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27)
- 2023(14107)
- 2022(12392)
- 2021(11692)
- 2020(9770)
- 2019(22926)
- 2018(22580)
- 2017(43877)
- 2016(23354)
- 2015(26222)
- 2014(25671)
- 2013(24882)
- 2012(22645)
- 2011(20044)
- 2010(19569)
- 2009(17467)
- 2008(16601)
- 2007(14071)
- 2006(11873)
- 2005(9797)
- 学科
- 济(92255)
- 经济(92155)
- 管理(64436)
- 业(60880)
- 企(50157)
- 企业(50157)
- 方法(45157)
- 数学(39857)
- 数学方法(39303)
- 农(24078)
- 中国(23412)
- 财(21803)
- 地方(21111)
- 业经(19961)
- 学(19595)
- 农业(16391)
- 贸(15770)
- 贸易(15760)
- 易(15236)
- 环境(14619)
- 理论(14518)
- 务(14246)
- 和(14178)
- 财务(14177)
- 技术(14168)
- 财务管理(14150)
- 制(13810)
- 企业财务(13404)
- 划(12437)
- 融(11627)
- 机构
- 大学(316143)
- 学院(313990)
- 管理(129533)
- 济(122598)
- 经济(120029)
- 理学(113825)
- 理学院(112579)
- 管理学(110329)
- 管理学院(109770)
- 研究(101757)
- 中国(73857)
- 京(68143)
- 科学(64741)
- 财(53064)
- 所(49147)
- 业大(48832)
- 农(48810)
- 中心(47591)
- 研究所(45413)
- 财经(44117)
- 江(42945)
- 北京(42599)
- 范(41583)
- 师范(41200)
- 经(40376)
- 农业(38140)
- 院(37809)
- 经济学(36571)
- 州(35650)
- 师范大学(33664)
- 基金
- 项目(231184)
- 科学(182236)
- 基金(168736)
- 研究(167078)
- 家(147173)
- 国家(145994)
- 科学基金(126672)
- 社会(105155)
- 社会科(99678)
- 社会科学(99652)
- 基金项目(90691)
- 省(89045)
- 自然(84165)
- 自然科(82216)
- 自然科学(82193)
- 自然科学基金(80625)
- 教育(76381)
- 划(75871)
- 资助(69287)
- 编号(68265)
- 成果(53033)
- 重点(51277)
- 部(50250)
- 发(48741)
- 创(47923)
- 课题(45629)
- 创新(44718)
- 科研(44597)
- 教育部(43295)
- 国家社会(43258)
- 期刊
- 济(123596)
- 经济(123596)
- 研究(87519)
- 中国(54191)
- 学报(50254)
- 科学(46954)
- 管理(44998)
- 农(42818)
- 财(39017)
- 大学(38547)
- 学学(36246)
- 教育(32581)
- 农业(30237)
- 技术(27770)
- 融(22313)
- 金融(22313)
- 业经(21146)
- 财经(20143)
- 经济研究(19768)
- 图书(17641)
- 经(17158)
- 问题(16634)
- 科技(15629)
- 理论(15419)
- 业(15302)
- 资源(15201)
- 技术经济(14509)
- 版(14405)
- 实践(14363)
- 践(14363)
共检索到435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翰 郭永沛 崔娜娜
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研究了2017年2月27日至2017年3月5日上午7:00至晚上24:00点北京市六环路内连续时间段的人口聚集变化。首先,按人口聚集程度将区域分为无聚集、少聚集、一般聚集、轻度聚集、聚集共五类,并计算各类聚集的面积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然后,针对聚集和轻度聚集地区,基于平均值和标准差概念,制定了利用百度人口热力图数据划分不同典型人口聚集类型的评价标准,并识别了典型商务类人口聚集区、典型居住类人口聚集区、典型休闲类人口聚集区三类典型人口聚集区。最后,基于百度地图兴趣点(POI)数据,对各类人口聚集情况和各人口聚集区内各类POI数据的密度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POI密度与人口聚集情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商业类设施的相关性普遍大于公益性设施;典型商务类聚集区、典型休闲类聚集区的各项POI密度显著高于典型居住类聚集区;公益性设施的密度在三个典型聚集区中显著低于商业类设施的密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翰 郭永沛 冯长春
以酒店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互联网多源数据的酒店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评价因子归并为酒店区位便利性、酒店满意度、酒店周边商业服务质量三类,对北京市六环路内的3 470家酒店进行打分和评级。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高等级酒店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等级酒店在CBD、金融街、中关村、望京等地区存在明显的聚类现象,且酒店区位便利性和酒店等级是高值区域聚类,酒店满意度与酒店周围商业服务质量则是低值区域聚类。此外,将新的酒店评价与现有酒店星级评价进行空间分布和集聚情况的对比,揭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依据,并对现有酒店评级进行了补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媛
使用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年龄数据,基于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及老龄化程度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处于重塑的关键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及老龄化程度的中心保持不变,仍然向功能核心区和部分拓展区集中化聚集,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扩散则比较缓慢,逐渐向西南方向的王佐、西红门、南苑等街道延伸。老年人口分布范围有扁平化的南—北收缩趋势,形成"中心高、外围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老年人口 空间聚集 标准差椭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侯佳伟
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已成为北京外来人口生活居住的主要地区。200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上万人的街道有102个,占到街道总数的30.4%,集中居住了74.4%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消失,并会随着北京的发展,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聚集区。聚集区可以按照内部结构划分为缘聚型和混居型,依照行业依托情况分为完全依托、半依托和无依托。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实行最低工资限额并能让向上流动成为可能,无依托型外来人口聚集区或许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中转功能之后,转型或消失。完全依托型和半依托型聚集区问题则只能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分布及配套方面入手解决。
关键词:
外来人口 流动人口 聚集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阳欢 祝善友 张桂欣 刘祎 向嘉敏 周洋
人口时空分布研究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以及生态资源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南京市秦淮区为研究区,选择Google Earth平台提供的2014年空间分辨率为0.27 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根据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位移规律,获取"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匹配关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空间分析技术,实现100 m格网单元尺度下的昼夜人口空间分布定量模拟,并从街道和建筑斑块尺度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分析昼夜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和街景地图等多源数据,可有效克服城市复杂下垫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物图斑数据较难获取的困难,提高城市人口估算的空间分辨率;(2)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物空间属性信息,能够合理地估算建筑物尺度上的昼夜人口空间分布;(3)由于中心城区建筑物功能布局以及城乡发展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中心城区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而夜晚人口的高值分布则相对分散,高值集聚区向城区周边推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云舒 赵鹏军 梁进社
基于热力图与兴趣点(POI)等位置服务(LBS)数据,应用核密度分析方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北京市六环内区域城市活力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活力的时效性明显,以24 h为周期呈下降、上升和波动变化趋势,周末的活力强度低于工作日;(2)活力现状空间分布不平衡,从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北强南弱,东强西弱;(3)街道常住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POI面密度与城市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POI面密度越高,则城市活力度就越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展新 郭菲
卷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村委会型社区正在从农村社区开始转变成为与居委会型社区并列的城市社区。村委会型社区同时保留了一些农村社区的体制遗产,主要是排他性的农村集体经济、福利制度和个人住房制度。这样,在流动人口聚集的村委会型社区中,形成了不同于居委会型社区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分割与分层。这意味着,由于村委会型社区的出现,中国城市社会正在从单一的城乡分割式“本地-外来”二元结构向“双二元”结构转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尹志锋 陈明 郭琳
笔者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在京流动人口工资水平及其决定因素。从就业类型(雇主、自营劳动者、雇员)角度,将流动人口分为非雇员、雇员两类,非雇员流动人口的工资决定方程存在比较显著的样本自选择性,但雇员的工资决定方程不存在明显的样本自选择问题。回归方程中,各变量与传统的实证结论基本相符。各类流动人口在工资决定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
关键词:
工资决定 异质 流动人口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书平 黄二丹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9年医改以来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性,为优化"十四五"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区域功能定位把北京市16个区(县)分为4个经济区域分组,以服务常住人口和地理面积为权重,比较各个经济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利用泰尔指数和聚集度测算不同区域间和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1)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泰尔指数最小。(2)全市不同类型资源的泰尔指数主要是由区域分组间的差异造成,其贡献率在80%左右。(3)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聚集度远远高于人口聚集度,这说明卫生资源相对过剩,而其他区域分组的医疗卫生资源则相对不足。结论:为了进一步改善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应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区域的卫生资源的可及性,改善不同类型资源在不同区域分组内及区域间分布合理性,提高资源布局的公平性,更好地为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服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凡
本文采用干预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加权模型,在控制了就业类别的选择偏差基础上,分析了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在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业和工作获得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在控制选择偏差以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显著低于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剥离户籍对就业机会、就业身份和就业保障的影响,是户籍改革的应有之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美风 汪德根 杨仪璇
新时代背景下,外来人口聚居区是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是开展外来人口聚居区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集成人口统计数据和高清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基于此,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区,对社区尺度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识别,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人口空间化的外来人口聚居区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冀党生,张燕友,卢映川,朱敏
本文依据1994年11月10日北京市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资料,对全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成因、影响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巍 武鑫
北京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北京市的资源供给、城市管理等造成巨大压力。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北京市人口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首先搜集整理出影响北京市人口增长的53个因素;其次,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出34个与北京市人口增长相关性较强的因素;再次,对这34个影响因素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最终挖掘出15个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北京市人口增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希望为北京市人口的合理调控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