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96)
- 2023(13260)
- 2022(11113)
- 2021(10397)
- 2020(8617)
- 2019(19802)
- 2018(19381)
- 2017(36834)
- 2016(19251)
- 2015(21259)
- 2014(21099)
- 2013(19895)
- 2012(17904)
- 2011(15714)
- 2010(15438)
- 2009(13754)
- 2008(12786)
- 2007(10999)
- 2006(9080)
- 2005(7371)
- 学科
- 济(72934)
- 经济(72839)
- 管理(58775)
- 业(55561)
- 企(47538)
- 企业(47538)
- 方法(33614)
- 数学(29496)
- 数学方法(29072)
- 中国(22856)
- 农(19147)
- 财(18708)
- 技术(18357)
- 业经(16298)
- 地方(15370)
- 制(13770)
- 学(13755)
- 理论(13200)
- 技术管理(12788)
- 农业(12642)
- 环境(11708)
- 贸(11372)
- 贸易(11364)
- 务(11342)
- 财务(11291)
- 和(11264)
- 财务管理(11263)
- 划(11099)
- 银(11098)
- 银行(11073)
- 机构
- 学院(255531)
- 大学(255176)
- 管理(105122)
- 济(102978)
- 经济(100789)
- 理学(91842)
- 理学院(90863)
- 管理学(89309)
- 管理学院(88806)
- 研究(81374)
- 中国(59585)
- 京(52414)
- 科学(49620)
- 财(45960)
- 中心(39028)
- 农(37805)
- 所(37630)
- 业大(37423)
- 财经(37407)
- 江(36895)
- 研究所(34638)
- 经(34274)
- 范(33783)
- 师范(33410)
- 北京(31530)
- 经济学(31428)
- 院(30972)
- 农业(29574)
- 州(29099)
- 经济学院(28414)
- 基金
- 项目(187690)
- 科学(150835)
- 研究(138268)
- 基金(137607)
- 家(120518)
- 国家(119200)
- 科学基金(104453)
- 社会(90103)
- 社会科(85471)
- 社会科学(85448)
- 省(74653)
- 基金项目(73762)
- 自然(67256)
- 自然科(65832)
- 自然科学(65811)
- 自然科学基金(64624)
- 教育(64360)
- 划(62695)
- 编号(54742)
- 资助(53525)
- 创(44124)
- 成果(42713)
- 重点(42020)
- 部(41349)
- 创新(40420)
- 发(40183)
- 课题(38033)
- 国家社会(37885)
- 教育部(36052)
- 科研(35875)
共检索到360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相瑞兵 田成诗 侯立春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立足本土实际,从城市视角客观评价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这对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政策,推动体系效能提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城市视角的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OPSIS/DEA混合模型,从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35个中心城市的创新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创新效率偏低,创新能力偏弱,呈现由东到西逐级递减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的协调性测度结果显示,各中心城市以高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为主,两者间多呈现同步变化;而创新条件和创新投入产出转化能力是影响城市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晶晶
文章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四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云 黄威威 尤宇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进行界定与延伸;其次,基于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生成机制与评价模型,并深入分析其生成机制、关键特征和评价维度;最后,综合国内与国际知名国家创新评价报告,从“效率”和“使能作用”两个视角初步筛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atlab数据分析工具,利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关键指标进行识别,最终构建包含7个维度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旭
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体系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主体定位布局是否清晰合理。国家科研机构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有重大影响。因此,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更好承担国家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承担国家科技任务是国家科研机构立足的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无线电所、半导体所等科研机构就是为了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等新中国急需而空白的学科领域紧急建立的。当前,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很多短板和空白需要弥补。国家科研机构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眼于大学、企业所不能或不愿,加强对前沿领域、科技短板领域以及部分冷门领域的布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史本叶 李俊江
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作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载体,国有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论述了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构成,文章分别从创新"拉力"和"推力"两方面论述了国家创新体系下国有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最后,文章归纳了国有企业与国家创新体系各部门之间的创新合作模式,指出要充分利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要素,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梁洪力 郝君超 李研
本文将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绩效的相关评价归结为四类,即主体互动评价、投入-产出评价、系统功能评价和创新活动评价,并重点介绍了欧盟与澳大利亚的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绩效评价的核心与基本原则,并对我国的评价框架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绩效 评价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峣 陈琦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及其改进方法,对"金砖国家"创新体系的技术效率与单因素效率进行全面测度,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金砖国家"研发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向经济的转化效率则正在赶超发达国家;两阶段的单因素效率都普遍偏低,尤其是政府研发投入效率与专利产出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晓峰 高芳 胡志民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关键词:
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理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静 姚东旻
我国正处于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是国家创新体系转型与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演化范式构建创新市场选择的演化分析框架,刻画国家创新体系内发生创新“突变”时所面临的不同市场选择,以及政府借助不同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影响科技创新的“遗传与扩散”过程。国家创新体系转型需遵循创新市场演化的基本规律,顺应科技创新演化规律的财政科技支持手段方能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成功转型。创新体系有效转型需从物质基础、市场选择、关键动力、融资机制四方面着力,为面向重大应用的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以财政手段引导多元主体融合参与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共生演化过程,遵循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市场选择规律,最终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循环动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德云 严艳芬 李伟保
近年来,协同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创新体系的三个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相关分析,阐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环境支撑,之后重点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机制的主体、知识类别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展望。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协同学习 社会资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劲 尹西明 陈泰伦 金珺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对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新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仍缺乏指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与转型升级的方法论和创新管理新思想。面向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新使命与新挑战,批判性回顾国家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和有组织科研的理论与实践“瓶颈”,基于整合式创新思想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以“有组织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战略范式,明晰有组织创新的内涵边界和理论基础,系统探讨其核心构成要素和典型特征,进一步从结构、过程和功能视角阐释运行机理,提出实践进路。研究结果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战略导向从后发追赶、创新驱动向超越追赶、创新引领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路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科技先导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引与战略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帮兴 杜宝贵
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既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未来一段时期内落实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工作主线。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以全球87个国家为案例,运用多周期fs QCA方法,实证检验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组态模式。结果发现:(1)科技资源或创新环境任何单一配置均无法有效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长,两者匹配协同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2)存在4种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资源与创新环境协同配置模式:“科技人力、财力资源+创新市场环境”融合驱动型、“科技信息资源+创新合作环境”双轮驱动型、“科技人力资源+创新市场、创新合作环境”融合驱动型以及“科技财力、物力资源+创新吸收环境”融合驱动型;(3)科技资源配置组态具有显著全球地域差异性特征和地理集聚特性,部分组态之间具有明显的路径排他性、组态演化趋势及条件组合等效替代。从科技资源与创新环境协同配置视角打开导向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黑箱”,明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组态模式,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兰剑 董雪
从2006年起,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三部门联合启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由此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到底有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本文采用非介入研究、对比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了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近几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发现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经费所占GDP的比重较低、研发人员在劳动力中的比例较低、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发明专利的申请有效率较低。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 绩效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