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13)
- 2023(14158)
- 2022(11727)
- 2021(11015)
- 2020(9350)
- 2019(21508)
- 2018(21021)
- 2017(41099)
- 2016(21581)
- 2015(23931)
- 2014(23790)
- 2013(22987)
- 2012(20733)
- 2011(18475)
- 2010(18483)
- 2009(17446)
- 2008(16098)
- 2007(13893)
- 2006(11696)
- 2005(10391)
- 学科
- 济(83815)
- 经济(83727)
- 业(64253)
- 管理(62567)
- 企(53773)
- 企业(53773)
- 方法(44208)
- 数学(38937)
- 数学方法(38245)
- 融(28444)
- 金融(28442)
- 中国(27991)
- 银(27010)
- 银行(26997)
- 行(25954)
- 财(24659)
- 农(20175)
- 制(19367)
- 业经(19120)
- 理论(17650)
- 务(17502)
- 财务(17440)
- 财务管理(17407)
- 学(16739)
- 企业财务(16666)
- 地方(15493)
- 贸(15085)
- 贸易(15072)
- 易(14727)
- 农业(13662)
- 机构
- 大学(295989)
- 学院(295680)
- 济(120921)
- 经济(118444)
- 管理(118306)
- 理学(102863)
- 理学院(101847)
- 管理学(99708)
- 管理学院(99167)
- 研究(90834)
- 中国(77817)
- 京(60002)
- 财(58852)
- 科学(54662)
- 财经(47937)
- 中心(45696)
- 农(44671)
- 经(43814)
- 所(43591)
- 业大(42199)
- 江(41998)
- 研究所(39928)
- 经济学(39052)
- 北京(36862)
- 财经大学(36500)
- 经济学院(35469)
- 范(35262)
- 农业(35206)
- 师范(34845)
- 州(34526)
- 基金
- 项目(206485)
- 科学(164531)
- 基金(153402)
- 研究(148617)
- 家(133565)
- 国家(132528)
- 科学基金(115902)
- 社会(95944)
- 社会科(91121)
- 社会科学(91097)
- 基金项目(80354)
- 省(80335)
- 自然(76538)
- 自然科(74922)
- 自然科学(74903)
- 自然科学基金(73572)
- 教育(69850)
- 划(67501)
- 资助(64104)
- 编号(58881)
- 重点(46621)
- 成果(46294)
- 部(46045)
- 创(44329)
- 发(43047)
- 创新(41370)
- 科研(40607)
- 国家社会(40476)
- 教育部(40279)
- 课题(40031)
共检索到422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林砚 陈志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染能够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从金融机构主体属性以及金融机构间复杂网络特性两个角度入手建立风险传染性评估模型。通过综合考察规模、复杂性、风险性和盈利性4个方面,得到主体属性综合评分指标;建立金融风险传染网络,计算金融网络节点出强度值、风险传染深度以及节点易受攻击程度,从而得到机构的复杂网络特征指标;采用信息熵赋权法得到风险能力评估模型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各机构风险传染性评分值并进行系统重要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金融网络呈现多层次结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性各不相同。第二,影响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性的因素较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金融网络中风险传染性较高的机构既可能是"大而不能倒",也可能是"太互联、太复杂而不能倒",不能将单个方面作为衡量风险传染性的唯一标准。第三,鉴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风险传染性,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以降低负外部性的影响,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志浩 李晓花
本文将传播动力模型SIRS引入到无标度的金融网络中,探讨了模型参数——感染率、治愈率、免疫失效率和网络紧密度对风险传染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具有无标度性的金融网络中,风险感染总是存在;风险传染会呈现"超调"现象,即感染比例会在短期内超越均衡值;危机中,增强金融机构的治愈能力比预防机构被感染和增强机构免疫能力的效果更好;减小机构之间的紧密性会降低危机的传染程度,但同时也延长了危机持续的时间。通过公开的中国大额支付系统数据,我们近似地构造了具有无标度特征的中国金融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风险传染和救助的数值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志浩 李晓花
本文将传播动力模型SIRS引入到无标度的金融网络中,探讨了模型参数——感染率、治愈率、免疫失效率和网络紧密度对风险传染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具有无标度性的金融网络中,风险感染总是存在;风险传染会呈现"超调"现象,即感染比例会在短期内超越均衡值;危机中,增强金融机构的治愈能力比预防机构被感染和增强机构免疫能力的效果更好;减小机构之间的紧密性会降低危机的传染程度,但同时也延长了危机持续的时间。通过公开的中国大额支付系统数据,我们近似地构造了具有无标度特征的中国金融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风险传染和救助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采取救助措施时,多次适量救助是更优的策略,可以大幅降低危机峰值的"超调"现象;救助应该从危机加速度出现转折的时刻开始,从度大的机构逐渐向度小的机构过渡。这一救助思路对于特定网络结构下的系统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庭强 何建敏
应用行为金融和复杂网络思想,以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流动性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构建信用风险传染模型。借助随机占优理论,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仿真,系统分析了信用风险传染行为的影响和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和流动性交互作用对信用风险传染存在显著影响;社会网络结构对信用风险传染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睿 夏敏 王爱银 祝四朋
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我国44家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加入杠杆率作为监管指标的商业银行网络系统风险传染模型,分析真实银行间网络系统风险传染过程,对不同规模银行的无标度网络结构图受随机性和目标性冲击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近两年银行网络结构图整体类似,在所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破产损失金额最多,建设银行影响最广,广州银行、盛京银行、杭州银行抗风险能力最弱;对银行模拟冲击后发现,目标性冲击的毁灭性大于随机性冲击,且目标性冲击对银行网络的影响与网络的规模大小有关,而随机性冲击与网络规模的大小无关,且长远来看,银行间网络边的增加有利于降低系统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彭化非
本文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采用我国24家上市银行和130家地方法人银行数据,利用复杂网络传染病模型对银行金融风险传播进行分析,测算当前我国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播趋势和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金融风险救助策略的差异性和有效性。研究结论表明:一是当前银行体系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二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差异越大、个别市场参与者的集中度越高,金融风险的传播能力越强;三是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中的传染将长期存在;四是在救助资源面临约束的情况下,分散资源救助中小金融机构优于集中资源救助大型金融机构。上述研究结果带来的启示:一是完善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跨市场跨主体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三是优化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和框架;四是健全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体系;五是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隔离机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林 孙凌芸
本文基于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市场的经验证据,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网络特征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最小生成树(MST)法构建网络图,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股票市场复杂网络的拓扑特征、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和路径。通过对全球股票市场网络在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拓扑与市场性质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全球股票市场网络的结构与特质如何作用并影响金融风险的传染。深入研究金融危机时期股票市场风险传染机制及路径,有助于各经济体反思金融危机期间金融风险的防范政策及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在将来金融危机爆发时有充足的应对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念鲁 徐丽丽 苗海宾
2013年6月份的"钱荒"事件充分暴露了流动性风险在同业之间的传染之快、后果之严重。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构建了基于机构的网络模拟模型(ABNS),研究不同冲击下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和后果,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农业银行节点度最高,属于中心节点。第二,中心节点违约的后果尤为严重。第三,市场流动性收紧到阈值时违约机构大规模爆发。第四,组合冲击加深了传染后果,同时为2013年6月"钱荒"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些解释。第五,提出关注同业业务规模及其分布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同业业务 流动性风险传染 ABNS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念鲁 徐丽丽 苗海宾
2013年6月份的"钱荒"事件充分暴露了流动性风险在同业之间的传染之快、后果之严重。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构建了基于机构的网络模拟模型(ABNS),研究不同冲击下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和后果,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农业银行节点度最高,属于中心节点。第二,中心节点违约的后果尤为严重。第三,市场流动性收紧到阈值时违约机构大规模爆发。第四,组合冲击加深了传染后果,同时为2013年6月"钱荒"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些解释。第五,提出关注同业业务规模及其分布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同业业务 流动性风险传染 ABNS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权 莫祯祥 杨璐瑞
复杂网络中级联失效现象会导致网络大面积崩溃进而导致一系列灾难性后果,通过对其建模、仿真和定量分析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级联失效问题。本文在复杂网络理论基础上,基于复杂网络的动力学特征和级联失效机理,运用图论语言建立了金融网络模型;首次将级联失效经典模型运用到复杂金融网络研究中,提出了金融网络级联失效模型。然后通过仿真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金融网络级联失效模型的可靠性,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有助于复杂金融网络失效的预防及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在金融网络级联失效模型仿真过程中,增加迭代次数,会导致网络效率下降,节点失效率上升。当网络受到蓄意攻击时,网络效率迅速下降,节点失效率快速上升;网络受到极大冲击,且这种冲击远大于随机攻击情况下。第二、同一种攻击方式下,提升风险容忍系数α,有助于提高网络效率、降低失效率,提升网络可靠性,甚至可以避免网络级联失效的发生,但这会付出相应的成本。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游鸽 郭昊 刘向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金融市场抽象为多主体在时间与结构上无限延展关联的复杂系统,有助于厘清金融市场宏观整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研判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拓扑结构、演化机制与风险传染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金融市场网络研究的进展,从金融市场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结构的演化,从金融市场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传染模型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的风险传染,并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高慧颖 周潮 刘安 仝恩有
从资金存量表视角分析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债务负担和资产负债情况,并运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CCA模型)分析2004至2020年住户、非金融企业、广义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五大经济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及债务违约风险变化趋势。同时,结合中国2020年末资金存量表明细数据,构建部门间关联矩阵,运用宏观金融网络分析方法,模拟测算上述五大经济部门违约风险的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住户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平稳较快上升,但总体债务违约概率较低;企业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波动较大,部分时点违约概率较高;政府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小幅稳定增长,整体违约概率较低;金融部门始终处于风险的最前端,在部门间金融资产负债关联网络处于中枢地位,受其他部门的风险冲击影响最大。建议充分发挥金融账户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稳健有效,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江会 吴仲
基于复杂网络"中心度"测算模型,并根据世界500强企业中114家金融类跨国公司在全球金融网络体系中78个节点城市设立办公点和分支机构的数据,推算了上海在全球金融网络体系中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在全球金融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顶级节点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不少差距。总部级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且金融机构的跨国指数不高、国际金融资产和业务量相对不足,是导致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国金融体制框架的一些基本构成要素与国际准则的兼容性不够、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不高,是导致上海在全球金融网络体系中的"中心度"无法与顶级节点城市媲美的更深层次原因。因此,推进金融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具有包容性...
关键词:
复杂网络中心度 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邢李志
本文从复杂网络的理论出发,通过投入产出理论建立起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复杂网络模型,并借用度分布、权分布和网络路径长度等概念对产业结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该网络统计特性和演化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产业组织产生的影响奠定基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朱明皓 范颖岚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LASSO分位数回归构建金融系统的极端风险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染性和脆弱性指数测度金融机构的传染性风险水平。同时,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后的CoVaR指标来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详细分析了风险传染如何影响不同时期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传染性分别取决于其不同的特征变量,并且两者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错配。一方面,规模较大或者期限错配较高的机构,其传染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资本较小的证券公司以及业务关联较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脆弱性。(2)相同行业以及同种类型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且跨行业、跨类型的风险传染具有不对称性。(3)在"平静"时期,传染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其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但当危机发生时,脆弱性较高的机构接受的传染性风险大幅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