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6)
- 2023(11959)
- 2022(9975)
- 2021(9575)
- 2020(7983)
- 2019(18438)
- 2018(17884)
- 2017(33841)
- 2016(17802)
- 2015(20258)
- 2014(19607)
- 2013(19234)
- 2012(17494)
- 2011(15822)
- 2010(15154)
- 2009(13653)
- 2008(12992)
- 2007(10585)
- 2006(8881)
- 2005(7705)
- 学科
- 济(77157)
- 经济(77049)
- 管理(48573)
- 业(43750)
- 方法(37005)
- 企(34863)
- 企业(34863)
- 数学(33915)
- 数学方法(33546)
- 中国(24384)
- 农(18459)
- 财(17957)
- 贸(15242)
- 贸易(15235)
- 易(14904)
- 业经(14066)
- 学(13955)
- 制(13867)
- 地方(13650)
- 环境(12411)
- 农业(11951)
- 银(10840)
- 银行(10830)
- 融(10580)
- 金融(10579)
- 行(10435)
- 和(10411)
- 务(10377)
- 财务(10340)
- 财务管理(10317)
- 机构
- 大学(249759)
- 学院(245687)
- 济(111717)
- 经济(109853)
- 管理(97731)
- 研究(86352)
- 理学(85766)
- 理学院(84798)
- 管理学(83463)
- 管理学院(82993)
- 中国(65766)
- 京(51920)
- 科学(50191)
- 财(48331)
- 所(40622)
- 财经(39866)
- 中心(39822)
- 研究所(37471)
- 经(36830)
- 经济学(36573)
- 农(35327)
- 业大(33999)
- 经济学院(33066)
- 江(32394)
- 北京(32316)
- 院(32287)
- 范(31644)
- 师范(31353)
- 财经大学(30199)
- 农业(27713)
- 基金
- 项目(178458)
- 科学(144213)
- 基金(136546)
- 研究(128244)
- 家(119904)
- 国家(119067)
- 科学基金(103512)
- 社会(86832)
- 社会科(82578)
- 社会科学(82560)
- 基金项目(72577)
- 自然(66781)
- 自然科(65324)
- 自然科学(65309)
- 省(64262)
- 自然科学基金(64136)
- 教育(58045)
- 划(56553)
- 资助(54787)
- 编号(48205)
- 部(41587)
- 重点(40720)
- 国家社会(38268)
- 发(38176)
- 创(37237)
- 成果(37150)
- 教育部(36235)
- 创新(35116)
- 科研(34893)
- 人文(34537)
- 期刊
- 济(109498)
- 经济(109498)
- 研究(72087)
- 中国(41964)
- 科学(36103)
- 财(35755)
- 学报(34920)
- 管理(34561)
- 农(29923)
- 大学(27842)
- 学学(26523)
- 农业(20749)
- 技术(19954)
- 财经(19704)
- 融(19230)
- 金融(19230)
- 经济研究(18905)
- 教育(18424)
- 经(17042)
- 问题(16509)
- 业经(15402)
- 贸(13310)
- 资源(12941)
- 世界(12483)
- 业(12288)
- 统计(11968)
- 国际(11555)
- 技术经济(11414)
- 策(10748)
- 现代(10672)
共检索到345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琦璐 程开明 庄燕杰
文章基于降尺度能源平衡表估算2003—2019年我国城市能源消费量,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解析城市能源强度的时空差异及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变动态势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其中资源型城市能源强度下降较快但仍有较大节能潜力;城市能源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变动趋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而地区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能源强度类型的“马太效应”突出,低能源强度城市存在先发优势“惯性”,高能源强度城市则存在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城市能源强度类型的转换受到相邻城市类型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芊 贺灿飞 郭琪
伴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下全球生产网络逐步形成,推动跨国公司以外资直接投资为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利区位。低廉的要素成本、友好的政策制度以及广阔的潜在市场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外资活跃的重要地区。外资空间动态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对接全球生产网络的效果,更关系到其生产格局的演变。而演化理论下的技术邻近度也会对外资空间动态和本土产业演化产生作用,使之呈现出更多样的空间差异。本文基于1998-2008年中国337个地级市的制造业数据,研究内、外资技术邻近度作用下外资空间动态对本土产业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外资进入、退出等空间动态显著促进了中国本土产业演化,其中中西部最强,东部最弱,东北地区外资进入作用相对明显。(2)技术邻近度削弱了外资空间动态对本土产业演化的积极影响,但具体到不同区域也会出现差异。东部地区的技术关联反而有利于外资进入带来的知识溢出和外资退出带来的资源释放,表现为典型的"战略耦合"。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技术关联则成为阻碍外资进入、退出促进内资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翌 卢显晶 刘潇潇 施沪静
以2000—2010年的中国345个地市为研究样本,分析人口老龄化的4个直接影响因素,即人口自然老化、出生、死亡和迁移。利用人口统计方法计算4个直接因素对各地市人口老龄化的改变值、改变率,检验了计算精度,通过人口自然老化、死亡和出生计算出的2010年老龄化率与"六普"真实值仅相差0.01%。结果显示:人口自然老化和死亡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值为70.7%,这两个因素与寿命水平密切相关,西部地区人口自然老化作用显著提高了老龄化程度,死亡作用又显著降低了老龄化程度,而东部地区则更稳定。出生对短期老龄化的降低作用较低,贡献值为27.6%,对老龄化的降低呈现聚集特征和明显的"四角分布"格局。迁移对老龄化的作用则表现出省会城市的"异常值"现象,发达地区主要依赖人口迁入降低老龄化程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自敏 兰羽珩 邓明艳 张娅
在全面脱贫背景与共同富裕目标下,能源消费公正对人民美好愿望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一刀切”的能源贫困线,本文利用基本需求法、QUAIDS模型和等价尺度法测算不同地区能源贫困线,采用能源贫困指数和似不相关回归法对中国能源贫困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中国能源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能源贫困整体较为严重;地区能源贫困线基本形成东高西低的特征;新能源供应系统完善有利于缓解能源贫困。基于能源消费视角,精准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能源贫困状态,制定中国分省能源消费的差异化政策措施,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绿色消费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云林 牛文元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论文将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之间的多维联系网络相结合,不但关注体现城市节点内部属性的发展指标,而且还将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与这些发展指标相结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得出城市在网络中的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和分析框架,丰富了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理论。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社会网络 网络竞争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在对城市密度进行定量评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SPSS软件,分析2002-2012年河南省城市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河南省高、中、低密度城市由省域中部向外围圈层式分布,城市综合密度、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十年间,城市综合密度逐年升高,省域中部及边缘城市密度等级基本稳定,夹层城市密度等级略变,综合密度热点城市波动变化,冷点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可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建成 梁琦 程玲
对学术论文联合发表问题的研究是当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而将其视作劳动力知识交互与合作行为,并对其进行刻画可以部分解释知识外部性的微观过程。本文基于长三角25个城市2000—2014年间科学论文联合发表数据,将微观尺度的科研人员联合发表整合到宏观尺度上科研人员所在的不同城市间的知识合作,以此检验知识交互与合作行为的理论研究在现实中的成立性。研究发现:在城市尺度上,对不同城市(区位)知识生产者是否建立合作关系的选择着重受到知识异构程度的正向影响,而建立合作关系后的产出绩效则受到更多因素的作用。同时,城市间知识异构程度作用的演化趋势是知识合作能否长期可持续的关键,后期知识结构趋同将会更加有利于知识合作产出、降低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地理距离、人均GDP、科教经费资助、城市行政级别对城市知识合作的关系选择与产出绩效两个阶段均有不一样的统计关系,表现出知识合作二元边际特征成因的异质性。
关键词:
关系选择 产出绩效 知识合作 可持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俊宇 黄贤金 戴靓 陈志刚 李月
为深入了解各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性和公平性,论文通过对基尼系数内涵的扩展,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计算1996—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生态基尼系数和经济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从生态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逐渐减小,但仍然处于"高度不平均"状态;从经济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位于"相对平均"区间。同时,提出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以评价2008年各个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公平性和差异性,利用贡献系数矩阵对各个区域进行类型划分,阐述各个类别的特点,以期为国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基尼系数 省级区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丽 李宁 张正涛 冯介玲 陈曦 白扣 黄承芳
随着灾害强度、频率以及承灾体暴露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资本存量作为承灾体的经济暴露指标之一,是灾害损失评估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中国缺乏省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经济部门分类的资本存量数据基础,论文通过永续盘存法,建立了2003—2015年中国大陆31省17部门的资本存量数据库,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显示:①全国总资本存量与灾害直接损失的年际变化均呈增加趋势。省域尺度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在99%置信度水平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②时间上,各省17部门资本存量基本也呈增加趋势,但增速不同。在各部门增速最快的省份中,黑龙江省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最快,增长约454.3倍;其次是青海省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8.3倍)、江苏省的金融业(295.1倍)、安徽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5.1倍)等。③空间上,2015年各省17部门资本存量最多的前4个部门分别是房地产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均在60%以上;且这4个部门资本存量暴露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和广东省。该结果有助于从时空角度了解各省各部门资本存量暴露情况,为各省灾害风险管理者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相宁 孙晶 杨新军
以西安城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移动窗口法和迭代自组织聚类法,实现城市发展对其周边地区影响的多尺度分析与聚类并绘制成图,按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结果表明,在局地尺度(0.81 km)上,2010年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96%,59%,38%和8%。城市核心区集中在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是西安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半城市化区多呈斑块状镶嵌在城市核心区周围,城市边缘区连片环绕城市核心区分布,乡村地区分布在区域最外围。在区域尺度(16.11 km)上,各类地区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殿鸣 邵大伟
为深入、准确揭示城市扩张特征,采用国土部门1996年、2005年、2014年3个年份1∶5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基于ArcGIS10. 2平台提取相应年份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以50 m为步长,分析了50~1 000 m尺度范围内城市扩张规模、分形特征和扩张模式差异,得出最佳分析尺度为350 m。基于最佳尺度,分析了1996~2014年苏州城市扩张特征,结果表明:(1) 1996~2005年扩张速度明显高于2005~2014年,其规模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密切相关;(2)扩张类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早期以蔓延式扩张和飞地式扩张为主,后期出现明显的填充式扩张,在各个方向上存在梯度推移现象;(3)近20a来,城市分形维数D逐渐提高,基于城市用地生成的凸包图形愈加复杂,表明城区进一步扩张趋势突出。最后提出了城市扩张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的研究及扩张管理提供可能的借鉴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