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64)
2023(14856)
2022(12641)
2021(11670)
2020(9809)
2019(22685)
2018(22309)
2017(42865)
2016(23098)
2015(26033)
2014(26206)
2013(25874)
2012(24310)
2011(22049)
2010(22052)
2009(20202)
2008(19886)
2007(17669)
2006(15327)
2005(13837)
作者
(67602)
(56467)
(56126)
(53446)
(35902)
(27300)
(25905)
(22141)
(21505)
(19971)
(19163)
(19150)
(17919)
(17674)
(17661)
(17413)
(17124)
(16748)
(16211)
(16189)
(13891)
(13884)
(13712)
(12961)
(12780)
(12652)
(12507)
(12465)
(11453)
(11241)
学科
(104259)
经济(104154)
管理(62717)
(61867)
(49031)
企业(49031)
方法(44099)
数学(38823)
数学方法(38310)
中国(30909)
(28158)
地方(27845)
(22962)
业经(22385)
(19682)
农业(19144)
(18331)
贸易(18317)
(17650)
(17094)
环境(15929)
(15683)
银行(15647)
(15396)
金融(15393)
技术(15288)
(15202)
(15023)
理论(14917)
地方经济(14825)
机构
学院(330676)
大学(328456)
(137106)
经济(134047)
管理(126717)
研究(114946)
理学(108719)
理学院(107390)
管理学(105424)
管理学院(104800)
中国(86017)
科学(71066)
(70616)
(60771)
(58058)
(56444)
中心(53618)
研究所(52717)
(50695)
业大(49278)
财经(48236)
(45413)
师范(44933)
北京(44359)
农业(44224)
(43664)
(41910)
经济学(41588)
(40680)
经济学院(37507)
基金
项目(222046)
科学(175504)
研究(160880)
基金(160326)
(139827)
国家(138660)
科学基金(119453)
社会(102060)
社会科(96816)
社会科学(96791)
(88442)
基金项目(85602)
自然(77757)
自然科(76002)
自然科学(75983)
自然科学基金(74588)
教育(74404)
(74402)
编号(65264)
资助(65143)
(52307)
成果(52058)
重点(50480)
(48645)
(46344)
课题(45832)
创新(43350)
科研(42666)
国家社会(41914)
教育部(41511)
期刊
(152370)
经济(152370)
研究(96154)
中国(66500)
(51155)
学报(49664)
科学(47420)
(46862)
管理(46578)
大学(37633)
教育(35977)
学学(35468)
农业(34901)
技术(31022)
(30289)
金融(30289)
业经(26058)
经济研究(24037)
财经(23284)
问题(21749)
(20092)
(19158)
技术经济(16865)
统计(16405)
资源(16074)
商业(15582)
(15565)
图书(15354)
(15122)
(15114)
共检索到494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俊  焦华富  王秉建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琦  马仁锋  叶持跃  干青亚  
文章以长三角26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网络复合视角,借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和Ucinet 6.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等级分布,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形成自合肥。经上海、杭州到舟山的一条等级较高的旅游廊道。(2)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核心极化效应"突出,边缘城市表现出"长尾现象"。(3)旅游中心度分析与旅游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一致,具有"马太效应"。等级较低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不一致,存在"短板效应",大力发展交通是其解决"短板"的主要手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调霞  梁双波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5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相对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省域内、等级城市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江苏和浙江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安徽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有扩大倾向;中、小城市和2010年至今的超大及特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呈扩大之势,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在缩小。据此从高速铁路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鲜鲜  左颖  李婧晗  晋秀龙  
文章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A级景区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构建旅游发展指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市际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发展相对较为均衡,初步形成了上海、南京、杭州和池州四大区域旅游中心分布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发展效应已显成效;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应从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注重人文景区的开发、完善交通体系及旅游接待设施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布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世翔  霍佳震  
现代物流产业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重点发展的产业。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提出了基于价值工程思想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的决策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价值工程思想的有资源约束的产业发展决策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基于SWOT分析结论和价值工程的社会效益决策方法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广毅  
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研究两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区域示范效应。文章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定权聚类与级别特征值相结合的方法,对两区域2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两地区经济发展能力都较强,城市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山东半岛城市社会发展问题比长三角的城市更突出一些。最后从区域角度提出全面提升两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激扬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肖飞  张落成  姚士谋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青  李佳馨  郭辰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资本存量则具有负面影响;在各子样本内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建议:推进长三角城市分工协调,发挥各级城市的功能;完善长三角城市群政策体系,发展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优势;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倪进峰  隗斌贤  
本文基于2012—2019年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群经济分布特征及演变轨迹的基础上,采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从城市金融与经济存在时空非平衡关系的视角,解释城市群经济时空演变轨迹形成的原因,并以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种维度,实证检验两类金融业态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空间经济呈现相对稳定但极化程度逐步减弱的“核心—外围”结构,伴随城际经济差距的拉大,经济分布主要向南北两端扩散;(2)传统金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促进效应较大的区域逐渐由苏南等次核心区向周边城市迁移,显示其对城市群经济向北、向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3)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受空间异质性主导,促进效应较大的城市主要是上海及上海以南的浙江城市,表明数字金融是拉动城市群经济向南扩散的主要力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军  陈亚欣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但整体趋于均衡发展;市场一体化能够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主要通过规模效应、产业升级以及协同创新等路径产生影响。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存在要素过度集聚造成的"拥挤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在市场趋于整合下,城市群内技术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反映出长三角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效果明显,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合作密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