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5)
2023(18187)
2022(15924)
2021(15027)
2020(12687)
2019(29669)
2018(29484)
2017(57218)
2016(31377)
2015(35486)
2014(35644)
2013(35014)
2012(32473)
2011(29237)
2010(29329)
2009(26935)
2008(26652)
2007(23525)
2006(20499)
2005(17897)
作者
(89868)
(74908)
(74245)
(71194)
(47822)
(35907)
(34210)
(29368)
(28306)
(26874)
(25447)
(25081)
(23787)
(23533)
(23347)
(23065)
(22900)
(22300)
(21468)
(21440)
(18566)
(18250)
(18218)
(17137)
(16757)
(16749)
(16666)
(16482)
(15098)
(14932)
学科
(125757)
经济(125620)
管理(90253)
(85909)
(70894)
企业(70894)
方法(58483)
数学(51108)
数学方法(50391)
(34852)
中国(33841)
(32819)
地方(28123)
业经(27362)
(26363)
(23206)
贸易(23197)
农业(23146)
(22458)
(22195)
(20967)
财务(20878)
财务管理(20833)
理论(20725)
企业财务(19649)
(19582)
环境(19335)
技术(18840)
(18195)
银行(18142)
机构
大学(441972)
学院(441897)
管理(174988)
(174624)
经济(170537)
理学(151400)
理学院(149668)
管理学(146896)
研究(146866)
管理学院(146073)
中国(109175)
(95334)
科学(91967)
(79945)
(73554)
(72095)
中心(67962)
研究所(67037)
业大(66571)
(65392)
财经(64029)
北京(60285)
(59284)
师范(58755)
(58021)
农业(56598)
(53861)
(53142)
经济学(51421)
财经大学(47381)
基金
项目(300428)
科学(235079)
研究(219079)
基金(216135)
(187662)
国家(186081)
科学基金(159901)
社会(135531)
社会科(128326)
社会科学(128290)
(117619)
基金项目(115084)
自然(105387)
自然科(102861)
自然科学(102834)
教育(101254)
自然科学基金(100926)
(99343)
编号(91136)
资助(89667)
成果(73900)
重点(66929)
(65776)
(63964)
课题(62492)
(61498)
科研(57397)
创新(57366)
教育部(56142)
大学(56052)
期刊
(188930)
经济(188930)
研究(127817)
中国(81277)
学报(68848)
(64459)
科学(63252)
管理(62201)
(61843)
大学(51959)
教育(48913)
学学(48555)
农业(44270)
技术(39748)
(36716)
金融(36716)
业经(31724)
财经(30065)
经济研究(29683)
问题(26361)
(25645)
图书(24562)
(23160)
技术经济(21531)
理论(20911)
(20749)
科技(20391)
统计(20343)
资源(20329)
现代(20226)
共检索到642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梓茜  程宸  杨袁慧  房小怡  杜吴鹏  
城市通风廊道是提升城市通透性,改善城市微循环,减缓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建设通风廊道让城市"呼吸"起来,可以有效减轻热岛效应,增强空气流动性,提高人体舒适度。基于通州区建设大背景及热点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案例,利用通州国家级气象站多年观测记录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通州城区1:2000建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德国高分辨率卫星影像Rapid(5m分辨率)、通州区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及规划图等,分析了通州及周边地区的风环境,研究了通州城区天空开阔度和地表粗糙程度,得出了通风潜力的空间分布。同时,利用卫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苏钠  周典  孙宏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苏钠  周典  孙宏生  
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人口集聚,产生了城市热平衡失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加剧等问题。城市新区规划中布局城市通风廊道,优化空间布局,既能够有效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结合城市风的空气流动运动规律和城市下垫面特点,从空间形态中观层面,以西成新区为例,针对寒冷地区的气候环境,对城市通风系统进行分析,运用CFD模拟方法,确定城市通风廊道的位置、数量等主要控制要素,提出廊道周边地块建设控制要求和建筑迎风面密度控制要求,为今后规划建设具有良好气候环境的城市新区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方正  李婉仪  李雄  
位置服务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目前城市规划、地理学科已进行大量应用,而少有研究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于北京市公交刷卡大数据处理后的二次数据,结合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绿道规划方法研究。研究通过将公交刷卡数据与人口出行分布规律进行耦合分析,在城市不同功能区确定绿道连接的重点区域,同时,根据绿地的景观性、文化性和生态性建立绿道载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斑块作为绿道依托载体,最终根据服务功能进行绿道网络优化确定绿道规划线路。以期实现绿道的功能拓展,使绿道成为连接城市多种功能区的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紧凑布局的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雾霾和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当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困扰我国城市的典型环境问题之一。而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则是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和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议题。作为风景园林师,在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研究视角下研究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将充分发挥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功能,进一步提升绿地作为通风廊道的实际效益。采用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模型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手段,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在分析研究城市通风潜力格局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优化的通风廊道布局选线方法和建设内容。研究成果为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整合城市现有通风廊道和建设潜在通风廊道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云路  李雄  
雾霾和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当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困扰我国城市的典型环境问题之一。而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则是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和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议题。作为风景园林师,在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研究视角下研究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将充分发挥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功能,进一步提升绿地作为通风廊道的实际效益。采用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模型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手段,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在分析研究城市通风潜力格局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优化的通风廊道布局选线方法和建设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洌瑄  王崑声  
基于历史因素与现实社会经济背景,北京城市副中心系统表现为发展动力上的外力驱动型特征、组织秩序上的政府主导型特征、优化约束上的质量先导型特征。为更好地发展城市副中心,应通过外力驱动及政策支持等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优化完善主导功能系统;利用区位优势错位发展,承接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建立正反馈循环动力机制;推动体制改革,善用智慧手段,促进社会协同,形成集中统一与多主体、多机制有序共存的治理生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云皓   顾康康   马晴  
城市通风廊道对于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的缓解以及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合肥主城区为例,基于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测算城市通风指标,根据指标类型和组合设置4种情景评价体系,包括通风潜力系数(VPC)、通风潜力系数+高温(VPC+LST)、通风潜力系数+雾霾(VPC+PM2.5)、通风潜力系数+高温+雾霾(VPC+LST+PM2.5),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低成本路径模型构建通风廊道,并采取Pearson关联性模型对各情景下通风效能展开评估。结果显示:(1)提出新的通风廊道构建范式“基于通风潜力系数(VPC)与气候环境指标(LST/PM2.5/LST+PM2.5)组成的复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通风廊道”并验证其具有合理性,其中通风潜力系数由天空开阔度与粗糙度长度确定,气候环境指标的选择以城市面临具体的气候环境问题为依据。(2)合肥市主城区夏季与冬季主导风向分别为东南与东北风向;天空开阔度与粗糙度长度指标高值区分别分布在二环线外围与二环线内老城区;地表温度指标高值区分布在经开区与包河区;PM2.5浓度指标高值区分布在老城区、包河区、新站区与瑶海区。(3)研究构建范式下的通风廊道能够产生较高效能。其中,基于“VPC+LST+PM2.5”构建范式下的通风廊道中风速等级与地表温度、PM2.5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5,其绝对值高于传统基于建筑形态指标构建的通风廊道的相关系数-0.68、-0.82的绝对值。(4)合肥市主城区可划分为“1+7”的两级通风廊道管控体系,在一级和二级通风廊道管控区可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方式。研究旨在从建成环境层面为城市气候适应性的提高提供策略指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超  
新时代城市规划正在从工程建设转向空间治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公私利益博弈和空间事务集中的糅合体,是聚焦规划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领域。通过回溯城市治理的“空间性”及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治理的核心意义,阐明公共空间已成为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空间治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规划手段之间的关联机理,从而提出公共空间规划模式治理化转型的四方面要点。最后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在地实践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空间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法论,以期发现改良以往技术弊端和盲点的可能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薛立尧  张沛  王瓅晨  陈恺悦  
风环境研究作为城市"气候—空间"耦合规划的基础,在新时代生态语境下愈加具有"尺度弹性"。以我国西安为例,梳理规划建设中"风因素"的影响,总结城乡下垫面类型与基础通风潜力的对应关系。选取气候问题较为凸显及通风需求较大的夏、冬季做为时间范畴,在都市区尺度下对各季中相邻月份地表温度、冷热岛分布进行提取与叠加,并根据叠加结果反映的热辐射变化差异,得到地面空气流动潜力。结合下垫面通风潜力,得到城市综合通风潜力等级分布,并在叠加现状绿地格局及各频率主导风向后总结出"通风特征分区"。最后提出城市通风优化的绿地协同规划策略,并选取一处关键通风分区(风口与风道衔接地带)尝试绿地与景区的概念规划设计,在保证城市通风顺畅的同时,能够达到人们游憩活动与风环境感知的和谐效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晓芳  王仰麟  任鑫  李震  
以北京东北边缘温榆河沿河道两侧的生态廊道规划区为研究对象,以流域1991年、1996年、2002年三期TM影像、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分别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尺度及斑块尺度,剖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表现为近期林地面积增加显著,水域面积缩减了近一半;河道附近水域多转为林地,距离远的多转为建设用地;1996年~2002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现象较明显;土地利用格局中经济空间连通度增强;中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更现象频繁;各土地利用类型集中度从该类中心到周围300m~400m内迅速减小,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程度指数下降趋势有各自的距离效应,林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侯玉洁  尹海伟  徐建刚  许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日益严重的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洛阳市市区为例,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在地形分析、城市热环境、建筑环境、开敞空间、主导风向等单因子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综合分析视角,尝试构建一套简单易行的城市通风道规划框架体系,为我国城市通风道的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与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日辉  陈思懿  王涛  
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的有效手段,而既有研究对城市副中心韧性城市建设的探讨相对有限。基于国内外研究和当前实际,将数字技术与韧性城市建设进行融合,并从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组织韧性和经济韧性四个维度,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系统分析了四个维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讨论数字平台对韧性城市各个维度的优化和嵌入路径,以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宏  周雪帆  戴菲  管毓刚  
如今,50%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由于其特殊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影响存在一些特有的环境与气候问题,其中最为严重和明显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城市尺度着手的调节策略:城市通风道。在城市中设计通风道,有助于打破城市热岛环流帮助城郊凉爽气流渗入,提高城市内空气的流动性,增加城市绿化率,分割大面积城市空间,消除热岛的规模效应及叠加作用。本文浅析了城市通风道建立的必要性,对城市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给出了通风道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案例开拓研究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宸  刘宛  房小怡  张硕  王信  
根据所处地区气候环境,研究城市内部空间通风环境优化,作为城市建筑空间形态控制指引要素,有利于提高建筑形态决策的科学性。结合标准化风温指数、地表通风潜力和夏季热岛强度,对北京中心城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进行了气候分区。通过气象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气候分区中典型城市单元的近地面风速和气温,构建出城市单元风温数据样本,经回归分析确定了单元建筑高度、密度和容积率与标准化气候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单元建设后的标准化气候指数更优化为原则,计算给出不同气候分区内的建筑空间形态控制指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