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99)
2023(14802)
2022(12828)
2021(12018)
2020(9914)
2019(23141)
2018(22744)
2017(44298)
2016(23892)
2015(26495)
2014(26190)
2013(25582)
2012(23287)
2011(20632)
2010(20328)
2009(18058)
2008(17140)
2007(14499)
2006(12349)
2005(10201)
作者
(66151)
(55006)
(54317)
(52093)
(35171)
(26476)
(24829)
(21644)
(21159)
(19235)
(19086)
(18417)
(17283)
(17278)
(17057)
(16637)
(16451)
(16432)
(15839)
(15805)
(13428)
(13290)
(13181)
(12640)
(12315)
(12187)
(11990)
(11879)
(10937)
(10820)
学科
(95678)
经济(95582)
管理(66898)
(62659)
(52082)
企业(52082)
方法(46314)
数学(41081)
数学方法(40494)
中国(25517)
(24617)
(23113)
地方(22332)
业经(20560)
(20408)
农业(16474)
(15646)
贸易(15638)
环境(15456)
(15262)
理论(15177)
(15109)
(15027)
财务(14948)
财务管理(14919)
(14463)
技术(14460)
企业财务(14148)
(12882)
(11846)
机构
大学(326088)
学院(325709)
管理(133354)
(127287)
经济(124508)
理学(117519)
理学院(116178)
管理学(113966)
管理学院(113387)
研究(104706)
中国(74726)
(68553)
科学(67368)
(55584)
(50271)
业大(50268)
(50128)
(49149)
中心(48090)
研究所(46581)
财经(46104)
(43552)
师范(43093)
(42152)
北京(41583)
(39446)
农业(39271)
经济学(38311)
(37100)
师范大学(35157)
基金
项目(239094)
科学(189308)
基金(174804)
研究(172113)
(152300)
国家(151118)
科学基金(131750)
社会(108984)
社会科(103413)
社会科学(103384)
基金项目(94225)
(94059)
自然(87760)
自然科(85748)
自然科学(85728)
自然科学基金(84153)
教育(79110)
(78604)
资助(71346)
编号(69450)
成果(53748)
重点(53363)
(52062)
(50551)
(49528)
课题(47179)
创新(46267)
科研(45959)
教育部(44732)
国家社会(44703)
期刊
(129681)
经济(129681)
研究(89935)
中国(53823)
学报(51379)
科学(47668)
管理(46918)
(43433)
(40947)
大学(39247)
学学(37205)
教育(33333)
农业(30543)
技术(29201)
业经(22230)
(22004)
金融(22004)
财经(21298)
经济研究(20703)
问题(18548)
(18137)
图书(16415)
资源(16162)
科技(15944)
技术经济(15386)
(15128)
理论(15110)
(14746)
现代(14722)
商业(14328)
共检索到446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焦化富  李俊峰  
城市能级反映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扩散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通过建立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模型的方法,从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潜力能级和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了安徽江淮城市群从雏形期到快速成长期城市能级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江淮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培育、空间优化路径及安徽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区域的"E"型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森林  滕堂伟  
产业结构是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文章应用产业结构高级度、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四种测度方法,并结合GIS可视化功能,对江淮城市群10个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34类工业、27类制造业的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定量刻画。研究发现:江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层次总体上较低,内部差距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度呈现明显的"T"型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度则呈现"一圈一带"状分异模式,三者并不协调;城市群各地市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度普遍过低,工业结构差异较大,产品和产业链分工较弱;城市群内产业专门化偏高,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相林  马凌波  孙中伟  谢爱良  
选取反映城市旅游能级的27个单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2011,2016年京津冀13个城市旅游能级指数,并划分为4个层级。从城市旅游经济能级、旅游竞争潜力能级和旅游环境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特征,提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以北京、天津为第一增长核心"和"以石家庄、唐山、保定为第二增长核心"的节点优化路径,构建"环京津特色旅游轴线"和"四纵旅游轴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钦良  张亚凡  宋彦玲  
对兰西城市群规模结构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规模结构的Kernel密度在整体上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特点,东西带状分布明显,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城市群"核心-边缘"的结构模式明显,"点-轴-面"的演化进程缓慢,由于辐射能力有限,"双圈"间的经济带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网络结构上,2001—2017年城市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提升,西宁-海东都市圈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弱于兰州-白银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城市群经济发展仍表现为向兰州和西宁集聚变动;城市间的联系多要通过兰州和西宁发挥作用,网络结构单一,且城市间的联系有依赖于行政区划分演变的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应用参数计量模型,把珠三角城市群与广东省其他非城市群城市以及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城市的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提高这些城市效率的关键所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白小虎  陈海盛  王宁江  
借鉴分形模型,对浙江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考察,结论如下:环杭州湾城市群表现为较紧凑、分布有序,温台沿海城市群紧凑、分布无序,浙中城市群则表现为较紧凑、分布较有序。全省城市群分布相对分散,存在较大差异,城镇体系尚待发育,环杭州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辐射能力较强,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城市群效应被抑制,中心外围城市的互动能力有待加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晋芳  马祖琦  王慧  
在介绍研究区域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分形模型和偏离-份额(Shift-share)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空间布局和职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呈现分形、有序的特征,具有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但由于受交通和地貌因素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等级规模上呈现规模扩张退化、结构分化、集聚辐射弱化态势;而在空间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以及沿交通线和海岸线分布的轴线空间格局。职能上存在产业效益、竞争力城际差异大、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德平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圈的构建和整合之上。应着力构建双核心、双轴线、内外圈层协调发展的网状区域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的发展思路是“双核心优势互补,双轴线主次分明,内外圈层协调联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