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96)
- 2023(16756)
- 2022(14494)
- 2021(13354)
- 2020(11004)
- 2019(25709)
- 2018(25368)
- 2017(48950)
- 2016(26303)
- 2015(29335)
- 2014(29043)
- 2013(28525)
- 2012(26348)
- 2011(23773)
- 2010(23621)
- 2009(21235)
- 2008(20413)
- 2007(17563)
- 2006(15438)
- 2005(13349)
- 学科
- 济(112002)
- 经济(111888)
- 管理(72742)
- 业(69590)
- 企(55994)
- 企业(55994)
- 方法(47767)
- 数学(41777)
- 数学方法(41231)
- 中国(32586)
- 农(29917)
- 地方(29220)
- 财(24931)
- 业经(24761)
- 学(22665)
- 农业(20456)
- 贸(18629)
- 贸易(18616)
- 环境(18379)
- 易(17944)
- 制(17671)
- 技术(17307)
- 理论(16975)
- 和(16827)
- 银(16046)
- 银行(16003)
- 融(15801)
- 金融(15799)
- 务(15548)
- 发(15548)
- 机构
- 学院(363532)
- 大学(363229)
- 管理(145680)
- 济(145589)
- 经济(142418)
- 理学(126421)
- 理学院(124983)
- 研究(123440)
- 管理学(122716)
- 管理学院(122066)
- 中国(90774)
- 京(78106)
- 科学(77223)
- 财(64279)
- 所(60757)
- 农(58602)
- 中心(56328)
- 江(56053)
- 研究所(55625)
- 业大(54751)
- 财经(51852)
- 范(49816)
- 师范(49318)
- 北京(48693)
- 经(47261)
- 院(45904)
- 农业(45599)
- 州(43475)
- 经济学(43249)
- 师范大学(40051)
- 基金
- 项目(255902)
- 科学(202078)
- 研究(186752)
- 基金(185251)
- 家(161212)
- 国家(159874)
- 科学基金(138402)
- 社会(117963)
- 社会科(111826)
- 社会科学(111795)
- 省(100878)
- 基金项目(99060)
- 自然(90466)
- 自然科(88376)
- 自然科学(88356)
- 自然科学基金(86718)
- 教育(85478)
- 划(84371)
- 编号(76269)
- 资助(75649)
- 成果(60072)
- 发(57740)
- 重点(57337)
- 部(55791)
- 创(52999)
- 课题(52461)
- 创新(49484)
- 科研(48766)
- 国家社会(48211)
- 教育部(47761)
- 期刊
- 济(158660)
- 经济(158660)
- 研究(106190)
- 中国(69245)
- 学报(55690)
- 管理(53025)
- 农(52583)
- 科学(52544)
- 财(47219)
- 大学(42563)
- 教育(41198)
- 学学(40041)
- 农业(36879)
- 技术(33139)
- 融(30474)
- 金融(30474)
- 业经(27746)
- 经济研究(24951)
- 财经(24294)
- 问题(21950)
- 经(20727)
- 图书(19323)
- 业(18637)
- 资源(17874)
- 科技(17674)
- 技术经济(17515)
- 理论(16993)
- 商业(16578)
- 现代(16554)
- 版(15919)
共检索到529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果 刘丰有 王沛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战略 城市效率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虹 顾文选
皖江城镇带是我国中部地区四大重要城镇群之一,是联系东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也是安徽省近年来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带已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综合运输走廊,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与优势。应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原则,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优先发展策略。
关键词:
安徽 沿江城镇带 优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廉同辉 余菜花 袁勤俭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构建集聚经济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变量描述和数据说明。然后分别以2004—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和就业数据度量制造业发展状况,以产业初始规模、专业化程度、多样化程度和竞争程度作为集聚经济的测度指标。回归后发现产业初始规模和竞争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有正向作用,而多样化程度则不利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发展,但专业化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制造业 皖江城市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利兵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难以同步,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难以融合,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发展观念上,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改革试验区,构筑职教板块,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变革发展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运作机制,优化外部环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久林 储金龙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近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大规模递增的态势,但城市效率普遍偏低,稳定性不强,并呈波动型发展的态势;传统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城市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皖江城市带显著性不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储诚炜 吴一鸣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基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重要的发展路径,以安庆地区为例,探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职业教育联盟发展的路径、模式和配套政策方案。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职业教育联盟 安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飞
文章分析了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来皖江城市带应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建民 蒋倩颖 张敏 仇定三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uper-SBM)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指数(Malmquist index)对低碳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测量,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发展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6年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无效的城市占多数,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2)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波动状态,与技术进步变化有很强的同向性。承接产业转移区域低碳发展效应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3)产业结构、外来投资、教育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始终是影响皖江城市带低碳发展效应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晓峰 王似保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高职院校 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平 冯德连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个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的崛起,该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区域合作的有效措施,为皖江城市带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
关键词:
农作物 碳储量 动态变化 皖江城市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雷 崔育宝 刘桂建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初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耦合协调模型 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