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7)
2023(14450)
2022(12681)
2021(11881)
2020(9819)
2019(22930)
2018(22510)
2017(44453)
2016(23680)
2015(26492)
2014(26243)
2013(25699)
2012(23223)
2011(20651)
2010(20268)
2009(18202)
2008(17218)
2007(14453)
2006(12461)
2005(10317)
作者
(65595)
(54829)
(54314)
(51831)
(34818)
(26232)
(24691)
(21592)
(20830)
(18944)
(18622)
(18314)
(17152)
(17057)
(16875)
(16483)
(16317)
(16248)
(15605)
(15519)
(13375)
(13117)
(13054)
(12457)
(12303)
(12093)
(11935)
(11820)
(10939)
(10749)
学科
(97322)
经济(97223)
管理(67201)
(63893)
(51991)
企业(51991)
方法(47989)
数学(42552)
数学方法(42009)
(25180)
中国(25159)
(22846)
业经(20646)
地方(20603)
(19970)
农业(17367)
(16267)
贸易(16260)
(15751)
理论(15515)
环境(15292)
技术(14710)
(14693)
财务(14622)
财务管理(14594)
(14559)
(14178)
企业财务(13793)
(12921)
(11778)
机构
大学(329130)
学院(327255)
管理(135111)
(131160)
经济(128364)
理学(118986)
理学院(117669)
管理学(115488)
管理学院(114905)
研究(104855)
中国(75130)
(68823)
科学(65952)
(56863)
(50079)
(49850)
业大(49688)
中心(48210)
财经(47383)
研究所(46258)
(44645)
(43413)
(43398)
师范(43032)
北京(42358)
经济学(39911)
农业(39006)
(38923)
(36726)
经济学院(36309)
基金
项目(238345)
科学(189343)
基金(175627)
研究(171940)
(153026)
国家(151835)
科学基金(132417)
社会(110374)
社会科(104751)
社会科学(104725)
基金项目(94286)
(91930)
自然(87415)
自然科(85459)
自然科学(85441)
自然科学基金(83885)
教育(79038)
(77626)
资助(71614)
编号(69317)
成果(53622)
重点(52737)
(52514)
(50089)
(49561)
课题(46431)
创新(46293)
国家社会(45919)
科研(45674)
教育部(45434)
期刊
(132194)
经济(132194)
研究(91561)
中国(53370)
学报(50522)
科学(47426)
管理(47110)
(43698)
(41908)
大学(38858)
学学(36666)
教育(32551)
农业(30916)
技术(29065)
业经(21953)
财经(21899)
经济研究(21640)
(21236)
金融(21236)
问题(18904)
(18736)
图书(17550)
技术经济(16075)
科技(15880)
(15606)
理论(15605)
资源(15146)
(14775)
现代(14639)
统计(14474)
共检索到448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王爱民  闫小培  
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推动着城市空间的生产,但其决定因素还在于社会行动者的构成、职能和运作方式的选择。社会行动者通过资源交换和相互依赖而构建了增长网络,并以之为核心推动着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建国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中城市空间生产的特点、运作机制和生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变迁,而增长网络中的社会行动者的构成、职能及其相对地位等也随之发生改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  陈广  顾江  
本地社会网络具有地域根植性和空间经济性特征,本文从城市的人口流动、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和信息流量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本地社会网络对江苏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文化产业增长受到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苏南城市文化产业总体表现为高-高(H-H)扩散态势,苏北地区城市更多体现为H-L扩散态势和L-L扩散态势,苏中城市显著性要弱,从整体趋势来看,说明苏中苏北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苏南的挤出效应明显,区域间的产业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  陈广  顾江  
本地社会网络具有地域根植性和空间经济性特征,本文从城市的人口流动、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和信息流量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本地社会网络对江苏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文化产业增长受到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苏南城市文化产业总体表现为高-高(H-H)扩散态势,苏北地区城市更多体现为H-L扩散态势和L-L扩散态势,苏中城市显著性要弱,从整体趋势来看,说明苏中苏北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苏南的挤出效应明显,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在扩大。三是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以及居民交通通讯的支出均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正的空间溢出,人口的净流入产生负的空间溢出,说明人口的净流入对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虹吸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卢进勇  杨杰  郭凌威  
本文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通过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三种标准化的中心度测算方法来分析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其次,借助中国35个行业上游度和价值链长度测度及其与美国对比分析来明确我国35个行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置。最后,综合上文分析得出构建中国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必要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涛  韩鹏  
生产方式是一个由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宏观概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都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变化,即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方面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导致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公式。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社会构成本身是以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且是内生于马克思的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时就不能再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有捐  林卫斌  万千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并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经济的绿色增长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应对日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成进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三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阐述三组矛盾的内涵及其发展,运用三组矛盾的转换与发展、特别是人与自我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解释当前的金融化与经济增长特征。人与自然的矛盾分为生产力发展不足和过度消费下环境承载力不足两个阶段;人与人的矛盾表现为对物质产品的分配和在精神层面的炫耀、占有;人与自我的矛盾则体现在消费领域和投机领域。当代金融化的特征正是源于人与自我矛盾的发展——投机性需求从手段异化为目的而成为人的基本需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转换与交织中,经济增长表现为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当代金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越  
文章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生产要素作为数据来源,并以TFP分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指标,进一步以基于生产有效前沿的DEA-Malmquist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出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变迁效应,实现了用Malmquist-TFP指数对我国产业结构效应的量化分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智彬、石伟平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的特征,探讨了各阶段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内容与特征,并呈现了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特征有:1.生产规模较小;2.围绕核心手工技术而存在;3.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逐渐分化,分工特征明显。因此,为了寻求有效的技术传承方式,实现技术的传递与扩散,学徒制成为此阶段最为普遍的方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圣伟  
生产的实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展开的。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生产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生产方式的变迁与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这些因素对生产方式变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找到适合我国目前发展需要的生产方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正河  
农业生产方式是人类取得生存资料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提高了一定土地面积上人口的承载量。本文首先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供给者,指出科研成果虽多、有效供给不足,然后分析农业科技需求者,指出需求强烈、有效需求不足,最后分区域提出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业科技的支持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祥松  殷红  
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互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质量。基于结构变迁模型量化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源并厘清产业结构调整对TFP的影响机制,我们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与TFP间的动态因果关系与时变效应。结果显示:1999-2020年产业结构服务化对全产业TFP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工业结构技术化和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全产业TFP的影响分别呈现逐期递增与递减;高技术制造业对服务业TFP的驱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TFP的驱动作用,二者差值总体呈U型波动趋势,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对工业TFP的抑制效应尤为显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对工业TFP的促进效应较为显著,但房地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会造成金融市场扭曲、不利于全产业TFP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产业间结构与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步优化,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步向双向驱动转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延凯  韩廷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寻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90个中心城市2006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影响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经济市场化运作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保证;对外开放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金融发展对各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能有效发挥,应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正向作用于经济增长,但其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绍雨  申曙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方式从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分散化、个体化、封闭性、低层次的传统消费方式,逐步向集中化、社会化、市场化、重视享受与发展的现代消费方式转变;其中,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从"贫困—温饱"到"温饱—小康"再到"小康—全面小康"的三个阶段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习惯、消费者的自我认同、社会分层属性、区域位置、消费制度、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方式及其演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消费方式的变迁可以直接带来消费量的增加,而消费方式的变迁综合地取决于农民自身因素、农村客观环境因素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光  谢家平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运营生产方式需要进行不断的变革。在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以适应工业4.0,以及"互联网+"为代表的时代特征。在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物联网环境下网络化运营生产方式的变革策略,为企业的运营生产方式变革指明方向和提供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