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6)
2023(11726)
2022(9982)
2021(9315)
2020(7904)
2019(18076)
2018(17719)
2017(33843)
2016(18250)
2015(20209)
2014(19407)
2013(18766)
2012(17007)
2011(14854)
2010(14644)
2009(12755)
2008(12122)
2007(9887)
2006(8328)
2005(6954)
作者
(47442)
(39672)
(39071)
(37603)
(25184)
(19067)
(18064)
(15408)
(15283)
(13800)
(13742)
(13340)
(12448)
(12405)
(11960)
(11801)
(11772)
(11719)
(11445)
(11265)
(9474)
(9431)
(9409)
(9243)
(8952)
(8748)
(8588)
(8557)
(7750)
(7706)
学科
(70478)
经济(70393)
管理(48698)
(43710)
(34817)
企业(34817)
方法(32352)
数学(29292)
数学方法(28818)
中国(20754)
(18924)
地方(18146)
(17507)
业经(14805)
(13359)
农业(12992)
(11713)
环境(11463)
(10913)
财务(10873)
财务管理(10853)
(10653)
贸易(10645)
理论(10257)
企业财务(10227)
(10200)
技术(10053)
(10037)
(9373)
银行(9362)
机构
大学(233639)
学院(232296)
管理(93701)
(92310)
经济(90159)
理学(81418)
理学院(80413)
管理学(78855)
管理学院(78396)
研究(75374)
中国(57634)
(51020)
科学(46929)
(41972)
中心(38167)
(34835)
(34624)
业大(34392)
(34390)
财经(34015)
(32567)
师范(32282)
研究所(31719)
北京(31379)
(31066)
(29051)
经济学(28362)
(27532)
农业(26777)
师范大学(26637)
基金
项目(171597)
科学(137620)
基金(127206)
研究(124643)
(110866)
国家(109971)
科学基金(96853)
社会(80659)
社会科(76590)
社会科学(76575)
基金项目(68776)
(65823)
自然(63855)
自然科(62435)
自然科学(62425)
自然科学基金(61228)
(56868)
教育(56705)
资助(50331)
编号(50126)
成果(38626)
重点(38561)
(37241)
(36852)
(35956)
国家社会(34148)
创新(33699)
科研(33567)
课题(33390)
教育部(32317)
期刊
(92757)
经济(92757)
研究(66269)
中国(42627)
学报(33387)
科学(32944)
(32937)
管理(32150)
(28887)
大学(26438)
学学(24479)
教育(23533)
技术(21127)
农业(19455)
(18732)
金融(18732)
财经(15479)
业经(15153)
问题(14474)
经济研究(14082)
图书(13868)
资源(13360)
(13340)
(12094)
理论(10949)
(10844)
(10791)
统计(10566)
科技(10536)
现代(10535)
共检索到332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逸群  黄春晓  张京祥  
城市研究的基础方法面临转型,传统研究中将社会看作固化的事物进行研究,而忽略其流动的本质属性,在新流动范式理论视角的构建上存在盲区,推动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次研究选取南京都市区为实证对象,将基于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等多源时空数据的流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研究。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城市节点间的连接性取代物理距离,成为制约要素流动的关键因素;在社区层面,网络嵌入性不足是"边缘化"社区产生的原因。研究的政策意义是,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应重视对流动要素的管控,通过对约束的解除和优化,增加流动网络的网络密度,提高关键节点接入网络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流动空间秩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振龙  马国强  
文章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应用到城市空间格局研究领域,进行南京都市区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总结了1979年以来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变化轨迹,对南京市未来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潘浩之   施睿   蔡子攀   黄贤金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席广亮  张姗琪  
流动性反映了空间在区域中承担的功能,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分析的重要视角。梳理流动性理论的沿革与大数据时代下的范式转变,基于行为、社会、思想、虚拟维度构建人的空间流动性概念模型,探讨从空间流动性对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积极意义。在此框架下,聚焦行为维度展开实证分析,使用南京都市圈手机信令数据,从流承载力、流中心性和流控制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南京都市圈街镇流动性的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街镇划分为枢纽节点、扩展节点、集散节点、次边缘节点和边缘节点5类,并分析各类节点及其关联流的空间特征。基于此,结合现有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拥江发展、南北夹心式发展和多元跨界发展三个方面的规划实践思路。研究扩展了流分析在都市圈研究和规划中应用框架,可以为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曹钟茗  孔宇  
在流动性研究范式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要素流动的关注得到加强。人流网络是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指标,但现有相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缺少不同类型人群流动特征差异的横向对比,难以支撑精细化的城乡规划与治理需求。利用南京市手机信令数据,建立不同年龄人群的复杂流动网络,通过中心性分析、优势流分析和社团分析方法刻画点、线、面三个空间维度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城乡融合战略实施和拥江发展战略实施三个方面的空间及政策建议。研究从空间关系和社会分异维度扩展了人流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视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要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崇刚  孙伟  曹玉红  李露露  陈晨  
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是区分城乡地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科学基础,城乡边界动态演化方法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南京市1985~2016年土地利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数据为基础,选取景观紊乱度和建设用地占比为形态指标,二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为功能指标,从形态和功能两个维度构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的指标体系,利用公里网格对各个指标进行切分后依据距离衰减理论和"断裂点"分析方法来识别南京市的不同阶段城乡边界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 1985~2000年南京城市扩张以内部填充为主,城乡边界变化较为缓慢; 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乡边界变化幅度较大;(2)南京市城乡空间边界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扩张特点,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城市国有经济和乡村工业化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慢,快速城市化和开放型经济阶段城乡边界变化较快;(3)南京作为特大城市,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以南京为例检验城乡边界演化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利于为其他大都市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法林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8个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评价2002至2010年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市际差异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市际间、地带间差异显著,地带内差异较小,市际间差异表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中在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市,地带间江苏四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远高于安徽四城市。通过研究揭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有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焱  关长坤  
在对近些年来学者们关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后,提出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评价的一般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供需效率、结构效率和空间配置效率在内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的评价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提高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空间面临着新的压力,老年人的空间需求越来越被重视,对老年人流动空间的分析是实现“老年人友好”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文章结合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老年人流动网络,对老年人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流动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作日和休息日老年人流动网络具有相似性,两个网络规模不大、覆盖范围有限,均表现出了“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其中工作日为双中心结构,休息日为单中心结构;(2)两个网络的核心节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从类型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村庄、安置区和老旧小区为主的街区,一类是以公园绿地为主的街区;(3)主城内的社团之间相互联系密切,主城与副城的社团、副城社团之间联系较弱,其中位于主城中的老城区内的社团内部老年人流动网络呈现出“多核心”的结构特点,位于3个副城区域的社团老年人流动网络则呈现出“单核心”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轶  刘涛  张峰  叶志聪  
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力量作用下,日益频繁的洪涝灾害已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社会脆弱性评估识别易受淹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是降低风险和增强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面向洪涝的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价框架,识别南京社会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社会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中心—外围”模式,即中心城区和远郊区社会脆弱性高,近郊区社会脆弱性低,进一步划分了“高暴露型”、“高暴露—高敏感型”、“高暴露—低适应型”和“低适应型”四种政策分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智敏  甄峰  张姗琪  
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就业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和规划带来新的契机,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融合多源数据手段,通过多尺度GIS空间分析、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验证、规划对比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缩小,就业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初步显现,城市外围的大厂新村与徐庄高新区基本形成副中心,但新街口主中心依然强势,与其周边地区呈现出紧密粘连的一体化特征。(2)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缺乏就业人口集聚,中心体系规划中的主中心发展较为滞后,需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3)在就业空间主中心—副中心—密集区—稀疏区不同层级之间,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应着重在多类型交通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兆中  甄峰  徐海贤  
在城市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搭建了评价城市老年服务设施的供需空间匹配的分析框架,并对南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南京中心城区内的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中,医疗卫生设施的供需空间关系已较为合理,社区养老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开敞空间仍有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基于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供需匹配的规划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