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4)
- 2023(14509)
- 2022(12774)
- 2021(12159)
- 2020(10196)
- 2019(23528)
- 2018(23106)
- 2017(44680)
- 2016(24124)
- 2015(27080)
- 2014(26750)
- 2013(26038)
- 2012(23396)
- 2011(20717)
- 2010(20295)
- 2009(18342)
- 2008(17833)
- 2007(15253)
- 2006(13127)
- 2005(11104)
- 学科
- 济(89924)
- 经济(89823)
- 管理(80415)
- 业(72174)
- 企(62994)
- 企业(62994)
- 方法(46125)
- 数学(39620)
- 数学方法(39088)
- 财(27626)
- 农(23970)
- 中国(21658)
- 业经(21303)
- 务(19425)
- 财务(19346)
- 财务管理(19304)
- 学(18460)
- 企业财务(18320)
- 制(17022)
- 地方(16630)
- 理论(16557)
- 农业(15964)
- 和(15438)
- 贸(15221)
- 贸易(15215)
- 划(14955)
- 易(14778)
- 技术(14744)
- 环境(14332)
- 银(13525)
- 机构
- 大学(327810)
- 学院(326260)
- 管理(139664)
- 济(125940)
- 经济(123079)
- 理学(121205)
- 理学院(119958)
- 管理学(117940)
- 管理学院(117310)
- 研究(98629)
- 中国(74963)
- 京(68166)
- 科学(61162)
- 财(59350)
- 财经(47955)
- 业大(47911)
- 农(47192)
- 中心(46974)
- 所(46514)
- 江(46001)
- 经(43851)
- 研究所(42587)
- 北京(42141)
- 范(41961)
- 师范(41588)
- 州(37691)
- 经济学(37036)
- 院(36730)
- 农业(36691)
- 财经大学(36209)
- 基金
- 项目(231909)
- 科学(183610)
- 研究(170738)
- 基金(169751)
- 家(146629)
- 国家(145398)
- 科学基金(127170)
- 社会(107731)
- 社会科(102039)
- 社会科学(102010)
- 基金项目(90983)
- 省(89882)
- 自然(83552)
- 自然科(81639)
- 自然科学(81621)
- 自然科学基金(80143)
- 教育(79260)
- 划(75447)
- 编号(70274)
- 资助(69058)
- 成果(55258)
- 部(51475)
- 重点(51007)
- 创(48472)
- 发(47642)
- 课题(46748)
- 创新(45145)
- 教育部(44876)
- 科研(44572)
- 人文(44105)
- 期刊
- 济(131944)
- 经济(131944)
- 研究(90517)
- 中国(57036)
- 管理(52217)
- 学报(48752)
- 财(47852)
- 科学(45930)
- 农(41602)
- 大学(38303)
- 学学(35967)
- 教育(35332)
- 技术(29583)
- 农业(29029)
- 融(25301)
- 金融(25301)
- 财经(22977)
- 业经(22631)
- 经济研究(20194)
- 经(19581)
- 图书(17667)
- 问题(16772)
- 理论(16031)
- 业(15854)
- 技术经济(15646)
- 科技(15591)
- 版(15312)
- 财会(15193)
- 现代(14907)
- 实践(14837)
共检索到457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建芳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选择空间的存在、公司治理及法制惩罚的薄弱使得盈余管理寻租行为难以避免。为有效治理盈余管理寻租,本文基于声誉视角,利用声誉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监管者对盈余管理参与主体的多重声誉制约,最后提出声誉机制治理盈余管理寻租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声誉 盈余管理 寻租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李涛 刘崇明
本文认为,从寻租经济学的角度看,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寻利性盈余管理和寻租性盈余管理两大类。寻利性盈余管理是正的管理行为,会激发管理者的生产性寻利行为;寻租性的盈余管理行为零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会计后果;而利润操纵则是一种纯粹的寻租行为,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负和管理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凯
研究发现在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而这种行为究竟是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还是其向外界发送的信号?本文通过设计信号传递模型,证明了信息优势方IPO公司可以使用盈余管理这一信号向投资者传递其自身类型的信息,并且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投资者可以在股票市场识别这种信号,给予此类公司的股票较高的定价。选取A股市场2007年至2010年的IPO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支持此结论。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承销商声誉 信号传递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俊杰 曹国华
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机制,CEO声誉越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也越高;其次,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并验证了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向影响机制,CEO声誉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盈余管理则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CEO声誉 盈余管理 投资效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郝雅男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盈利预测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回归法实证考察了盈余管理对盈余意外信号的干扰,并研究了企业声誉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38.5%的样本存在盈余意外信号干扰,即正盈余意外未被解读为利好信号,负盈余意外未被解读为利空信号;盈余管理会对盈余意外信号产生干扰,但是干扰效应只存在于正盈余意外样本组中;企业声誉能够缓解盈余管理对盈余意外信号的干扰,但是缓解作用只存在于正盈余意外样本组中。本文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会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的有效性,这为监管部门出台规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
盈余意外信号 干扰 盈余管理 企业声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肖万 林冰儿 郭思圻
文章选取2006—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基于声誉理论视角,研究CFO兼任董秘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CFO兼任董秘受声誉的激励约束会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不受CFO兼任董秘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CFO兼任董秘和董事强化了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CFO兼任董秘在非国有企业中与应计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董事会规模越大,CFO兼任董秘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弱。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应鼓励CFO兼任董秘的治理架构,并提高CFO及董秘在董事会中的地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祥建 郭岚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曲晓辉 卢煜 汪健
以2007至2013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行为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行为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提高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歧度。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商誉减值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不利影响仅存在于出现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中,即其源自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商誉减值行为。此外,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显著降低商誉减值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不利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陆正华 戴其力 马颖翩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7~2008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状况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差异分析,同时在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以及财务状况因素的影响下,采用2007~2008年的截面样本数据对影响商誉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其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率、合并商誉规模以及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对商誉减值测试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动机。
关键词:
合并商誉 商誉减值测试 盈余管理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晖丽 刘峰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研究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我们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成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后,融资融券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降低;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融资融券的上述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考虑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影响,对于大股东缺乏制衡的公司,只有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融券对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才能体现,此时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其发挥有赖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建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潘攀 张立光 刘智超 王运陈
一致行动人作为股权结构的特殊安排形式,是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一致行动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一致行动人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表现为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越高,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低;(2)路径分析发现,一致行动人通过降低第二类代理水平、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内部控制质量这三条路径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3)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监督中的高质量审计、媒体关注、分析师跟踪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并且对一致行动人的治理效能具有替代作用。研究结论为如何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提供来自股权结构视角的新证据,并对强化外部监督改善公司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晶 王明凤
可转换债券所具有的“后门”属性是否会使得我国偏好股权融资的企业采取促进转股行为?利用2002-20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促进了转股,且明显地发生在转股前期阶段,期间股价发挥了中介作用;财务风险和大股东认购均会对促转行为产生影响;之后的进一步验证表明该盈余管理促转行为是基于机会主义动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企业合理利用可转债进行融资、投资者优化转股决策以及监管层引导可转债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可转换债券 盈余管理 股价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邱玉莲 龚钰淇
本文选取2009年至2013年沪深两市进行股权再融资(包括配股与增发)以及被特别处理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对比研究两种不同的监管性质——再融资监管与退市监管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市场监管下,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实施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对于再融资监管,退市监管下的上市公司利润操控程度更高;两种监管性质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隐性化程度都较高,但退市监管下的上市公司,其隐性化程度略低于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海杰 吕长江 丁慧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声誉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以2007~2012年我国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从会计专业独董的视角研究独立董事声誉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专业独董的声誉对企业盈余质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受聘于大股东掏空严重、低市场化进程地区企业和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的高声誉会计专业独董上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在使用不同的盈余质量度量方式、不同的独董声誉度量方式、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依然成立。本文的结果表明,高声誉的会计专业独董能积极发挥治理作用,提高盈余质量。本文为独立董事声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声誉机制能激励独立董事维持其独立性,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从而...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高厚山 张俊民
本文考察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声誉独立董事是否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基于2007-201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聘请高声誉会计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其操纵性应计盈余及真实活动盈余显著更低,说明高声誉的会计独立董事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所在地市场化程度越强,独立董事声誉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弱。这表明伴随市场化程度的增强,降低了对声誉等非正式契约的依赖,即市场化进程与独立董事声誉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独立董事声誉 盈余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投行声誉、PE背景与IPO企业盈余管理
企业寻租如何影响盈余管理
政府行为、股权安排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基于盈余质量视角的研究
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视角
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基于与应计盈余管理比较的视角
盈余管理研究评述与展望:基于应计项目与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双维视角
新准则实施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差异——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双重分析视角
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调节作用
CEO任期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视角
真实盈余管理治理路径研究——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