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5)
- 2023(13885)
- 2022(11810)
- 2021(11079)
- 2020(9498)
- 2019(22241)
- 2018(22000)
- 2017(42441)
- 2016(23073)
- 2015(25780)
- 2014(25761)
- 2013(25432)
- 2012(23400)
- 2011(20860)
- 2010(20528)
- 2009(18720)
- 2008(18281)
- 2007(16104)
- 2006(13504)
- 2005(11704)
- 学科
- 济(94833)
- 经济(94738)
- 管理(63305)
- 业(60175)
- 企(48784)
- 企业(48784)
- 方法(46804)
- 数学(42024)
- 数学方法(41455)
- 农(24703)
- 中国(24369)
- 财(24173)
- 地方(21828)
- 学(19325)
- 业经(19154)
- 农业(16637)
- 贸(15834)
- 贸易(15829)
- 务(15810)
- 财务(15761)
- 财务管理(15723)
- 制(15586)
- 易(15271)
- 企业财务(14893)
- 环境(14230)
- 理论(14078)
- 和(13784)
- 技术(13672)
- 银(12654)
- 银行(12624)
- 机构
- 大学(319896)
- 学院(319243)
- 济(126578)
- 管理(125397)
- 经济(123682)
- 理学(109151)
- 理学院(107857)
- 管理学(105756)
- 管理学院(105149)
- 研究(104069)
- 中国(77219)
- 京(67382)
- 科学(67047)
- 财(56836)
- 农(54777)
- 所(51640)
- 中心(50568)
- 业大(50284)
- 江(47550)
- 研究所(47481)
- 财经(46319)
- 农业(43290)
- 范(42489)
- 经(42089)
- 师范(42039)
- 北京(41217)
- 州(39499)
- 经济学(38865)
- 院(38392)
- 经济学院(35381)
- 基金
- 项目(226446)
- 科学(178398)
- 基金(165076)
- 研究(160584)
- 家(144899)
- 国家(143737)
- 科学基金(123941)
- 社会(101668)
- 社会科(96439)
- 社会科学(96409)
- 省(89221)
- 基金项目(88658)
- 自然(82756)
- 自然科(80890)
- 自然科学(80866)
- 自然科学基金(79365)
- 划(75631)
- 教育(74143)
- 资助(67403)
- 编号(64449)
- 重点(51029)
- 成果(50880)
- 部(49565)
- 发(48177)
- 创(46689)
- 科研(44320)
- 课题(44079)
- 创新(43737)
- 计划(42397)
- 教育部(42194)
- 期刊
- 济(128972)
- 经济(128972)
- 研究(85558)
- 中国(56982)
- 学报(51944)
- 科学(47471)
- 农(47199)
- 财(45589)
- 管理(41728)
- 大学(38874)
- 学学(36707)
- 农业(32075)
- 教育(29332)
- 技术(28894)
- 融(24984)
- 金融(24984)
- 财经(21944)
- 业经(21218)
- 经济研究(20387)
- 问题(19009)
- 经(18801)
- 业(17853)
- 统计(17265)
- 资源(16246)
- 图书(16198)
- 版(16032)
- 技术经济(15852)
- 策(15776)
- 理论(14760)
- 科技(14621)
共检索到450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婷 李飞雪 陈振杰
城市活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于人口格网、夜间灯光、兴趣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利用熵值法、空间句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常州市城市活力研究。研究发现:常州城市活力空间差异明显,活力总体上“中心高、外围低”并呈现沿规划发展轴向外延伸的趋势;全局来看,完善功能设施配置、提高局部可达性有助于吸引人的聚集活动、提升活力水平,提高全局可达性则可能会降低活力水平;局部来看,人的分布活动与空间功能设施存在一定的不匹配,部分城中村及老旧街区人口密集、活动强度大但功能设施配置不足,城区外围的小型商业、产业及居住活动中心的功能设施密度较大但服务的人口和范围有限。研究初步揭示了常州市不同维度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关系,识别了人的分布活动与承载空间的匹配情况,可为常州市城市活力营造、资源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清 周璇 周思文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带,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区域。在识别杭州市城市边缘区范围的基础上,从人群活力和空间活力两个视角,探讨杭州城市边缘区活力水平。结果表明:(1)基于POI核密度分析的范围识别以及土地利用信息熵的结果验证,最终筛选出43个杭州城市边缘区镇街。(2)通过对百度热力图以及人口密度的量化分析,杭州市边缘区人群活力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圈层式由内向外递减的特点。(3)边缘区GDP水平、服务设施密度、用地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开发强度等指标在空间上有较为明显的集聚核心,总体上内边界空间活力水平高于外边界。(4)从功能适应、生态整合、产业升级、文脉传承四个方面为杭州城市边缘区活力营造、资源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梓蒙 刘艳芳 罗璇 仝照民 安睿
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来营造和发展城市活力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的重要举措。论文以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使用人口热力数据量化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SHAP可解释性模型(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GBDT-SHAP)测算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非线性影响,并提取关键变量的最佳阈值。结果表明:(1)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活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和功能异质性。城市活力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在时间上,从7:00开始逐渐提升,下午和晚间达到顶峰。(2)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显著影响了城市活力强度,且其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大型商圈的影响阈值大致在3000~4000 m,地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主要在城市内部且地铁站服务范围在1500 m以内,POI混合度超过0.4后会抑制城市活力。SHAP模型弥补了传统多元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3)到CBD的距离、离地铁站距离、天空开敞度以及商业类型存在时间驱动效应,随时间变化对城市活力的影响重要性会发生相应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贯彻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做好地铁交通与大型商圈的衔接,是增强城市活力的有效措施;设置户外开放空间,有利于促进居民晨练和社会活动;增加小型餐饮和娱乐场所也是增强夜间活力的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明雨佳 刘勇 周佳松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病,导致城市品质下降和区域发展失衡。城市活力为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为城市活力研究提供了准确高效的新手段。本文采用人口热力、兴趣点(POI)和街景活力感知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重庆主城的城市活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重庆主城区的城市活力分布呈现多中心的分布特征,与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相契合。3个指标评价出的城市活力在空间格局上具有相似性,城市活力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内环内侧,尤其是解放碑主中心及活力相对较高的沙坪坝、杨家坪、观音桥、南坪副中心,而外围活力高的区域对应茶园、西永等内环以外的副中心和城市组团,这一结果与街景活力感知得分较为符合。研究认为,基于大数据对重庆城市活力进行客观识别和评价,为城市活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弥补了传统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针对山地城市的研究,同时弥补了已有文献在山地城市活力研究方面的不足,对空间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德 钟文钰 周婷 戚佳玲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子江 何雄 隋心 张军
中国大量城市在其规划中均提出空间发展战略,但通过有效途径识别城市空间结构是否达到规划预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2016—2018年昆明市主城区1338610条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关联指数,根据不同类型的POI数据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分析出城市不同功能的城市中心之间的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昆明在人为规划引导下,城市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多中心、多组团";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也呈现多中心分布;昆明市各级中心发展相对完善,但发育程度及其差异性显著,公共、生活、商务城市多中心多发育较为成熟,居住、休闲城市多中心发育还在起步阶段。
关键词:
POI 多中心 中心演变 空间结构 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云皓 顾康康 马晴
城市通风廊道对于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的缓解以及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合肥主城区为例,基于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测算城市通风指标,根据指标类型和组合设置4种情景评价体系,包括通风潜力系数(VPC)、通风潜力系数+高温(VPC+LST)、通风潜力系数+雾霾(VPC+PM2.5)、通风潜力系数+高温+雾霾(VPC+LST+PM2.5),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低成本路径模型构建通风廊道,并采取Pearson关联性模型对各情景下通风效能展开评估。结果显示:(1)提出新的通风廊道构建范式“基于通风潜力系数(VPC)与气候环境指标(LST/PM2.5/LST+PM2.5)组成的复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通风廊道”并验证其具有合理性,其中通风潜力系数由天空开阔度与粗糙度长度确定,气候环境指标的选择以城市面临具体的气候环境问题为依据。(2)合肥市主城区夏季与冬季主导风向分别为东南与东北风向;天空开阔度与粗糙度长度指标高值区分别分布在二环线外围与二环线内老城区;地表温度指标高值区分布在经开区与包河区;PM2.5浓度指标高值区分布在老城区、包河区、新站区与瑶海区。(3)研究构建范式下的通风廊道能够产生较高效能。其中,基于“VPC+LST+PM2.5”构建范式下的通风廊道中风速等级与地表温度、PM2.5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5,其绝对值高于传统基于建筑形态指标构建的通风廊道的相关系数-0.68、-0.82的绝对值。(4)合肥市主城区可划分为“1+7”的两级通风廊道管控体系,在一级和二级通风廊道管控区可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方式。研究旨在从建成环境层面为城市气候适应性的提高提供策略指引。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柳青 艾婧文 高仰驰 陈凤飞 刘艳芬 余坤勇 刘健
为了更精确地对街道绿化品质进行评估,以福州市主城区三环快速路街道范围内为研究对象,获取百度街景数据及图像分析提取街道绿视率,结合空间网络分析软件Axwoman,以POI、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等大数据作为数据支撑,综合分析福州市街道活力和街道绿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福州市研究区内街道绿视率的平均值为21.62%,仓山区的绿视率平均值最高,达到了21.93%,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依次递减;(2)福州市街道各维度指标结果整体呈中心聚集且向周边扩散的趋势,福州市核心城区鼓楼区、台江区的区位特征和功能性指标整体较好,仓山区最差.但连接性指标则相反,仓山区最好.通过街道多维度评价结果与街道绿视率叠加分析进一步挖掘街道潜力,为规划者在后期提升城市街道的绿化品质提供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亚明 刘勇 刘秀华 何东
多中心已成为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多中心结构的有效识别对于规划效果评价、规划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百度热力与手机信令数据,腾讯宜出行数据具有时空分辨率高、获取成本低的优点,可精细比较城市主副中心的人口集聚能力,为多中心结构的动态识别提供新的手段。论文以重庆主城区为例,基于连续一周的宜出行热力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等方法,识别其多中心城市结构、影响范围与组团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在自然限制、经济驱动与规划引导下主动选择了"多中心、组团式"结构。重庆内环以内的各个城市中心人口高度集聚、用地规模相近、发育相对成熟,并强于内环以外的副中心。研究指出,西永、茶园副中心及外围组团的发展与人口集聚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多中心 宜出行数据 重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志军 田逢军
空间句法提供了从空间认知的视角定量分析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理论和方法。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解析了整体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认知影响因素,为国内其它城市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游憩空间 空间认知 空间句法 南昌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主城区是城市户外游憩场所集聚、类型多样性强的地区,也是居民日常游憩的重点区域,在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空间认知研究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以游憩空间认知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的总体特征与组合性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主城区 游憩空间 空间认知 评价 南昌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戢晓峰 李晓娟 杨晓泉 覃文文
针对当前缺乏有效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的现实问题,集成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局域Getis-Ord G_i~*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基于从高德地图自主获取的城市交通设施POI数据,从方向分布、空间集聚和热点估计3个维度建立系统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以昆明市为例,对2016年和2018年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①昆明市交通设施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分布。与2016年相比,2018年椭圆长轴、短轴轴长分别增长11. 53%,1. 71%,表明交通设施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均有扩散,且"西北—东南"方向为最大扩散方向。②空间上,交通设施总体呈"核心-圈层"格局分布及"一核向多核"演化趋势,核密度集聚街道数量由2016年的78. 85%增至2018年的86. 54%,且各类交通设施空间聚集特征差异显著。③交通设施热点区域集聚于市中心,冷点区域集中于城区外围,整体呈"核心-外围"分布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昆明市交通设施整体建设趋好,且分布更趋于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念发 王录仓 常飞 马平易 廖婷 付淼
文章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5min、10min、15min三级社区生活圈,结合幼儿学位、适龄儿童、路网等数据,从结果均等(供需)与机会均等(可达性)出发,运用叠加分析方法评价了学前教育资源的均等性,分析了圈层放大对均等性的影响以及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三级社区生活圈中,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基本匹配,供需平衡的数量远高于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随着生活圈放大,“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生活圈数量递减,当学龄儿童无法实现就近入园时,可以通过调节就学半径和范围来实现供需平衡。②5min生活圈中“可达性适中”的区域分布面积较广,且基本均匀分布,幼儿可就近便利入园。随着生活圈的放大,“可达性低”的生活圈数量递增、覆盖面扩大,反而造成入园不便。③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性较高,尤其在5min生活圈表现更突出。伴随着生活圈放大,均等性下降。据此,基于供需和可达性优化思路,提出需新增幼儿园33所、学位8910个,优化168个5min生活圈路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晓艳 甘甜 章芳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老年人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供给评价——以长春市主城区为例
建成环境对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城市住宅需求总量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居住空间三维形态的多尺度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基于MGWR模型的大城市房价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基于信息熵和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城市直播电商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基于服务设施布局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长春主城区为例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宏观因子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分析对象
基于工业用地调查数据的城市产业服务设施配套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