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7)
2023(10491)
2022(9010)
2021(8528)
2020(6980)
2019(16230)
2018(15879)
2017(30732)
2016(16149)
2015(17962)
2014(17481)
2013(16612)
2012(14723)
2011(12925)
2010(12722)
2009(11189)
2008(10355)
2007(8400)
2006(6922)
2005(5592)
作者
(43158)
(36089)
(35651)
(34063)
(22956)
(17186)
(16315)
(14156)
(13785)
(12451)
(12345)
(12075)
(11401)
(11215)
(10794)
(10764)
(10744)
(10448)
(10345)
(10273)
(8581)
(8545)
(8494)
(8390)
(8081)
(8050)
(7705)
(7574)
(7105)
(7055)
学科
(67174)
经济(67110)
管理(44276)
(40681)
方法(35252)
(33478)
企业(33478)
数学(32173)
数学方法(31548)
中国(18916)
(15531)
(14504)
业经(13589)
地方(13534)
(11828)
理论(10720)
农业(10514)
环境(10242)
(10234)
贸易(10229)
(9898)
技术(9528)
(9440)
财务(9386)
财务管理(9367)
(9305)
企业财务(8865)
(8773)
(8554)
城市(7901)
机构
大学(216305)
学院(216090)
管理(89627)
(86996)
经济(85195)
理学(79445)
理学院(78524)
管理学(76736)
管理学院(76344)
研究(67624)
中国(49273)
(44627)
科学(42761)
(36578)
中心(32506)
业大(32180)
(31498)
财经(30908)
(30380)
(29309)
研究所(29236)
(28461)
(28444)
师范(28178)
经济学(27209)
北京(26843)
(25766)
经济学院(24751)
农业(23889)
财经大学(23519)
基金
项目(163112)
科学(131415)
基金(122263)
研究(115329)
(107234)
国家(106474)
科学基金(94186)
社会(75368)
社会科(71814)
社会科学(71797)
基金项目(65472)
自然(63216)
(62437)
自然科(61932)
自然科学(61923)
自然科学基金(60763)
教育(53488)
(53286)
资助(49314)
编号(45778)
重点(36638)
(35465)
(34230)
(34014)
成果(33813)
国家社会(32341)
创新(32078)
科研(31822)
教育部(30833)
大学(30321)
期刊
(81452)
经济(81452)
研究(56919)
中国(34164)
科学(31400)
管理(31174)
学报(30538)
(27336)
(25025)
大学(24201)
学学(23022)
技术(21096)
教育(18195)
农业(17493)
财经(14112)
经济研究(13697)
业经(13653)
(13259)
金融(13259)
统计(12981)
问题(12348)
(12133)
(11856)
资源(11425)
决策(10620)
技术经济(10489)
图书(10053)
科技(9998)
(9837)
(9808)
共检索到287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华   张炜   宋辉   袁智勇   周国华   李秋泓   陈奕璋   朱佩娟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未来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单中心+多组团”有机疏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从“中心高度集聚”逐渐向“边缘迅速发展”转变,人口重心向西南侧迁移,呈现“内疏外扩”的发展趋势。(2)2021—2035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常住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增速逐年下降。利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Kappa系数为0.91,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圈层式结构与向外拓展趋势。(3)未来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街道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逐渐形成4个人口密度高集聚区和2个次集聚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洪  田怀玉  朱佩娟  于桓凯  
城市人口分布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系统,掌握其规律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用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系统(MAS)、元胞自动机(CA)环境及城市人口密度模型构建精确到街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并以长沙为例,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为相关的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其模拟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长沙市将形成"市中心人口快速增长,近郊区人口缓慢增长,沿湘江畔、沿五一大道及岳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密集"的发展格局。与以往的模型进行相比,所获得的模拟结果精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政  贺清云  
以1990—2015年城镇建成区、交通路网、城镇人口密度的数据为基础,以长沙市为例展开动态模拟研究:利用六边形格网系统描述城市建设指数的空间分布,利用十二向玫瑰图坐标系表现各增长单元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利用四维山丘图模拟过去25年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脉络,预测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通过数理分析和动态观察,得出了长沙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在宏观、微观层面的若干结论。试图提出优化模式,并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提供方法层面的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耀军  任正委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力度越大,同时,沿海地区聚集的人口也越多。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的市别差异较大,个别城市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内陆城市,人口迁移流入集中于24个沿海城市,约占沿海城市总数的一半。借助GIS技术,应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略微移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从人口密度方面看,2010年较2000年在空间上人口聚集程度有所下降。提出了优化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鹏  胡守庚  杨剩富  成佩昆  
精准刻画城市住宅地价分布特征,对于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有效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住宅地价与其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给地价分布精细模拟带来了挑战。论文旨在探索基于地理大数据和集成学习的城市住宅地价分布模拟方法体系,以满足快速、精准监测地价动态变化的需要。选取武汉市为典型区,以住宅用地交易样点、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 POI)和夜间灯光影像为数据源,以500 m分辨率网格为估价单元,提取POI核密度和夜间灯光强度作为住宅地价预测变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bagging、stacking集成方法构建住宅地价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其精度。研究发现:(1)单个机器学习算法中,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预测精度最高,接下来依次是k最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k-NN)、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GPR)和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BP-NN);(2)在提升单个算法预测精度方面,stacking方法的性能优于bagging方法,使用stacking集成SVR和k-NN的地价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其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仅为8.29%,拟合优度R~2达0.814;(3)基于论文所构建模型生成的城市住宅地价分布图能有效表征价格圈层分布特征和局部奇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住宅地价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利利  孟芬  马才学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和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拟武汉市2000,2012年人口空间分布。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2000—2012年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方法可快速准确模拟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有向武汉市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具有"中间高周围低"的特征。3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武昌、硚口、江汉、江岸等中心区,"低-高"类型区主要出现在江河流域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分布的"高-高"类型区扩大,表明武汉市人口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荣波  丁琛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以及城市交通、住宅、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开展城市规划的基础与前提。传统的等值区域图法只能描述一个地区总体城市分布状况,难以准确反映城市内部人口的实际分布。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23篇研究成果,将城市人口分布空间模拟方法总结为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内插法空间分布模型、地理因子相关性模型(包括光谱估算法、土地利用密度法、居住单元估算法、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法、硬化地表估算法)3大类7种,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改进措施。人口空间分布模拟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有较大应用价值,重点讨论了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冉钊  周国华  张鸿辉  唐承丽  陈伟杨  
基于长沙市中心城区空间点数据、遥感影像面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主要运用Ripley’k函数、协同区位商和两步移动搜索法等定量方法,从集聚性、邻近性和可达性3个方面研究长沙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整体上均表现出集聚特征,但多尺度下集聚规模和强度差异明显,间接反映出二者在空间布局协调性上有待提高。②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的邻近性较差,相互之间呈现出非邻近特征,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远离对方,联系紧密程度较低,但不同类型健康资源与人口之间邻近程度也各不相同。③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在空间布局上属于中心-外围结构,然而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在县区和街道尺度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状况,说明城市健康资源在供给和需求空间配置上存在错位问题。最后针对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协调布局、邻近规划、精准配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调控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顺娟  陈群元  游胜景  
借鉴传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自下而上的运行规则,通过引入规划控制层,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2种运行规则结合起来,构建了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简化了传统城市空间扩展模型计算的数据量。以长沙市为例,采用1996,1999,2002,2005年城市规划资料数据,运用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将长沙城市空间分为12个组团分片模拟,并结合人口经济模型,预测了2020年长沙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口经济与各个片区城市空间扩展等状况,为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曾永明   钟子康   刘厚莲  
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背景下,研究流动人口分布的统计特征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应用2000~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县域流动人口的分布样态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发现,中国县域流动人口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存在极化分布特征。未来30年县域流动人口的活跃程度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50年将有1 824个跨县流动活跃型县域,1 596个县内流动活跃型县域。流动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加剧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现象。一方面,跨县流出活跃型县域数量及流出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加剧县域人口收缩;另一方面,跨县流入活跃型县域数量减少但流入强势县域的人数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更少的县域单元,将加剧县域人口集聚。文章为评估与监测中国未来流动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制定前瞻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刘姝伶  
文章提出了经济分布基准下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测度指标,并依据相关经济理论设计了基于Matlab的空间模拟与估算方法。选取89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作为节点,对中国2005~2012年的人口与经济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反推得到的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与统计值总体吻合。以此为基础的估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国以经济分布为基准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同期人口与经济重心距离趋于缩小佐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部分参数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研究期内全国的人口与经济都处于集聚化发展趋势中,因此建议进一步扫除人口与其他要素的流动阻碍,通过集聚来实现人口与经济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分布均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晓丽  沈得芳  张玉  
利用我国2002-2012年省级出口贸易数据,实证分析出口贸易对我国各省区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出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城市集中度的提高,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以帕累托系数衡量的城市集中度增加0.36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够显著促进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集中,对中部地区城市人口集中的影响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对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表现出一定的分散化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适度人口是人口经济学、特别是西方人口经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作者对实际统计资料的分析证明,在城市人口规模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人口适度分布与最佳分布问题。城市人口规模适度分布与最佳分布应该是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孙媛媛  
文章将高铁开通视为外生冲击事件,研究其对城市人口分布的重塑效应,提出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人口分布格局实现重塑的总体效应、异质效应和产业效应的假设,并以1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模型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城区人口密度;(2)高铁开通对省会城市人口密度的降低效应不明显,非省会城市则较为明显;重塑效应随城市规模等级呈"反N"形演进,其中尤以Ⅱ型大城市效果最为显著;(3)高铁开通会显著促进城市第二产业就业密度的下降。另外,文章还讨论了高铁开通产生的预期效应,并解释了城市第二产业"就业稀释"和"集聚加剧"的矛盾现象。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利用高铁开通这一事件缓解城市城区人口拥挤压力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雪明  
我们设想上海到2020年建成世界城市,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世界城市的能级和水平。据此选取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数据,进行城市空间分布结构、人口布局结构和就业布局结构比较研究,进而对上海城市空间和人口的理想结构进行模拟预测。主要的模拟结果是:按上海市辖6340平方公里,上海居住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370万,就业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090万。根据世界城市服务能级的要求,未来上海的CBD就业人口还需进一步集聚,CBD乃至整个城区的居住人口则需要导出。上海城区与郊区600:6000的空间结构基本合理,理想居住人口比例为55:4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