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5)
2023(11731)
2022(9949)
2021(9342)
2020(7856)
2019(17707)
2018(17459)
2017(32847)
2016(17887)
2015(19740)
2014(19439)
2013(18295)
2012(16621)
2011(14712)
2010(14497)
2009(12775)
2008(12181)
2007(10402)
2006(8806)
2005(7187)
作者
(49745)
(41765)
(41411)
(39479)
(26361)
(19797)
(18799)
(16338)
(16023)
(14564)
(14384)
(14357)
(13301)
(12974)
(12961)
(12759)
(12284)
(12267)
(12022)
(11933)
(10259)
(10122)
(10092)
(9724)
(9257)
(9244)
(9203)
(8930)
(8516)
(8412)
学科
(65752)
经济(65674)
管理(49894)
(42420)
(34755)
企业(34755)
方法(32268)
数学(28462)
数学方法(27993)
(18086)
(16839)
(16829)
中国(16764)
环境(14512)
业经(14460)
地方(13202)
(11953)
农业(11878)
理论(11619)
(11517)
(10425)
财务(10374)
财务管理(10349)
(10348)
(10220)
贸易(10218)
技术(10062)
(9886)
(9872)
(9850)
机构
大学(239756)
学院(239526)
管理(92642)
(90991)
经济(89088)
理学(80985)
研究(80274)
理学院(80011)
管理学(78234)
管理学院(77813)
中国(58267)
科学(53130)
(50275)
(42507)
(41485)
(39525)
业大(39243)
中心(37977)
研究所(36806)
(35220)
财经(33974)
农业(33434)
(32765)
师范(32345)
(31101)
(30595)
北京(30169)
经济学(27949)
(27503)
技术(26758)
基金
项目(178784)
科学(141811)
基金(131095)
研究(127231)
(116769)
国家(115883)
科学基金(99605)
社会(80845)
社会科(76727)
社会科学(76708)
(70230)
基金项目(70122)
自然(66264)
自然科(64600)
自然科学(64574)
自然科学基金(63356)
(59769)
教育(58535)
资助(52246)
编号(50623)
重点(40934)
成果(39849)
(38656)
(37833)
(37479)
创新(35134)
科研(34943)
课题(34521)
国家社会(34459)
计划(33877)
期刊
(91731)
经济(91731)
研究(61457)
中国(42977)
学报(42931)
科学(38219)
(37126)
大学(32291)
管理(31951)
(31829)
学学(30687)
农业(25596)
教育(24962)
技术(21104)
(16679)
金融(16679)
业经(15938)
财经(15822)
经济研究(14060)
(13617)
(13542)
(13077)
图书(12604)
资源(12578)
问题(12399)
科技(12051)
统计(11574)
业大(11509)
理论(10659)
(10354)
共检索到332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合兵  于壮  邵河顺  
研究目的:探讨市县尺度下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和多源数据下自然生态空间识别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比较法构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通过综合分析法建立多分类体系转换机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识别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结果:(1)市县级自然生态空间是指生产性空间和承载性空间以外,以发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导,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用地空间;(2)自然生态空间可分为基础生态空间和人工生态空间两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26个三级类;(3)2015年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总量606.08 km~2,其中基础生态空间554.41 km~2,人工生态空间51.67 km~2。研究结论:依据市县尺度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运用多源数据融合转换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空间数量和空间分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延利  蔡玉梅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国土空间发挥的功能为标准,国土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空间(以下简称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其中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王文棋   张寅   陈有川   郭树明  
中国夜间经济由来已久,从宋朝“勾栏”“瓦舍”开始,夜间活动就从未停止。国家“双循环”战略格局下,夜间经济逐渐承担起促进国内循环的重任,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标准。遵循“发现—识别—评价—建构”空间演绎逻辑,结合中心地理论,利用多源空间数据探索出一套夜间经济聚集区空间体系建构方法,并在济南市案例中得到实践,为济南市搭建起“1+7+N”的三级夜间经济聚集区空间体系。最后,基于济南市夜间经济聚集区构建结果,从“规划—政策—平台”三方面提出夜间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仇晓璐  赵荣  陈绍志  
[目的] 清晰界定生态产品内涵和科学构建分类体系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基础和前提。[方法] 通过系统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和分类的已有研究,提出当前存在生态产品概念内涵界定模糊、现有分类未能满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实需求等问题。[结果] 在深入分析生态产品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文章将生态产品定义为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物质载体和保障,并辅以人类劳动而形成的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各类产品(含服务),或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供给和享有以上产品,在政府规制下形成的可实现经济价值的相关权益及虚拟化产品。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实现为主要目标导向,重点服务生态产品微观主体生产、核算、经营与管理活动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包含2个一级大类、9个二级大类、14个三级大类以及具体举例说明的生态产品多级综合分类体系。[结论] 研究成果可为生态产品(包括区域化综合型生态产品)监测管理、核算评价、价值实现,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与环境考核审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是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立于城市中观层面,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建立识别系统,以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使用者作为评价识别对象,采用传统数据、POI及手机信令等多数据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识别公共中心布局及其体系,判别萧山区公共中心多级多中心结构。结论主要有:①中心布局呈现"政区化"的整体特征。②公共服务资源具有"內聚外散"、"北高南低"的特征。③中心体系依托道路网与边缘接近初步形成。④公共中心体系存在整体能力不足,次级中心体量过小,主中心依赖度过大的问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川红  郑勇奇  
本指标体系是通过评价外来树种的入侵性(繁殖扩散建群能力)或外来树种的实际扩散程度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综合评价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入侵风险。首先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外来树种的入侵性评价或实际扩散程度评价,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然后通过综合判断表,得出外来树种的入侵风险等级,最后结合外来树种的控制难度等级给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入侵性通过植物的繁殖方式、扩散途径和适应能力等3个方面进行评价。实际扩散程度主要考虑外来树种天然更新的方式、扩散进入的植物群落类型和扩散的速度等因素。生态影响评价包括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环境因子、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当地群体遗传完整性和生态系统营养链等4方面的影响。控制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帅永  焦利民  许刚  李泽慧  
研究城市不同要素空间集聚水平与层级差异、明确城市各职能中心分布,对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引导和规划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别采用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 POI)、夜间灯光和路网3种数据,利用局部等值线树算法,识别武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表明:①武汉不同城市要素的总体集聚水平不均衡,其中在汉阳集聚水平较低,在汉口和武昌集聚水平较高,特别是二环以内区域;②武汉中央活动区发展比较均衡,内部各城市要素高度集聚,随着向外扩展,部分城市要素易于在局部集聚形成城市中心;③结合武汉圈层发展布局,城市中心沿环线的"商-住-工"职能分布模式逐步确立,其中内环以及二环区域已形成稳定的商服中心;二环附近综合组团内部出现了较具代表性的居住中心;三环外的沌口和武钢主导发展工业,是典型的工业中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生态空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空间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好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不同区域生态空间的环境功能和空间分布类型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要求,明晰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并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区域生态功能差异建立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最后从提高认识、遵循自然环境分异规律、制定分类管控机制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龙奋杰  石朗  郑龙飞  杨剑锋  彭智育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手机通话和高速公路收费大数据,从县域等级结构、相关要素流动路径和城镇发展组团三个方面,对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背景下的贵州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在贵州省的中心地位愈加突出;贵州省内各类枢纽通过对影响城镇发展的要素流的集散作用,辐射了贵州全省除西南和东南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城镇发展组团突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此外,通过比较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两种网络背景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差异,发现信息流对城镇体系的中心化具有促进作用,各县域的信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炜  杨杰  徐涛  罗名海  程琦  
在存量规划建设的背景下,旧城已成为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迫切需要对旧城空间进行精准识别与资源分析。文章基于多源数据,以武汉市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从空间客体、空间主体、空间环境3个维度对旧城现状资源进行调查,识别旧城空间规模及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空间资源特征,从而提出旧城空间识别与资源画像的研究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洋  赵万民  杨华  
生态基础设施(EI)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区域环境承载的刚性底限,本文以此概念为切入点,结合以GIS、R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建构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识别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中,本文首先介绍了EI基本概念及其空间表现形式,并集中讨论了基本生态基础设施元素的空间结构识别模型与空间信息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源空间数据挖掘原理构造了区域生态安全空间结构与区域IE结构的信息识别方法;结合区域基本的生态安全与IE元素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最后进行了广州市萝岗区实例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区域IE空间结构识别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高效可行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振兴  王克强  刘红梅  
将资源税扩展到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是中国资源税改革的新内容,这要求通过保护资源的生态功能实现环境保护。资源税改革需要扩大征收范围和覆盖相关环节,进而提高整体税率,同时根据各种资源特征以及收税和收费特点,在清费立税原则下保留必要收费和新增资源税目。建议设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税目,将耕地占用税变更为农地占用税,将城镇土地使用税扩展为建设用地使用税进而纳入农村建设用地并设立建设用地闲置税,对矿产资源在开采和销售环节分别从量和从价计征,同时推动废弃物资源排放管理费改税,形成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各种自然资源从开采、使用到排放各环节有效管理的资源税费体系,实现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振兴  王克强  刘红梅  
将资源税扩展到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是中国资源税改革的新内容,这要求通过保护资源的生态功能实现环境保护。资源税改革需要扩大征收范围和覆盖相关环节,进而提高整体税率,同时根据各种资源特征以及收税和收费特点,在清费立税原则下保留必要收费和新增资源税目。建议设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税目,将耕地占用税变更为农地占用税,将城镇土地使用税扩展为建设用地使用税进而纳入农村建设用地并设立建设用地闲置税,对矿产资源在开采和销售环节分别从量和从价计征,同时推动废弃物资源排放管理费改税,形成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各种自然资源从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邹晓云  邓红蒂  宋子秋  
2017年,国务院将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按此部署,国土资源部印发实施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以及《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方案》,提出生态空间的概念、管控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并在福建、江西、贵州等6省选择省、市、县三级开展调查评价、划定保护范围等试点工作,旨在形成自然生态空间界限划定方法,以及提出相应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葳  苏伟忠  陈维肖  陈爽  杨桂山  
基于经济和社会视角的国家尺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而全国城市空间格局的自然生态关联性呈现新的研究需求。由此通过自然生态单元等级划分并与城乡建设用地叠加,揭示了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在自然生态单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主要问题:在一级生态功能区中,生态调节区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等生态脆弱地区,但其内部城乡建设用地占比最小仅为0.69%,产品提供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占比为2.74%,人居保障区面积最小且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其城乡建设用地占比最大,高达11.20%;城乡建设用地在自然生态单元的分布差异总体由自然地貌与大河流域特征决定,城镇群区、农产品提供区和土壤保持区占据79.54%的城乡建设用地,位于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等地貌特征为主的胡焕庸线东南部;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格局也表现为东多西少,与我国三大阶梯的地势格局分布较为一致;上述格局关联性体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近些年来在开发需求膨胀和工程技术进步等人为因素驱动下,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向较高海拔地区的扩张趋势。这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基础信息,也为辨识中国城市空间组织和演化机理提供技术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