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93)
- 2023(16527)
- 2022(14383)
- 2021(13361)
- 2020(10994)
- 2019(25791)
- 2018(25335)
- 2017(48758)
- 2016(26344)
- 2015(29387)
- 2014(29085)
- 2013(28449)
- 2012(25997)
- 2011(22940)
- 2010(22620)
- 2009(20242)
- 2008(19311)
- 2007(16200)
- 2006(13876)
- 2005(11517)
- 学科
- 济(102197)
- 经济(102091)
- 管理(73434)
- 业(68613)
- 企(54881)
- 企业(54881)
- 方法(48428)
- 数学(42680)
- 数学方法(42047)
- 中国(27859)
- 农(27239)
- 地方(24964)
- 财(24086)
- 业经(22667)
- 学(21973)
- 农业(18477)
- 环境(18392)
- 贸(17845)
- 贸易(17833)
- 易(17224)
- 理论(16476)
- 和(16310)
- 技术(16090)
- 制(15964)
- 务(15383)
- 财务(15306)
- 财务管理(15273)
- 划(14639)
- 企业财务(14370)
- 银(13206)
- 机构
- 大学(356317)
- 学院(354673)
- 管理(144528)
- 济(136148)
- 经济(132899)
- 理学(126427)
- 理学院(124990)
- 管理学(122548)
- 管理学院(121906)
- 研究(115549)
- 中国(84101)
- 京(77023)
- 科学(74795)
- 财(59369)
- 农(56370)
- 所(55885)
- 业大(55608)
- 中心(54246)
- 研究所(51587)
- 江(49956)
- 财经(48790)
- 范(48190)
- 北京(48043)
- 师范(47754)
- 经(44552)
- 农业(44140)
- 院(43630)
- 州(41229)
- 经济学(40059)
- 师范大学(38975)
- 基金
- 项目(259791)
- 科学(204258)
- 基金(188040)
- 研究(187609)
- 家(164455)
- 国家(163117)
- 科学基金(141209)
- 社会(117897)
- 社会科(111712)
- 社会科学(111680)
- 省(101469)
- 基金项目(101190)
- 自然(93419)
- 自然科(91241)
- 自然科学(91219)
- 自然科学基金(89489)
- 划(85743)
- 教育(85231)
- 编号(76859)
- 资助(76434)
- 成果(60112)
- 重点(57889)
- 部(55718)
- 发(55324)
- 创(53779)
- 课题(51859)
- 创新(50251)
- 科研(49826)
- 国家社会(48450)
- 大学(47885)
- 期刊
- 济(139403)
- 经济(139403)
- 研究(97137)
- 中国(63354)
- 学报(57259)
- 科学(52243)
- 管理(49260)
- 农(49043)
- 财(43995)
- 大学(43479)
- 学学(40525)
- 教育(37537)
- 农业(34458)
- 技术(32073)
- 融(24422)
- 金融(24422)
- 图书(23710)
- 业经(23708)
- 经济研究(21733)
- 财经(21669)
- 问题(19691)
- 经(18494)
- 资源(18174)
- 业(18064)
- 科技(17717)
- 版(16644)
- 理论(16583)
- 技术经济(16580)
- 书馆(16002)
- 图书馆(16002)
共检索到497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善文 祝朝阳 张珊珊 刘晟楠 汪坚强
城市中心区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典型地区,高精度的绿色空间识别与服务供需评价能够为规划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树木作为绿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与服务空间载体,其高精度的识别是绿色空间服务供需精细化评价的前提与难点。利用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方法,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取性、复杂建成环境对服务能力多维度影响、城市绿色空间服务的典型需求等,构建了“要素识别—服务供需”分析框架,并以北京核心区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服务能力方面,大型公园与林荫道对应的绿色空间服务能力较高,附属绿色空间受到建成环境的影响服务能力相对有限;(2)服务需求方面,高密度商业、办公片区的服务需求普遍较高,绿地水系周边需求较低;(3)供需关系方面,供需错配由公共绿地服务盲区与高密度建成环境共同导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沈体雁 周麟 王利伟 吕永强
基于空间句法、核密度估计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结合空间句法轴线模型与百度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探讨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网络总体呈现"东优西劣、北优南劣、西南最劣"的空间格局,高层级网络则呈现"中心环状集聚—外围多极分布"的分布模式。2与高穿行度交通网络相比,高整合度交通网络的区位指向性更强,在不同尺度均更易诱发服务业的集聚。3总体而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指向程度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并据此将25类主要服务业划分为街区指向型、街道指向型、双重指向型和无指向型四类。本文对探索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提高服务业和交通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具有参考意义,并可为北京城市中心区服务业存量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晓宇 郭小东 顾建波
在城市灾害频发与城市防灾规划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街道安全设计的概念、内涵及设计内容。以丽泽商务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的街道安全设计部分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防灾规划定位与设计目标的分析,结合街道安全设计原则,对现有规划方案进行有效整改,以期为防灾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街道美学 安全设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可石 郑婧
将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思想与现代城市需求相结合,提出绿色新田园城市的概念。通过阐述该理念在成都天府新城正兴南城市中心区的设计实践,从基本组团、中央公园、整体形态及公共空间四个方面解读绿色新田园城市的设计方法,以明确而直观的方式呈现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
绿色新田园城市 城市设计 天府新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程 黄春晓 李鹏飞 王超
随着规划及设计的转型,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正朝着以人为中心的规划转变,人对空间的使用逐步成为空间构建的焦点。本文正是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人群的空间使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配合观测、问卷与访谈,在人、空间、时间三个维度上分析了中心区空间利用的特点,总结了中心区在不同空间、时间、人群三个层面上的分异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动因,包括空间公共性、功能业态、环境设计、人群差异等因素。面对城市中心区未来的空间更新与品质提升,厘清中心区时空利用现象及其背后逻辑,将有助于规划理念、方法的转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晓梦 王锦 朱青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体和虚拟商业空间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更与重构,以传统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区空心化已有端倪。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基于20122015年微博签到数据,辅以问卷调查、实地测量进行纠偏,使用核密度分析提取商业热点地区,使用因子分析计算城六区30个典型商业区的"规模—热度"得分,结合K-means聚类衡量其"空心化"程度并分类。结果显示:(1)商业热度整体呈现老城区缩减、郊区扩展的"扁平化"趋势,并导致若干大型商业空间的"空心化";(2)规模等级高的商业热点地区整体离散分布,规划的若干市级商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远
以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商业业态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我国批发市场的种类和发展形态较多,在空间布局和发展演进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当前,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批发市场处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针对现有批发市场的布局情况,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导、以行政调控为辅助、以空间规划为依据,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运营成本、引导转型升级等综合性政策措施,推动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
关键词:
中心城区 批发市场 转型升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亚平
绿色商业是绿色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定位的确立,发展绿色商业已成为北京发展经济、提升产业、满足消费需求的迫切要求。但是,目前还缺乏绿色商业相关的系统理论,因而难以对绿色商业建设进行系统的指导;相应的绿色行业组织与机构还没有成立,政策与法规有待完善,绿色商业的规范和标准仍比较缺失。所以,需要加强绿色商业制度建设,并做好绿色商业发展规划与计划:时间上细化到各个阶段或年度;空间上细化到各个区域;要求上落实到不同的商业企业,这样才能有助于世界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
绿色经济 世界城市 绿色商业 商业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技术、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州新城案例研究表明:通州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非物质性生产方面;农田是通州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1年的47.4%下降到2004年的41.2%,林地贡献率则由14.7%提高到22.7%,其他...
关键词:
绿色空间 生态评估 土地利用 北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兆中 甄峰 徐海贤
在城市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搭建了评价城市老年服务设施的供需空间匹配的分析框架,并对南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南京中心城区内的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中,医疗卫生设施的供需空间关系已较为合理,社区养老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开敞空间仍有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基于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供需匹配的规划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建召 徐建刚 胡畔
我国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使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面临着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多重压力。尤其对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中心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高校传统风貌区,在周围不断耸立起的高层建筑挤压下,空间被逐步蚕食,严重削弱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南京市汉口路一线的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与周边社区所构成的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区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视觉界面分布、时间可达性、空间句法等空间定量及其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校园有力的承载着周边社区居民的公共生活,是整个区域的景观、绿化、文化、体育与人流集聚中心,大学校园与周边社区一起形成了有机完整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特色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康达西 殷洁
基于南京市红庙小区的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生存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呈现出异质化、混杂化的特征;流动人口在经济能力、居住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层面与本地居民处于区隔状态,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在居住空间区位变化和多样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的经济发展潜力较高,其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外扩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流动人口 聚居空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方正 解爽 李雄
【目的】由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湿地和水域构成的绿色空间对于保障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宜人和居住舒适,以及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清其景观动态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合理规划以提升其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选取1992、2000、2008、2016年4个时间节点进行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探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社会经济因素与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常住人口、建设用地面积4项影响因子对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大于1;自然因素中影响各地类斑块类型面积指数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小于1。【结论】社会经济是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的直接驱动力,人口规模的增加、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导致绿色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相对静态,且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明显。本研究科学合理地阐明了影响绿色空间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绿地发展、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北京市中心城 绿色空间 演变 驱动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传东 洪歌 吴雪飞
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进居民健康及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中合理配置绿色空间,同时满足生态效益、社会公平及用地限制等多种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选择空气净化、热岛效应缓解和雨洪调节3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效益优化目标,使用绿色空间配置基尼系数表征公平性,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和公平性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社会和环境制约因素,同时集成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权衡生态效益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该模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可为武汉以及其他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德权 兰泽英
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城市中心结构体系的变化,大数据研究兴起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本文以长沙市中心六区为研究区域,针对现有基于POI(point of interest)大数据研究城市中心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入了CRITIC算法,在通过核密度分析分别识别各类功能服务热点区域和聚集态势基础上对分析结果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客观权重下综合功能中心分析结果与多种边界提取方法识别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与中心边界范围。为相关问题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时有以下几点结论:(1)长沙市中心六区发展呈明显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和多等级圈层结构体系,自然山水分隔和政府规划引导下形成了"一江两岸"综合发展的发展格局。(2)各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规划内的城市副中心与组团发展中心已初具规模。(3)传统中心城区比起外围城区功能混合度高,发展聚集度更高,中心边界范围更广,等级圈层结构体系反映了城市多中心发展起步还未完全成熟,多措并举加强副中心与组团中心的发展应作为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着力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文化复兴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研究——以上海真如地区为例
城市中心商业区休闲消费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
上海市中心区实施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理念与方法研究
大都市多中心空间人口集聚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基于通风环境优化的建筑空间形态指引研究——以北京中心城为例
公共品供给对城市内部土地价格的影响——以东京、大阪城市中心区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拟演算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
大城市中心区停车收费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重庆城市中心区域停车问题的大数据分析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源识别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研究——以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