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73)
- 2023(16775)
- 2022(14627)
- 2021(13567)
- 2020(11308)
- 2019(26254)
- 2018(25955)
- 2017(50316)
- 2016(27128)
- 2015(30649)
- 2014(30596)
- 2013(29962)
- 2012(27339)
- 2011(24498)
- 2010(24501)
- 2009(21829)
- 2008(20782)
- 2007(17862)
- 2006(15388)
- 2005(13088)
- 学科
- 济(109926)
- 经济(109817)
- 管理(77196)
- 业(71248)
- 企(58860)
- 企业(58860)
- 方法(54004)
- 数学(47325)
- 数学方法(46554)
- 贸(29871)
- 贸易(29859)
- 易(29074)
- 农(28219)
- 财(26830)
- 中国(26688)
- 地方(23992)
- 业经(23018)
- 学(22787)
- 环境(19567)
- 农业(18998)
- 理论(18837)
- 和(17749)
- 技术(17219)
- 制(16723)
- 务(16173)
- 财务(16090)
- 财务管理(16055)
- 出(15867)
- 划(15551)
- 融(15305)
- 机构
- 学院(378213)
- 大学(377986)
- 济(152998)
- 管理(151305)
- 经济(149923)
- 理学(132692)
- 理学院(131275)
- 管理学(128581)
- 管理学院(127924)
- 研究(123294)
- 中国(89860)
- 京(78986)
- 科学(76902)
- 财(66092)
- 所(60396)
- 农(58850)
- 业大(57324)
- 中心(56023)
- 研究所(55494)
- 财经(54173)
- 江(52533)
- 经(49456)
- 范(49057)
- 北京(49001)
- 师范(48586)
- 农业(46249)
- 经济学(46160)
- 院(45985)
- 州(43096)
- 经济学院(41981)
- 基金
- 项目(268750)
- 科学(211707)
- 基金(195596)
- 研究(194824)
- 家(170802)
- 国家(169477)
- 科学基金(146170)
- 社会(122272)
- 社会科(116079)
- 社会科学(116049)
- 省(105010)
- 基金项目(103566)
- 自然(96548)
- 自然科(94358)
- 自然科学(94339)
- 自然科学基金(92571)
- 教育(90611)
- 划(88357)
- 资助(81390)
- 编号(79469)
- 成果(62510)
- 重点(60323)
- 部(59185)
- 发(57422)
- 创(55960)
- 课题(54149)
- 创新(52242)
- 科研(51814)
- 教育部(50911)
- 国家社会(50381)
- 期刊
- 济(155046)
- 经济(155046)
- 研究(104779)
- 中国(65135)
- 学报(59311)
- 科学(54340)
- 管理(53733)
- 农(52144)
- 财(48455)
- 大学(45429)
- 学学(42919)
- 教育(41350)
- 农业(36932)
- 技术(34606)
- 融(27875)
- 金融(27875)
- 经济研究(25951)
- 业经(25865)
- 财经(24705)
- 贸(22202)
- 问题(21287)
- 经(21118)
- 国际(19731)
- 业(19653)
- 图书(18445)
- 科技(18258)
- 统计(18180)
- 技术经济(18073)
- 资源(17153)
- 版(17151)
共检索到533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娟 陈鸣
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能源消费与贸易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对中国与欧盟直接进出口以及中国从欧盟进口加工再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出口欧盟隐含碳总量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效率以及生产技术五类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995—2011年的数据测算表明,中国对欧贸易的进出口隐含碳总量跨期增幅明显,且出口远高于进口。在效应方面,能源结构、出口规模要素与隐含碳排放呈稳定的正相关,生产技术要素与之呈稳定的负相关。大幅提高生产技术,优化贸易、能源消费结构是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纪录
本文通过改进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总量、行业和贸易伙伴等层面对我国2002—2009年的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动态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约有12%—18%的碳排放由出口贸易引致,且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隐含的碳排放也持续增加。其中,加工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出口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而美国和欧盟分别是2002和2007年我国最大的出口碳排放受益国。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出口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丽 沈镭 李艳梅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由此造成的隐含CO_2排放转移日益频繁,不利于区域公平及有效地分摊碳减排责任。本文在编制最新年份(2012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活动隐含的CO_2排放转移特点。结果表明:(1)2012年,京津冀对其他区域的CO_2排放转移,比其他区域对京津冀的转移高出4350.52万t,这主要隐含于除采选业以外工业部门的终端产品转移;(2)京津冀区域内部,北京和天津分别向河北净转移449.75万t和88.46万t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述忠 陈颖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各国通过减少国内生产,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欧贸易隐含碳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隐含碳占到中国总排放量的3.07%~8.41%;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是它们却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欧盟应对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中国则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改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静 刘国光
本文在国际碳排放转移"消费者负责"的原则下,利用多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世界各国的出口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结构分解,从碳排放技术、投入产出技术、出口结构和出口总量方面解释了同一时段影响各国出口碳排放增长路径的不同原因。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法的"国内技术假定"和多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法下不同进口国投入产出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分别就中国对38个国家的进出口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比较了中国与特定国家虚拟进口排放(单区域投入产出法下)和实际进口排放(多区域投入产出法下)之间的差额,并对误差额进行结构分解,同时从进口国碳排放强度差异、全球分工的嵌入程度差异等方面解释了按不同投入产出计算的碳排放差异的原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德才 王琳佳 仲凤霞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7-2011年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分别测算了广东省整体和部门层面的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于进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差额1997年为0.20亿吨、2011年为0.36亿吨,说明广东省处于隐含碳的净出口状态;另外,隐含碳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服务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广东省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碳产品的出口,扩大"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口,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小平
国际贸易通过隐含的CO2能够影响到一国CO2的排放。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一国出口中隐含的CO2由国内和国外排放所组成。本文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就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的CO2进行了测算。分析发现,第一,在单位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投入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减少,进口中间品中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增加;第二,在研究期间,环境贸易条件有略微恶化的趋势,但是总的来看,出口含CO2强度平均来说都要小于进口中含CO2强度,说明贸易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第三,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显著增强。因此,构建环境友好型外贸发展模式是中国低碳经济运行的需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玉焕 田扬 刘娅
本文采用双边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技术异质性假设,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印度1995-2009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印度出口隐含碳在1995-2009年间增长迅速,由115Mt增长至725Mt,增长了530%;进口隐含碳也在不断增加,由39Mt增长至215Mt,增长了451%;印度是一个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是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有助于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少,但是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本文对印度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璐
贸易与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贸易往来中隐含着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影响的"碳泄漏"问题。笔者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出1990年~2000年间中国对日本有CO2的净出口并细化到产业部门层面,分析了中日两国24个产业部门出口到对方国家的CO2排放量,证明中国产业部门的碳密集度更高。此外,通过虚拟"无贸易"状态,估计出双边贸易使两国的总体CO2排放在下降。日本应该为中国的部分CO2排放负责,而中国大多数产业部门都可利用与日本贸易的机会学习日本的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碳排放密集度。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谢建国 姜珮珊
本文在一个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OECD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的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中国分行业的进口能源消耗、出口能源消耗、贸易净能源消耗和基于能耗的贸易条件。文章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耗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出口产品总能耗量大于进口产品总能耗量,贸易净能源消耗有增加的趋势,中国仍然是一个能源的净出口国,而且,基于能耗的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出口规模的扩张是中国出口隐含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原因,行业投入效应也促进了出口隐含能的增加,但影响较小,而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单位价值能源消耗的下降则抑制了出口能源消耗的增加,整体分析结果表...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隐含能 能源消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