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2)
- 2023(10591)
- 2022(9254)
- 2021(8777)
- 2020(7792)
- 2019(18459)
- 2018(18781)
- 2017(35630)
- 2016(19553)
- 2015(22094)
- 2014(22485)
- 2013(21889)
- 2012(20002)
- 2011(17926)
- 2010(17994)
- 2009(16790)
- 2008(16732)
- 2007(14765)
- 2006(12719)
- 2005(11332)
- 学科
- 济(79900)
- 经济(79801)
- 管理(55419)
- 业(52515)
- 企(44231)
- 企业(44231)
- 方法(40524)
- 数学(36390)
- 数学方法(35865)
- 财(22395)
- 农(21282)
- 中国(19676)
- 制(18023)
- 业经(16519)
- 学(15389)
- 地方(15379)
- 贸(13767)
- 贸易(13762)
- 农业(13729)
- 务(13519)
- 财务(13466)
- 财务管理(13425)
- 易(13351)
- 银(12766)
- 银行(12740)
- 企业财务(12713)
- 理论(12573)
- 体(12217)
- 和(12211)
- 行(12086)
- 机构
- 大学(272502)
- 学院(271323)
- 济(110927)
- 经济(108532)
- 管理(107913)
- 理学(92665)
- 理学院(91711)
- 管理学(90051)
- 管理学院(89531)
- 研究(88022)
- 中国(67687)
- 京(57013)
- 科学(54076)
- 财(53034)
- 农(45496)
- 所(43895)
- 中心(42962)
- 江(42278)
- 财经(41442)
- 业大(40936)
- 研究所(39789)
- 经(37461)
- 农业(35655)
- 范(35589)
- 北京(35557)
- 师范(35228)
- 经济学(33588)
- 州(32925)
- 院(31799)
- 财经大学(30620)
- 基金
- 项目(181742)
- 科学(142961)
- 研究(132091)
- 基金(131390)
- 家(114008)
- 国家(113056)
- 科学基金(97540)
- 社会(82724)
- 社会科(78425)
- 社会科学(78398)
- 省(72241)
- 基金项目(69580)
- 自然(64046)
- 教育(62820)
- 自然科(62571)
- 自然科学(62551)
- 自然科学基金(61391)
- 划(60695)
- 资助(54680)
- 编号(54252)
- 成果(43927)
- 重点(41139)
- 部(40859)
- 发(38485)
- 创(37669)
- 课题(37445)
- 科研(35584)
- 创新(35272)
- 教育部(35108)
- 大学(34425)
- 期刊
- 济(118562)
- 经济(118562)
- 研究(78118)
- 中国(52781)
- 财(43472)
- 学报(41010)
- 农(39546)
- 管理(38254)
- 科学(37463)
- 教育(31576)
- 大学(31461)
- 学学(29257)
- 技术(26667)
- 农业(26077)
- 融(25108)
- 金融(25108)
- 财经(20401)
- 业经(19491)
- 经济研究(18454)
- 经(17492)
- 问题(16066)
- 统计(15187)
- 技术经济(14386)
- 业(14312)
- 图书(13756)
- 理论(13558)
- 策(13543)
- 版(12978)
- 决策(12568)
- 财会(12393)
共检索到399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根洲 单正义
探究不同群体对新高考改革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后续改革是重构式颠覆性改革还是渐进式完善性改革。采用多群组分析框架进行研究发现,大学教师、大学生、高中教师、高中生、家长、社会人士六类群体对新高考改革成效与必要性的评价均趋于正面,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多数群体在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经历新高考改革的亚群体对新高考制度包括选科制度、招生录取制度的评价亦均趋于正面,五类亚群体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多数群体在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高中教师总体上对新高考改革的认可度更高,社会人士对新高考改革必要性的认可度更高但对新高考改革成效的认可度更低,大学教师对新高考制度包括选科制度、招生录取制度的认可度更低。要推动新高考改革取得更好的预期成效,既需进一步权衡群体利益冲突、调和群体认知分歧,亦要在研究、宣传两个维度上持续发力。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吴红斌 蒋承
本文采用2017年"高中生发展和核心能力测评"(ACC)大型实验研究项目的测试与问卷调查数据,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偏离度、逐步回归、分位数回归等多种方法,就新高考改革下资优高中生的文理科科目选择及新高考改革对文理科成绩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后资优高中生在文科科目选择的偏离度上相对较大,更多的具有文科兴趣的资优高中生放弃文科科目而选择理科科目。新高考改革对资优高中生的文科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理科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新高考改革对文科成绩的负向影响在高分位上更加明显,而对理科成绩的显著影响则在低分位上更为明显。因此,对于资优高中生群体,不必过多担心以物理为代表的理科科目选择比例的下降,更应重视和合理引导资优高中生根据兴趣选择文科科目,以避免未来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优质人才的缺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红昊 张文杰
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升学选择空间,新高考改革从投档单位、科目要求、志愿数量、专业分配等多维度重塑了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这一制度调整对高校各专业的录取情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基于2016—2018年浙江省高考录取数据,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各专业生源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发现,由于高考改革释放并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的偏好,经济学类、计算机类以及医学类专业的招生位次在高考改革后有所上升。值得担忧的是,土木工程类、材料工程类、电气工程类、能源工程类以及机械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招生位次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此外,基于院校选拔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各专业生源质量的波动集中体现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生源质量 专业选择 升学选择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盛大林 吴星晔 钟笑寒
新高考改革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考生为追求高分而进行的策略性科目选择也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政策后果。本文研究了科目选考机制下的纳什均衡。研究表明,科目选考制度存在多重纳什均衡的问题,且其中一些均衡可能会导致选考不同学科的人数比例差异过大。选考科目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关键词:
匹配 高考改革 科目选考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海峰 韦骅峰
基于2022年“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项目组所收集的“高考改革调查问卷”中40326份高中生问卷,结果显示:高中生对高考选科制度和选科结果基本满意,对高考选科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基本认可,认为高考选科利于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部分高中生选科时出现心理焦虑,传统文理分科仍是所选人数最多的组合。同时也发现:高中生对高考选科制度和对未来发展的引导基本满意、对家长参与高考选科的认可度偏低、家庭收入较低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生的高考选科满意度较低、心理焦虑现象集中在高一与成绩较差学生、“物理遇冷”现象有效缓解等。针对这一实际,教育主管部门需对新高考科目改革持续优化调整,家长应提升在学生高考选科过程中的参与度,高中对弱势学生的选科指导需予以特别关注,同时建立家校协作机制以对产生选科心理焦虑的学生及时疏导,高校专业选科要求也尚有调整空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覃红霞 郑铭敏 方芳
学生学业表现是衡量学生发展和评价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依据。围绕学生学业表现,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公平理论构建的整合模型,实证考察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审视新高考的育人功能以及公平性价值。通过对全国13 749名经历过新高考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传统社会支持理论不同,在新高考系统中,仅学校支持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家庭支持和朋辈支持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公平感知与学习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公平感知的教育价值。在新高考全面推进阶段,需要继续推动改革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关注学校系统的差异性;重视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和朋辈支持资源的互动并释放更多的公平信号。
关键词:
新高考 学业表现 公平感知 社会支持系统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陈巧云 李艺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同类型高校间不均衡。为了解不同类型高校信息化建设绩效水平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各类高校697名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顾客满意度调查法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法对高校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从学生所在高校类型、学生学段、学生性别角度进行多群组检验。结果显示,江苏省高校学生对高校信息化总体绩效的平均满意度水平介于"一般"至"满意"之间,其中学生对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最低,信息化资源对高校信息化绩效贡献最大;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受到学生所在高校类型和学段的影响,与学生性别无关;"985"高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化绩效评价较高,"211"高校和一般大学学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臧铁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正在全国铺开,提出并论证高考改革的原则,既是对高考理念和其支撑性理论的一个解读,也是对高考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的一种诠释。"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是当前和未来高考改革都需要始终遵从的,因而带有根本性;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多元评价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正在进入到高考改革操作中的理念,在今后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步加大。
关键词:
新课程 高考 高考改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景安磊
在我国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关键期,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旨在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发展,追求适合的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培育教育改革新动力。
关键词:
考试招生 高考改革 教育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玉祥
传统模式中,文理考生之间泾渭分明,在投档录取上相互之间并不发生联系。只要允许高校设置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就无法在新高考中按传统思维分院校开展投档录取。新的招生理念是投档时不再"投档到校",而改为"投档到志愿单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宝庆 魏小梅
新高考改革进程中隐含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钟摆现象"、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缺乏特色、高中学生自主发展异化等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为分析新高考改革面临的风险提供了分析框架。通过整合贝克、吉登斯、鲁曼、拉什等学者的风险社会理论,将新高考改革风险归因于新高考改革决策者与专家的结盟、高中学校自我生存的利益驱动、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等因素。为规避新高考改革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树立改革风险意识与呼唤风险决策伦理;探索高中学校特色办学与管理模式;建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关键词:
风险社会理论 新高考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冯成火
新高考实行"3+3"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另3门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中自主选择。受文理不再分科、考生功利性选择、高校选考科目要求不尽合理、赋分方式不够完善等多因素的叠加影响,出现了考生选考物理人数持续下降问题。这一情况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不利于国家科学人才培养,不利于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为此,浙江省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落实高中学校引导考生科学合理选考的主体责任,确保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制订规范的高校专业选考科目指引,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选考范围要求;针对当前报考人数非理性下降现象,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基本保障制度。同时,还要根据物理选考人数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优化赋分办法、引入计分权重等措施引导学生合理选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靖宇
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秉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认识论,考察江苏样本,推进新高考“3+1+2”模式行稳致远,要构建科学选科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选考科目偏差的问题,推进国家选才要求、学生成才需求和社会公平追求有机统一;要完善多元综合的招生体系,强化高考综合改革目标性和公平性的统一,兼顾弱势人群的机会公平与较好资质禀赋特别是智力超强人群的结果公平;要发挥高考评价的导向效应,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着力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生态;要筑牢平安高考的底线思维,适应疫情常态化和新兴科技革命挑战,稳定社会预期,突出数字赋能,提升应急处置规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矫怡程 史秋衡
专业选择权对于多样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高考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增加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制度安排,而新高考改革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现值得深入研究。借助“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数据库”中两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大一学生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探究新高考改革是否促进了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现。结果表明:新高考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现,对处境不利(女生、农村地区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新高考改革对学生专业选择权实现的促进作用在一般本科院校较为显著,在已广泛实施大类招生改革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显著。由此建议:加强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科学行使专业选择权;结合不同类型院校的专业教育特点,完善专业教育体系,提高高校专业教育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旦 孔晨辰 陈菲
通过对1400名浙江省生源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感知与大学生专业承诺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专业决策自我效能、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新高考改革政策感知对大学生专业承诺、专业决策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专业决策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在新高考改革政策感知影响大学生专业承诺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在微观层面提升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学习动机,在中观层面加强利益相关群体对政策的了解和认同,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完善新高考改革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