70924)
- 财(69196)
- 所(69081)
- 业大(65316)
- 研究所(64157)
- 中心(62175)
- 财经(57648)
- 农业(56339)
- 江(54260)
- 北京(53473)
- 经(52873)
- 范(52012)
- 师范(51394)
- 院(50588)
- 经济学(49832)
- 经济学院(45140)
- 州(44068)
- 基金
- 项目(290546)
- 科学(228273)
- 基金(213372)
- 研究(203922)
- 家(189623)
- 国家(188166)
- 科学基金(160792)
- 社会(130262)
- 社会科(123618)
- 社会科学(123585)
- 基金项目(113361)
- 省(111194)
- 自然(107348)
- 自然科(104948)
- 自然科学(104916)
- 自然科学基金(103009)
- 划(95428)
- 教育(92915)
- 资助(87643)
- 编号(80360)
- 重点(65677)
- 部(63574)
- 成果(62571)
- 发(61408)
- 创(60148)
- 科研(56593)
- 创新(56347)
- 课题(54823)
- 国家社会(54816)
- 计划(54482)
- 期刊
- 济(164449)
- 经济(164449)
- 研究(111700)
- 学报(71406)
- 中国(68408)
- 科学(63434)
- 农(62555)
- 管理(54829)
- 大学(53326)
- 学学(50599)
- 财(49994)
- 农业(43769)
- 教育(37470)
- 技术(32502)
- 融(28647)
- 金融(28647)
- 经济研究(28302)
- 财经(27028)
- 业经(26539)
- 业(23480)
- 经(23259)
- 问题(22571)
- 科技(20262)
- 版(19685)
- 图书(19583)
- 资源(18965)
- 业大(18819)
- 技术经济(18404)
- 统计(18334)
- 理论(17600)
共检索到559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垠 李磊 廖菲
基于2010年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计算出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区县平均灯光强度值,并与表征城镇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灯光强度与该复合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可用夜间灯光指数来反映城镇化水平。采用1992、2002、2012年三期的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制作成都平原城市群夜间灯光指数图,对比分析得出近二十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过程的时空格局,为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鹏 元丽娇 孙滢悦
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总体的城市结构为单中心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发展特征为中部强、西部弱、东部增强趋势明显。(2)耦合区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高—高、高—中、中—高耦合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高—低耦合区分布在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地,中—中耦合区分布在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区,而中—低、低—中、低—低耦合区则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经济欠发达地带。(3)2018—2021年夜间灯光与POI核密度耦合相同区域面积总体在增加,即高—高耦合与低—低耦合区;2018—2020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中—高耦合区减少;2020—2021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则有所减少,中—高耦合区增加。(4)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经济、政治、人口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立新 徐海涛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久文 周孝伦
文章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高德人口迁徙数据等,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莫兰指数、网络中心性分析和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并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迁徙成本等方面研究长三角人口迁徙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不均衡,城市规模呈现东重西轻的局面,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较大规模的城市相互邻近、较小规模城市相互邻近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市群沿长江和京沪高铁向宁合方向拓展。(2)根据人口迁徙强度,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划分为四级,随着网络层级下降,网络密度增加、节点城市增多。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和杭州等五市中心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3)从人口迁徙网络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内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4)工资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便利性和医疗服务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均显著促进了人口迁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3)空间Markov转移概率估计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在中国地区经济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高水平地区为邻能够显著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区域塌陷问题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区域塌陷指数,使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十五”时期至“十三五”时期(2001—2020年)我国区域塌陷程度进行实证测度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塌陷程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梯度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我国区域塌陷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总体呈倒U形变化。我国区域塌陷的演进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与西部变化相对平稳,中部先“塌陷”后“崛起”,东北塌陷程度升高;南北差距不断扩大,但东西差距仍是主要矛盾。经济、人口、城镇化、行政级别、科技、交通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区域塌陷的空间格局分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景奇 周思静 修春亮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五大区域级城市群近20年间空间扩张的过程和规律,进而对比五大区域级城市群在空间扩张协同性上的差异。研究方法:通过对DMSP/OLS与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的融合,分析研究区1998—2017年空间扩张动态变化,在对其扩张速度、质量和内部关联测算的基础上,对比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4个时点空间扩张的协同水平。研究结果:(1)五大区域级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协同性整体上升,但群间差异大;(2)城市数量少的中小规模城市群空间扩张协同性更高;(3)中小规模城市群中,双核心城市群比单核心城市群在协同发展上更具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区域级城市群的发展应根据城市群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规划上促进土地的联合开发利用,增强用地空间增长的协同性,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有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西南部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区域。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周边50-100公里左右区域已初步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边缘城镇群"。从经济空间联系强度格局演化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组团"多极化、碎片化"特征显著,武汉都市圈组团、长株潭组团和南昌-九江组团扩张显著,从而严重挤压了宜昌组团和萍乡-宜春-新余组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异质性研究
基于MODIS影像和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特征研究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呼包鄂城市群空间扩张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研究——基于1992—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考察
中国城市规模的度量及其空间竞争的来源——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特征——基于“近十年来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POI与NPP/VIIRS灯光数据的城市群边界定量识别
经济平稳增长下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峰值研究——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